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潮”到“国策”:AI产业迎来新十年
这是中国首次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引擎进行系统部署。“AI+”的未来新十年,传统企业将迎来组织结构和能力架构的重建,服务商将迎来业务逻辑与交付模型的重塑;云厂商和芯片商将走向从算力战争到服务闭环。
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横空出世,到2023年大模型席卷而来,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浪潮:参数狂飙、模型迭代、资本追捧,AI一度成为最火热的创新符号。
但真正意义上的拐点,直到现在才真正到来。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首次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引擎进行系统部署,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局融合,从产业热点跃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AI从有没有、强不强,迈入用不用、怎么用的时代。
这是一场生产关系的重构。
仔细阅读《意见》内容,“人工智能”一词出现了85次,“加快、融合、创新”等关键词频频亮相,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信号。AI的定位不再是技术附加,而是国民经济的底层操作系统。它将深度嵌入工业、农业、教育、医疗、政务、交通、能源等多个核心领域,成为撬动中国产业发展的新支点。
更重要的是,政策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提法,替代过去“+人工智能”的叠加思路。这个“+”号,意味着角色转变。即从被动融合,到主动重塑。AI不再是附着于行业之上的功能补丁,而是成为构建全新业态、重构商业逻辑、驱动治理能力跃升的智能底座。
时代列车正提速,站在车厢门口的参与者们,需要清晰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机会在哪?行业、产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获得车票?
一 “人工智能+”到底讲了什么?
要分析这次政策将带来怎样的改变,首先要搞清楚:这项政策到底讲了什么?
通读《意见》后,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它的核心目标:用十年时间,把人工智能深度嵌入国家运转的各个系统之中。
与以往强调“支持AI企业发展”或“推动技术突破”的政策不同,这次的《意见》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要成为国家的基础能力,就像电力、像互联网一样,未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家企业都必须具备、必须使用。
与此同时,《意见》还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措施。主要以六大行动路径展开,从科技创新开始,落到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再到社会治理与全球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路径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彼此嵌套、相互支撑,构成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
具体来看,AI for Science是让科研方式更高效,这是源头。产业转型是让制造、农业、能源变得更智能,这是抓手。智能消费是让产品和用户体验改变,这是界面。民生服务是让教育、医疗、养老更普惠,这是场景。公共治理是让城市和国家更智慧,这是能力。全球合作是让中国在AI规则上有话语权,这是格局。
这套设计像是一张“国家AI基建地图”,范围远远超出了科技本身。
此外,这份《意见》还首次设立了“AI终端普及率”的量化指标。提出到2027年普及率达到70%;到2030年普及率达到90%;到2035年实现全面普及,建成智能社会。
这是从未有过的表述。在过去的国家战略中,曾有智能手机、宽带、农村用电的普及率指标,但将“人工智能终端”纳入国家级KPI,这是第一次。
其背后逻辑很清晰,中国不想只让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使用AI,而是要让它成为如同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句话说,从现在起,AI不再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而是每一个行业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回顾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曾引发一场席卷全国的数字化浪潮,催生了拼多多、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平台巨头。但那一轮的核心,是“连接为王”,关键在于人和信息的连接,提升分发效率。
而这次的“人工智能+”,则更进一步。它不再仅仅是连接,而是认知升级、能力升级,是让产品变得能理解、能决策,让系统具备自我优化的能力。
这代表了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跃迁,从使用工具到让工具思考。AI不是数字化的下一个步骤,而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其实,这并非没有预兆,《意见》发布的时间点也大有说头。要知道,真正的窗口总是出现在多个变量临界值同时触发的时候。
技术上,大模型完成多模态集成,Agent概念走向产品化;产业上,各行业试点应用已经有雏形,数据与模型资源逐渐沉淀;治理上,从算法管理办法、生成式AI管理规则,到行业评估体系初具雏形;战略上,中美科技竞争焦点已转向AI,全球治理秩序面临重构。
此时出手,正是实现规模化落地的黄金期。国家要统一标准、引导资源、布局算力、释放场景,以全局视角推动AI成为真正的社会基础设施。
二 机会在哪?六大产业AI板块成新高地
那么,这次政策背后的真正机会在哪?
其实答案就藏在“人工智能+”的每一项内容中。
在科技创新部分,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加速科学大模型建设和复杂科研数据处理能力,推动科研范式从“经验驱动”向“模型驱动”转变。
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跨学科交叉与智能化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AI不再只是应用对象,更是科研本身的工具和合作者。
未来,围绕科研场景的AI产品和平台、跨学科AI人才培养、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等领域将迎来高速发展,成为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新方向。
在产业领域,文件首次系统性提出“智能原生”企业的概念,鼓励企业将AI嵌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打造全流程智能化的生产体系。
这一信号非常明确,即AI不应仅仅是“工具”,而应成为企业运行的“操作系统”。《意见》还提到制造、农业、服务等多个行业的AI应用路径,强调技术、人才与流程的一体化协同。
这意味着,不管是传统工业、农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将在这场AI驱动的重构中释放新空间。AI+ERP系统、智能工业软件、农业AI解决方案和“无人化服务”等新模式将快速崛起。
在消费部分,政策则聚焦于智能终端和服务消费的双重升级,提出“认知型、情感型消费”与“陪伴型、助理型应用”的方向,强调智能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交互方式的重塑。
主要推动的就是让AI全方位渗透生活方式,让AI消费体验进入“人机共处”时代。例如《意见》中提到的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穿戴设备,到虚拟陪伴、AIGC娱乐内容、个性电商推荐等。
这背后,是智能终端硬件制造、AI应用内容创业、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的大量市场机会。
民生领域的行动意见尤为“接地气”。《意见》强调要推动AI赋能教育、医疗、就业、文化、养老等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场景,特别提出要发展“智能教师”“智能健康助手”“智能职业培训”等新角色。对于教育科技公司、数字医疗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而言,这是一个全新蓝海。
在社会治理方面,政策将AI的角色推向了更高的治理层级。文件强调打造人机共生的城市运行新模式,推动AI在政务服务、公共安全、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并明确要推进“城市智能化升级”与“AI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这背后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AI将直接参与公共资源配置,二是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将成为主流。未来,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改造,还是县域政务系统升级,都需要大量AI解决方案与本地化落地服务,催生政务科技、城市大脑、公共数据应用的新一轮投资热潮。
最后,文件将视野拓展至全球,提出要将人工智能打造为“国际公共产品”,推动AI技术开源共享、国际标准制定与全球治理合作。
这一部分传达的是中国参与全球AI格局重塑的战略意图。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出海方向的拓展不仅限于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底层芯片、模型、算法框架、标准制定等软硬实力输出。AI基础设施出海、模型即服务平台国际化、开源项目全球贡献度,将成为中国技术力量的新增长点。
可见,“人工智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张覆盖国家发展底层逻辑的系统设计图。它所带来的是一场关于未来社会全貌的系统重塑。技术与制度、效率与公平、个人与社会、产业与国家,所有这些元素将在“AI+”的框架下重新组合。
而机会,就藏在这场大重组的缝隙之间。谁能找到自己的“+”,谁就可能在这场转型中立于潮头。
三 迎接“AI+”时代的新十年
一项国家级战略落地,不只是政策的事,也是产业结构被重新定义的开始。
“人工智能+”正重新划定了能力边界。其中,数据需要重新整合,系统需要重构,产品必须智能化,服务的交付方式也将全面升级。这意味着,从传统制造企业到 SaaS 服务商、从云厂商到芯片公司、从开发平台到中台系统,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接下来几年,将是这场“重构赛”最关键的阶段。
过去十年,中国大多数行业完成了上云、系统化的基本数字化过程。但这一次的“人工智能+”不再是给旧系统挂个插件,而是用智能体重写企业架构,这对传统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制造企业,不再仅仅采购AI视觉质检系统,而是要构建一个可以调度任务、自动优化参数、协同多设备的生产智能体。能源企业不再只是安装监控设备,而要建立具备预测与策略反馈能力的实时能效控制系统。教育机构要用AI老师替代部分标准化教学任务,并将个性化学习曲线写入教学系统底层逻辑。
这要求企业必须构建新的能力。即数据资产治理能力、智能体协同框架、跨部门“产品+技术”联合建模机制。只有这样,AI于企业而言才不只是外挂,而是生长于组织结构内部的第二操作系统。
对服务商和ISV而言,变革同样迫在眉睫。
过去AI公司大多以工具、模型、组件的形态出现。但在“人工智能+”政策框架下,AI 供应商需要完成从“开发商”到“联合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举例来说一家工业AI的公司,不能只提供“算法+部署”,而要与制造企业共建垂直模型、持续进行数据标注、共同优化业务逻辑。
这意味着服务商不仅要有技术力,更要有行业理解力;不仅能“交付模型”,还要能“共建系统”;模型形态要从静态发布走向动态迭代;产品形式要从API工具转向AaaS(Agent as a Service)智能体服务。
在这种趋势下,真正决定服务商能否中标的,不再只是算法能力,而是其在共建机制、行业场景适配与合规治理能力上的综合表现。
云计算平台则面临另一场系统性变革。
“人工智能+”带来最直接的资源机遇,正是属于云服务商和智算中心。政策明确提出,要构建“面向智能体的云边协同体系”,建立国家级智算调度中枢,鼓励地方政府与行业共建“智算服务基地”。
这背后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AI不再是大厂的专属资源,而要像公共水电一样成为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的基础能力。
对于云厂商而言,不仅要优化训练与推理双周期的成本结构,实现多模型并发、低比特量化、边缘推理等关键突破;在服务模式上还要从IaaS升级到PaaS、SaaS,甚至AaaS,推动AI能力一体化交付。
在这场智能基础设施的重构中,数据库与芯片厂商也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在数据库方面,随着RAG(检索增强生成)成为大模型落地主流,数据库也从传统事务处理迈向“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混合处理模型。原生支持向量检索、图神经网络、流式嵌入更新的AI数据库,正成为政企客户的新宠。
在芯片方面,中国本土的NPU、GPU与AI加速器厂商正迎来“国产替代+算力多元化”的双重利好。政策鼓励建设异构算力池、发展边缘推理能力,使AI芯片不再是选配,而成为构建智能体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同时,芯片与数据库厂商也不能仅是销售芯片或算子,而是打包“场景、调优、调度”,向系统集成上游延伸,成为AI产业落地的系统化交付者。
总的来说,新政策落地的未来十年,传统企业将迎来组织结构和能力架构的重建,服务商将迎来业务逻辑与交付模型的重塑;云厂商和芯片商将走向从算力战争到服务闭环。
下一阶段,AI落地产业链的逻辑将从拼能力变为拼体系。谁能快速建立自己的“智能原生能力矩阵”,谁就能在这场重新洗牌的周期中,抢先一步占据产业高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产业家”(ID:chanyejiawang),作者:斗斗,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