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硅谷顶级VC:特斯拉与Figure齐“秀肌肉”,万亿机器人赛道未来何去何从?

硅兔赛跑·2025年09月06日 14:15
特斯拉金色彩人形机器人Optimus和Figure 02的突破,预示着一场行业颠覆即将发生。

金色的特斯拉擎天柱按指令找可乐,Figure机器人会自己装洗碗机...当硅谷大佬们突然集体"秀"出机器人新技能,一场万亿美元的行业颠覆正在加速到来。

今天,硅兔君特意邀请一位硅谷顶级VC,借着他的视角,深入拆解这背后,两家巨头完全不同的战略赌注。

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参观特斯拉办公室后,发布了一段特斯拉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测试视频。 

视频中,这个全新的金色擎天柱按指令在办公室中"寻找可乐",展示出令人惊讶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动作协调性。你没看错,是"金色"! 

与之前公开展示的银灰色Optimus相比,这款疑似Optimus V3的机器人不仅外观焕然一新,整体设计也更加精简,关节、腰部、膝盖构造均有明显变化。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双极似人类的手。 

这双手的精细程度立即引发全网热议,有人惊叹其仿生技术的进步,也有怀疑者质疑这是否只是装饰性的"无功能假手"。 

但从实际演示来看,这台机器人展现出了谨慎的动作规划能力,能够为自己预留空间后才开始行动,这表明其空间感知与动作控制系统已相当成熟。 

Benioff对此的评价一针见血:" 一个会找可乐的机器人不算什么,但一个能替代20-50万美元年薪工作的机器人,足以重塑整个经济体系。 。" 

机器人领域正在经历从"能做到什么"到"能规模化做到什么"的关键转变,这恰恰是特斯拉的核心优势所在。 

马斯克的底层逻辑,和他造车时一脉相承:硬件先行,成本为王。 

他坚信,只要能利用特斯拉在制造业、供应链、AI芯片和电池上的巨大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个“身体”做得足够便宜(目标2万美元),足够多(明年5000台),就能先占领市场。这本质上,是一场“制造业”的战争。 

马斯克在赌,只要身体足够便宜,灵魂可以慢慢进化。但另一家公司,想的完全相反。

就在特斯拉秀出金色擎天柱的同时,另一家明星机器人公司Figure也不甘示弱。 

Figure最近发布了一段其"02"人形机器人的最新测试视频,展示了机器人自主完成"将碗放入洗碗机"的复杂任务。 

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务活,实际上包含了机器人学中的多个核心难题: 

杂乱餐具的分离 

湿滑/易碎物品的指尖级高精度操作 

洗碗机碗碟架厘米级的容错空间 

应对无序初始状态与可能的碰撞 

最令人惊讶的是,Figure团队声称他们依靠现有的VLA模型(Helix),仅通过新增数据就实现了这一技能迭代,而无需开发新算法。 

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称,这是"通向真正通用型机器人的正确路径"。 

这意味着什么?Figure的路线,是AI定义一切,通用性是根本。 

他们不追求最快的量产,而是要先打造一个足够聪明的“灵魂”(模型)。一旦这个大脑成型,适配不同的身体(硬件)只是时间问题。Figure在赌,只要灵魂(模型)足够强大,身体(硬件)自然会追随。 

特斯拉与Figure代表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两种路径:一个强调硬件与软件的垂直整合与规模化生产,一个专注于通过数据迭代提升AI适应能力。

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对特斯拉的Optimus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首个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与技术成熟的机器人产品"。 

更重要的是,老黄预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产业"。 

在《宏伟蓝图四》中,马斯克曾明确表示:"特斯拉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 

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考虑到特斯拉当前市值约7000亿美元,这意味着马斯克认为Optimus的潜在价值将达到5600亿美元。 

如果马斯克的"80%价值"论成立,那么随着Optimus量产计划的推进,市场将不得不重新评估特斯拉的长期价值。 

同时马斯克强调,Optimus的使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承担重复、枯燥、危险的工作,解放人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预见,一旦人形机器人成功大规模商业化,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颠覆将超出我们的想象。从制造业、物流、家政服务到养老护理,商业模式将被迫重构。 

同时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从传感器、芯片到控制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各环节都将受益。

物理智能革命不同于软件革命,它将直接改变人类几千年来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 

特斯拉Optimus与Figure 02的突破只是这场革命的前奏。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开的财报和新闻稿,已经无法回答真正关键的问题了: 

特斯拉FSD积累的视觉数据,能多大程度复用到需要触觉和压力感知的物理交互上?真实的数据鸿沟有多大? 

Figure的“数据飞轮”如何启动?在没有大规模部署硬件的情况下,它从哪里获得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硬件和供应链会不会成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双方宣传的成本和性能背后,能源效率(续航)、安全性、核心零部件的真实瓶颈到底在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硅兔君”(ID:gh_1faae33d0655),作者:硅兔君,36氪经授权发布。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