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圈大佬齐聚IAA:何小鹏/曾毓群/何利扬/朱江明/余凯在慕尼黑都说了些什么?
电车通还记得,在过去两届慕尼黑车展,国产品牌的身影真不多,也就是比亚迪、小鹏、东风、奇瑞等少数车企,以及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几家头部汽车供应商参展,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宝马、奔驰等大厂。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9 月 8 日,IAA(慕尼黑国际车展)2025 盛大开幕。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车展之一,慕尼黑车展吸引了不少知名车企和科技企业参展。作为挑战者的中国汽车产业链,将与德系东道主们展开全球瞩目的“顶峰相见”。电车通 IAA 报道团已抵达慕尼黑现场,对 IAA 2025 进行现场、立体和一手报道。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在参加多场新车、新技术的发布会之后,电车通似乎在 IAA 2025 找到不少熟悉感。相比前两届,IAA 2025 的“中国味”浓厚不少,不只是国产汽车品牌和汽车供应商扎堆亮相,何小鹏、何利扬、朱江明、曾毓群、余凯等车圈一把手更是亲临现场,这可是过去两届慕尼黑车展都未曾出现的盛况。
归根结底,众多中国品牌已然深刻洞察到欧洲市场的关键价值,纷纷主动出击。高管们亲临现场,不仅是为了展示品牌最强的实力,更是为了向欧洲市场传递品牌最大的诚意。
车企高管的心有灵犀:中国市场太卷了,不做全球化没有未来
其实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国产品牌并没有带来太多新车首发,主要还是展示现有的产品阵容。相比之下,各品牌的海外战略以及车圈大佬的经典语录,显然更能吸引电车通的关注。
先看小鹏汽车展台,除了展示新车,小鹏还带来了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品,堪称整个展馆中产品最丰富的展台之一。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这次是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首次参加慕尼黑车展。在发布会上,他一开始就提到,在中国市场,以创始人名字命名企业实属罕见,这一举措背后所蕴含的是信心与责任。随后,何小鹏不仅向欧洲消费者全方位展示了小鹏各类产品的最新成果,还重磅宣布了多项关键规划。
在辅助驾驶领域,小鹏计划在 2026 年推出量产 L4 级自动驾驶汽车,Truing AI 驾驶会在 2026 年第四季度前在全球落地;在体系建设上,小鹏首个欧洲研发中心——慕尼黑研发中心将于欧洲伙伴开展联合创新;在其他新领域,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将于 10 月在迪拜首飞,人形机器人 IRON 计划在 2026 年量产。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可以看到,小鹏的各款重要产品落地欧洲市场的时间节点都是在明年,而这些搭载前沿技术的创新产品,在欧洲市场上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另外,小鹏早在 2020 年就已经进入欧洲市场,经过五年发展已经逐步站稳脚跟,在今年上半年,小鹏在欧洲 14 个核心国家的销量为 6063 辆,同比增长 170%,这一显著的业绩增长充分彰显了小鹏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
现在的小鹏已经具备市场基础,再加上本地化战略和丰富的产品体系,小鹏在全球的 AI 出行发展或将迎来拐点。在这一关键节点上,何小鹏必然会到场,以最大的诚意来说服欧洲市场。
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同样来到现场,除了展示品牌成绩,以及对我们而言已非常熟悉的四款问界产品之外,他还分享了开拓海外市场的想法。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他表示,欧洲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并不感兴趣,反而更喜欢自己开车,这次发布的新车主要面向中东市场,不过智能泊车、智能座舱同样是赛力斯的强项,欧洲消费者对这方面的需求与中国消费者类似,来这里是为了与欧洲市场交流、学习。
赛力斯目前的主阵地还不是欧美,但现在的提前规划也是为后续的入局做准备,毕竟没有一个市场的需求始终没有变化。
相比小鹏和赛力斯,零跑汽车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得更快,早在 2023 年,零跑汽车就与 Stellantis 集团成为全球化战略合作伙伴。借助 Stellantis 集团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和渠道,零跑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成绩很可观,今年前 7 个月,零跑汽车的累计出口量为 24980 辆,稳居新势力品牌出海榜首,其中欧洲市场订单量超过 4000 台。
零跑 Lafa5 在慕尼黑车展迎来全球首发,其产品定位还是欧洲消费者非常喜欢的紧凑型两厢车,这正是零跑汽车讨好欧洲市场的佐证。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他直言:“一家车企如果不做全球化肯定没有未来。”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有了 Stellantis 集团的帮助之后,零跑汽车在海外就已经拥有 1700 家网点,但在中国市场大本营的网点却还没有破千家。有了这样的体系基础,零跑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新车投放完全可以像“下饺子”一样,做好本地化开发就能快速推出市场。
对于海外销量的预期,朱江明预计零跑今年的海外销量会在 5~6 万辆范围之内,明年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销量至少都要翻一番。
电车通还注意到,广汽集团、东风品牌也在这届慕尼黑车展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化战略。其中,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正式提出“广汽方案”,从今年 9 月起将陆续进入波兰、葡萄牙等市场,计划在 2028 年实现欧洲市场的全面覆盖。
东风集团的全球化战略放得更长远,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表示,计划在 2030 年投入 200 亿元,实现年海外销售 30 万辆。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欧洲是汽车的发源地,这里的消费者可能是全球范围内对汽车品质要求最严苛的。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国产品牌却敢于在欧洲市场“亮剑”。
正如朱江明所说,一家车企如果不做全球化就没有未来。已经有实力的中国品牌必然会设法挖掘更多海外市场,既然欧洲消费者对汽车品质的要求很高,那么欧洲市场则是中国品牌必须攻克的难关。
更何况,这些国产品牌确实依靠新能源、辅助驾驶技术等优势,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为他们入局欧洲市场提供了底气。倘若真是画饼,车企一把手完全没有必要亲自来到现场。
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一把手齐聚IAA!国产汽车产业链加速出海
除了车企高管,今年的慕尼黑车展还有不少国产供应商参展。这些品牌的一把手也纷纷亲临现场,展示的亮点丝毫不逊色于车企。
作为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自然不会错过本届慕尼黑车展。品牌创始人曾毓群亲自坐镇宁德时代展台,甚至担任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雷诺、奔驰、沃尔沃、保时捷等高管详细介绍了宁德时代的最新产品。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尽管曾毓群没有在产品发布会上发表演讲,但宁德时代展示的全新神行 Pro 电池凭借其在安全、寿命和充电速度上的卓越表现,成为车展上的焦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海外高管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了其纯电动 GLC SUV,新车搭载了 94kWh 模块化电池。尽管官方尚未透露电池的具体供应商,但宁德时代与奔驰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都有为奔驰提供电池的规划。因此,奔驰 GLC SUV 纯电的电池很可能由宁德时代提供。
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国产动力电池企业已在技术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得益于国内完善的产业链,原材料采购和零部件生产等环节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国产动力电池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显著优势。
面对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国产电池品牌,海外车企愈发理性,纷纷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
当然,要说更热闹的国产供应商,还得是智驾领域。
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在接受电车通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同于中国市场,欧洲市场消费群体对智能辅助驾驶并没有全面的认知,这方面的需求也没有被激发。对于海外市场,地平线对 ADAS 的看法更多是停留在主动安全的层面。”
这与何利扬的看法不谋而合。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欧洲的消费者并不像中国市场一样,对全场景高阶智驾的要求并不高,最多是在车道保持、高快领航,以及主动安全等基础辅助驾驶技术方面有一定需求。
但是对于入局欧洲市场,余凯直言:“中国智能驾驶方案出海的意义在于,面对特斯拉这样的头部对手,海外/中国车企依旧能拿出一套不错的智驾方案,而‘兜底’的正是地平线。”
另一家国产智能驾驶供应商卓驭科技,在慕尼黑车展上正式发布了其欧洲战略,旨在加速完善产品矩阵。预计到明年,卓驭在欧洲布局的测试车辆和测试场景将覆盖德国全境,并计划在未来持续加大对欧洲的算力及基础设施建设。
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在挖掘欧洲市场辅助驾驶领域的策略上,卓驭科技副总裁于贝贝指出,公司将首先聚焦于 L2 级辅助驾驶技术的推广,随后逐步拓展至 L3/L4 级自动驾驶,而且还将重建冗余安全架构,以确保其技术体系完全符合欧盟法规的要求。与此同时,公司也将面向欧洲市场推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多模态交互平台以及新一代感知模块。
现阶段,欧洲市场的辅助驾驶领域尚未具备快速发展的成熟条件。在国内市场经过长期磨练的智能驾驶厂商,也难以迅速获得当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但至少从各家供应商的态度来看,中国智能驾驶企业不仅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还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品牌在欧洲市场需求爆发的前夜。
写在最后
国产品牌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往往面临品牌知名度不足的挑战,这使得其难度较海外品牌更高。然而,如今许多国产品牌已经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的实力。IAA 作为国际知名的汽车盛会,吸引了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参与为国产品牌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聚焦慕尼黑车展本身,从新车展示的角度来看,国产品牌或许难以与奔驰、宝马等东道主品牌相媲美,但国产品牌仅仅通过展示其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就足以吸引海外品牌的关注。
这背后,是国产品牌在电气化、智能化领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国产品牌的技术实力,也是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认可和尊重的前提。
(封面图源:雷科技/电车通现场摄制)
本文来自“电车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