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为技术AntOne:视觉智能体重构民航生态,具身机器人打破场景壁垒

晓曦·2025年09月10日 17:53
瑞为AntOne机场机器人革新行李搬运,商用智能落地新标杆。

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的机场服务创新产品展上,一款名为AntOne的智能行李转运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在人头攒动的展馆内,它精准地模拟航站楼行李搬运区的场景,将一件件形态各异的行李从分拣系统平稳转运至下游目标行李拖车,并完成整齐码垛——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彻底打破了民航领域中智能化程度最薄弱的纯人力搬运环节的桎梏,堪称该场景下一次颠覆性的创新。

AntOne的惊艳亮相,让其背后的研发企业-瑞为技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作为国内视觉智能技术领域的领军者,瑞为早已在民航智能化领域深耕多年,其产品已覆盖国内约三分之一的民用机场。此次AntOne的成功,不仅是瑞为技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标志着商用机器人从技术探索迈向业务场景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在民航业加速智慧化转型与具身智能技术从产线走向日常的双重“黄金洗牌期”,瑞为的崛起绝非偶然,其发展轨迹为AI技术落地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本。

十年磨一剑:从视觉智能体到商用机器人的进化之路

瑞为的成长历程,堪称国产AI企业从技术积累到场景落地再到商业化验证的经典缩影。2012年公司成立之初,瑞为技术便以端侧智能技术为核心,在视觉感知领域持续深耕,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构建全栈技术能力。从早期的小模型,到如今基于感知与决策的视觉推理大模型,瑞为逐步完善了包括深度学习框架、蜻豚视觉大模型、以及前端多模态感知等基座能力在内的视觉智能全栈技术体系。

这种前瞻性的全栈技术布局,为瑞为后来在商用机器人领域的发力抢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正如瑞为技术商用机器人BU总经理史淼泓所言,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在视觉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当公司决定研发基于视觉智能体的AntOne时,才能快速整合资源,实现技术的高效转化。

在技术积累的同时,瑞为始终没有忽视技术的“商业产品化”。公司积极将“视觉智能体”的全栈能力渗透到民航、商业、货运等多个细分场景中,通过实际应用不断打磨技术,积累行业经验。2019年前后,当机器人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还将机器人的应用局限于增强客户体验等辅助性任务时,瑞为便推出了第一代商用机器人“晓瑞”旅服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在大兴机场承担起旅客问询、迎宾导览、行李箱运送等服务,成为瑞为探索机器人商业化道路的首次成功尝试。

“晓瑞”的落地让瑞为尝到了机器人商业化的“果实”,也促使公司进一步思考:在民航业,还有哪些场景可以通过机器人应用实现效率的直接提升,而非仅仅是辅助性的体验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机场场景的深度调研,瑞为团队发现,机场的效率盲区大量存在于“劳动密集型”环节——从旅客服务到行李分拣搬运,再到机场巡检,都耗费着大量人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验证的不断深入,机器人将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们可以有效解决人的超负荷作业问题,将人力从简单重复和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突破效率瓶颈。

2023年,当垂类大模型技术逐渐走向“可用”阶段,瑞为敏锐地将研发重心投向了行李转运机器人,并将市场战略的核心聚焦于具身机器人这一未来工业化的“明珠”。彼时,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探索热潮,学术研究不断突破,产业界也开始积极布局,不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应用落地仍存在一定距离,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但瑞为凭借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毅然投入其中。

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瑞为已在中国民航企业视觉智能产品市场占据第一的位置,技术和业务基础都已相当扎实,完成了“智能体进化”的关键一步。

未来五年,具身智能技术替代重体力劳动的应用场景将迎来爆发期。基于自身的技术基因,瑞为坚定地选择发力“难而正确”的企业级商用机器人领域。

史淼泓表示,相较于消费级机器人,企业级商用机器人的进阶挑战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技术可靠性需达到工业级标准,以适配复杂场景的持续运转;其二,成本控制需实现精细化平衡,在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的同时,保障规模化复制的经济效益;其三,必须具备可量化的投资回报率(ROI)与直接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技术落地与商业回报的闭环。这三重挑战,构成了企业级商用机器人区别于消费级产品的核心门槛。这要求厂商既要具备深厚的技术理解能力,又要对垂直行业有深入的洞察。尤其是在民航这一复杂的非标环境中,对机器人24小时零失误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客流和跨区域协同带来的适应性要求,都可能放大潜在的“技术缺陷”。

因此,AntOne在博览会上的亮眼表现并非偶然,更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瑞为在技术与业务理解上超过十年积淀的“浓缩”。瑞为始终坚持“一米宽,百米深”的聚焦策略,虽然选择了难度较大的领域,但却以最快的速度在民航业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人机协同新篇章:做企业的“眼睛”与“大脑”

在企业级商用机器人领域,有两个核心难题亟待解决。瑞为以其独特的思路和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让技术与客户深度融合,成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大脑”。这意味着技术的落地不能追求“全无人化”的炫技,而要平衡当下技术成熟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瑞为技术创始人兼董事长詹东晖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技术永远都不是华山一条道,从为客户完整解决问题的维度来看,技术可能解决的是20-30%,剩下的可能就是看产品的工程化设计,以及如何理解客户痛点的可变通性。”在瑞为看来,公司与客户之间并非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共创关系。供应商需要理解客户的痛点,同时也需要让客户理解技术的边界,双方共同明确“什么是可以妥协的,什么是必须要做到的”。

以机场行李转运为例,从技术角度而言,当前的视觉语义理解、数学推理以及执行控制能力,尚无法实现旅客托运行李的百分百自动转运,但客户往往存在机器人全自动化的心理预期。面对这一矛盾,瑞为通过充分的沟通,首先让客户全面了解技术卡点和未来的技术迭代周期;其次,在工程设计上,实现了AntOne与人工的无缝人机协同,让人工能够安全、自然、轻松地与机器人和谐共处。这种务实的做法,既尊重了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良性互动。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人机协作环境中,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自然交互,从而提高运营效率。要实现这一点,既需要过硬的技术能力,也需要对交互温度的深刻思考。

AntOne的核心能力源于其搭载的瑞为自研的RecoThink视觉推理智能体,该智能体集感知、决策、执行、协同于一体。在视觉推理大模型的驱动下,AntOne能够通过3D视觉和多种传感器融合感知环境信息,自主获取行李信息、堆垛状态、环境障碍物等数据,并根据这些信息推理出最佳位姿,规划出合理的运动路径,而后由机器人主体精细化执行全流程操作。同时,AntOne配备了主动和被动融合安全机制,确保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随着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模型优化,AntOne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够自主处理和识别的行李类型也越来越多。在产品设计上,AntOne秉持轻量化、小型化、模块化的理念,与传统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形成鲜明对比。机器人主体的小型化设计,搭配可拆卸的模块化核心组件,不仅降低部署难度和时间,还能灵活兼容更多类型的场地。

从这两点实践来看,瑞为深刻认识到:当前商用机器人最大的挑战和机遇,都来自于如何最大化“人的价值”。要在市场中破局,并非追求不切实际的全自动化,而是通过让机器人安全高效地配合人力,精准切入效率薄弱环节,实现可量化的效率提升。

“瑞为模式”能够率先在民航机器人领域开辟新“战场”,关键就在于将核心技术输出到深耕多年的生态场景中,以人机协作平衡创新性与灵活性。这种务实策略,成功避免了AI技术落地时常见的“空中楼阁”困境,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瑞为的选择,为AI和具身智能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技术落地的本质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重塑人机关系。让技术以工程化的力量融入工作流,兼具机器人的效率和人的判断力,才是商用机器人的核心优势。

技术浪潮中的定力:只做可落地的事

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中,瑞为的生存之道并非盲目追随一波又一波的热点,而是在“过热”的趋势中保持独特的战略定力:分辨真伪需求,始终专注于产品能否被场景闭环验证。

在行业追逐多元化多技术遍地开花时,瑞为始终坚守在民航、商业、货运等垂直领域深耕。这种“反浪潮”的底气,来自于公司稳固的生态场景护城河和清晰的前进方向。这也是瑞为坚持选择商用机器人赛道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自身技术基因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民航、货运等领域的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和效率短板真实存在,这也推动了传统企业与具身智能共同成长。

当然,在从研发到落地的过程中,瑞为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行李的多样性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不同尺寸、材质、颜色的行李箱,要求AntOne的末端执行器以及柔性抓取算法进行精准适配。此外,视觉智能体的逻辑推理,也对整个系统的鲁棒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以AntOne为技术支点,瑞为正在智慧机场的蓝图上构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机场作为一个涉及航班调度、安检查验、行李转运等多终端的复杂系统,其庞大体量和严谨的决策流程,对供应商提出了严苛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全栈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可持续的服务韧性,还要有经过长期验证的规模化案例。技术壁垒与行业壁垒的双重存在,使得新入局者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如今,瑞为已具备输出“视觉推理智能体+机器人”标准化方案的能力。未来,更多“效率痛点”和“效率盲点”有望被解决。例如,民航体系中还有许多高度依赖人工的环节,如航班调度、飞机起落引导、行李车回收等,都可以通过AI机器人实现重复性劳动的技术化转型,这些都是瑞为未来的潜在机会点。

詹东晖表示:“未来,瑞为将持续聚焦视觉智能技术,做好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面向更为广阔的企业客户市场,提供卓越的商用机器人产品。”瑞为的目标,是推动工业自动化从设备层面迈向智能协同的系统层面。 从“知”到“行”,既是机器人的无限想象空间,也是一家视觉智能体厂商坚守的内在发展逻辑。

在产业数智化时代,谁能将技术深度融入产业脉络,谁就能打开通往未来的真正入口。瑞为以其十年的坚守与创新,正一步步印证着这一逻辑,为行业树立起技术落地的新标杆。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爱普生联合京东发布AI学习打印机,集成AI作文批改、AI口算批改、AI错别字批改三大功能。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