从听潮阁到PLAVE,中日韩虚拟歌手的答案大不同

犀牛娱乐·2025年09月10日 20:53
国内虚拟歌手的音乐探索

虚拟歌手,正在成为音乐产业的新变量。

不久前,听潮阁三周年线下演唱会把一批国产虚拟歌手带上了舞台。观众买票进场,歌手隐藏面容,台下的尖叫声和灯牌却和任何一场明星演唱会没有区别。

这并非孤例。回顾过去十余年,从2012年洛天依的横空出世,到A-SOUL的偶像化尝试,再到听潮阁依托短视频和语音厅玩法孵化大批“虚拟嗓子”,中国虚拟歌手已经悄悄完成了从“声库实验”到“舞台探索”的一次换挡。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内虚拟歌手的下一步,究竟会走向哪一种答案?

国内虚拟歌手的“起步换挡”

如果把虚拟歌手的发展看作一个产业周期,中国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声库型歌手,技术驱动的“二次元实验”。

2012年,洛天依横空出世,迅速成为中国第一代虚拟歌手的代表。她依托日本VOCALOID技术诞生,在本土二次元土壤中成长,很快就积累下了大批粉丝。之后,言和、乐正绫、徵羽摩柯、墨清弦等角色相继出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Vsinger虚拟歌手矩阵。

所谓声库型歌手,本质是对真人歌手或声优进行声音采样,建立声库,再经过创作者运用VOCALOID等合成软件对声音进行调校,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这就像是给所有人一支“虚拟嗓子”,谁会写歌,谁就能让这些角色唱出来。

在日本,这套玩法催生了无数优秀音乐人。许多知名创作者都是从VOCALOID圈子里起步的,一首爆款曲子便可能就能让新人迅速蹿红。

但在中国,情况就没那么顺利了。由于二次元文化和主流音乐产业的结合度不高,虚拟歌手更多停留在爱好者和小圈层的范围内。作品数量有限,商业化路径也比较薄弱。简单来说,技术有了,但产业生态并没有完全跟上。

第二阶段:真人驱动+虚拟外壳,偶像化探索。

到了2020年前后,随着虚拟主播、虚拟偶像的兴起,国内虚拟歌手逐渐走向“偶像化”。

代表性的案例就是A-SOUL。这支由乐华娱乐和字节跳动联合打造的虚拟女团,在2020年正式出道。

不同于洛天依这种纯声库式存在,A-SOUL的本质是真人扮演。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幕后成员将动作和声音实时传递给虚拟形象——粉丝们看到的是虚拟偶像,但背后有“中之人”在实时演绎。据了解,2022年,成员乃琳在B站生日直播中曾创下万人舰队成就,单月收入高达200万元。而A-SOUL的官方周边店也仅用一年多时间便撬动超10万件销售量,年销售额达百万至千万元,商业价值突出。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虚拟形象解决了“不会老、不塌房”的问题,而真人驱动又带来性格鲜明、互动灵活的体验,粉丝既能“推角色”,也能感受到偶像的“真实”。

另一条路径则是听潮阁。成立于2022年的它更像是结合短视频、语音厅玩法的虚拟歌手孵化器,签约歌手们除了在传统直播间内唱歌营业依靠打赏链接听众之外,还有许多人逐步走向了线下舞台以及综艺现场。

和A-SOUL的高精度偶像化不同,听潮阁策略的工业属性相对更强,通过把虚拟歌手变成一个开放平台,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借助虚拟外壳发声。

不过,国内虚拟歌手的共同问题也很明显:作品深度不够,IP沉淀不足。

例如字节与乐华合作推出的A-SOUL就曾陷入“压榨中之人”、“粉丝开盒成员”等争议事件,出圈曲目可能还不及外围舆情多。而听潮阁旗下的超5000位歌手,能为大众所知的,恐怕也是屈指可数。

说到底,国内虚拟歌手行业的运营模式,还处在浅尝辄止阶段。舞台是有了,技术也成熟,但如何打造持续输出的音乐IP,这道题还没解开。

想走远,先“抄作业”

想让产业真正做大做强,还是要看看日韩的经验。

相较于虚拟偶像、歌手的发源地日本,韩国起步较晚,能够闯入主流的艺人屈指可数。但就是在这样的市场,有一支虚拟偶像男团PLAVE在两年前一飞冲天。

这支五人虚拟组合于2023年出道,基本照搬了K-pop的训练体系:成员分工明确、唱跳俱佳,运营节奏和真人偶像几乎无缝对接。2024年7月,在PLAVE出道仅约1年4个月,便达成了累计流媒体播放量突破10亿次的里程碑,成为史上最快进入Melon“Billions Club”殿堂的艺人。

PLAVE的特别之处在于“专业度”。他们的舞台表现丝毫不逊色于真人偶像,歌曲发行频率高,演唱会、直播、SNS互动一应俱全。甚至在粉丝眼里,追PLAVE和追BTS、SEVENTEEN的体验没有本质区别。

更有意思的是,PLAVE有时会因为动作捕捉问题出现“穿模”小事故,粉丝却把这当成团体独有的乐子。日常营业有偶像团魂,舞台表演又足够炸裂,既满足了饭圈需求,又保留了虚拟的独特性。

一句话总结韩国模式的优势——专业度就是最大杀手锏。用偶像产业的标准,把虚拟歌手当成“正常的K-pop团体”来运作。专业度换来的是稳定人气,也让虚拟歌手不再只是二次元小圈子的消遣。

而虚拟歌手产业最为发达的日本,则“卷”出了另一种形态——这里的虚拟歌手更多强调“声音IP”。

在VOCALOID文化盛行的年代,各类风格唱见、P主层出不穷。到了如今的流媒体时代,“不露脸歌手”更成了一种趋势。

例如tuki.、名取这样的新生代创作者,凭借原创歌曲和神秘身份在TikTok和YouTube上走红;Ado、ずっと真夜中でいいのに。、Yorushika等主流歌手则几乎从不公开露脸,却依然能在全球爆火。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音乐作品本身过硬,嗓音独特、辨识度高,加上“不露脸”的神秘感,反而能放大粉丝的想象空间。消费音乐时,大家关注的就是“声音”和“作品”,而不是歌手的外貌。

因此,日本的虚拟歌手路径,更像是把“声音”当成品牌来经营。这套模式在音乐产业极其发达的日本,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

相比之下,中国虚拟歌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尚未走出单一“声库或主播”的思维。但好消息是,国内市场还处在蓝海阶段,尚未被单一路径锁死。这意味着可以“取长补短”——无论是学习韩国偶像团体化的持续作品供给与多舞台曝光路线,亦或是吸收日本不露脸模式的虚拟IP延展运营,都能够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关键在于,国内虚拟歌手要想真正成为音乐产业的一环,就必须摆正一个长线心态。不能只是做一个短期话题,而是要像日韩一样,把虚拟歌手当成一个长期运营的音乐IP。

结语:

无论是中国听潮阁的产业尝试,还是韩国PLAVE的偶像团体化,日本不露脸歌手们的声音IP,本质上都在验证一个命题:“音乐内容+虚拟形象”,能否开辟出新的想象空间?

对中国而言,差距与机会是并存的。我们的成熟短视频、直播生态、专业舞台技术,以及潜在的广大曝光土壤,完全有机会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级虚拟歌手”。

到那时,虚拟歌手不只是一个小圈层的尝试,而会成为音乐产业的新常态。届时,中国虚拟歌手完全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日韩、但同样有全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犀牛娱乐”,作者:小福,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