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防蓝光贴膜效果不如保鲜膜,妥妥智商税产品?

雷科技·2025年09月04日 15:04
真正的护眼,还得靠你的习惯。

给手机贴膜这事儿,就应该不用我多啰嗦了吧。

总之,自从智能手机普及的那一刻起,贴膜基本上就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事情。

从软膜到硬膜,经典的超清膜和蓝光膜,再到之后细分的AR膜、抗摔膜、磨砂膜、水凝膜、雾面膜等等,为了保护我们的手机屏幕,大伙绝对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折腾得那叫一个起劲。

(图源:雷科技)

当然,大家对于贴膜的执念也养活了一大批做手机膜的商家。

这也导致目前市面上的贴膜产品,那叫一个鱼龙混杂,标着同一种卖点、甚至用着同一张图片的商品,价格差距可能达到10倍甚至以上,特别是最常见的蓝光膜,价格更是从5块到150块不等。

有意思的是,对这类产品来说,产品价格的鱼龙混杂可能只是最小的问题。

很多商家标出的所谓防蓝光手机贴膜,都宣称能“过滤有害蓝光”、“保护眼睛”。于是乎,消费者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样的贴膜可以防止手机屏幕里的蓝光,可以对我们的眼睛起到保护效果,让我们在深夜刷短视频、熬夜偷玩游戏的时候,多了一份心安理得。

但这张小小的贴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事儿的引爆点,还得从央视最近的一个调查说起。

防蓝光贴膜,效果不如保鲜膜?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期节目将镜头对准了市面上热销的蓝光膜。

节目组通过正规渠道从线上线下多个商家购买了9款宣称防蓝光的手机膜,价格从9.8元到140元不等,均宣称具有防蓝光功能,并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其核心指标——蓝光阻隔率——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通过对比测试,有4款产品的蓝光阻隔率在0.1%到16.4%之间,另有5款蓝光阻隔率在约40%到50%之间,但是距离商家在产品页面上信誓旦旦宣称的“90%以上蓝光阻隔率”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图源:央视新闻)

这还不算完,为了进行效果对比,节目组还测试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家用保鲜膜。

测试结果显示,部分所谓的“高科技”蓝光膜,其蓝光过滤效果竟然与一层薄薄的保鲜膜相差无几,这些产品唯一的优势,就是它们至少会比保鲜膜更硬一些,适合贴在手机上做保护。

换句话说,这玩意儿根本就是个智商税。

(图源:央视新闻)

这段报道在社交平台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讨论。许多人恍然大悟,开始翻看自己的订单,回忆当初购买时被哪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语所打动。

然而,这并不影响同类产品的泛滥,根据小雷在主流电商平台上的观察,“防蓝光”几乎成了每一个店家都会随口提到的卖点,除了比较标准的“过滤有害光”,就连什么“科技护眼”、“稀土护眼”的说法都给挂上了。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贴膜都会试着和护眼搭上关系。

(图源:京东)

至于价格?京东最便宜的只要4.9元,PDD甚至还能做到更低。

我简单选取了其中一款销量超过8万的产品,这款产品号称90%防蓝光,售价仅需13.8元,还是一次两张。

至于产品评价就不是很理想了,在这些热门评论之下,隐藏着大量真实的翻车反馈,例如“透光度、清晰度很差”、“贴上有重影,看手机会眼花”等,但几乎都是和现实效果有关的,几乎没有消费者提到防蓝光效果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人的肉眼几乎无法判断出蓝光而导致的,比起很多人无法感知的视觉疲劳,显示效果上的折损显然更加容易被察觉,而且目前手机蓝光膜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商在“防蓝光”上滥竽充数。

问题来了,既然肉眼难以感知,莫非防蓝光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空吗?

就算真能防蓝光,恐怕也是智商税

额,客观来说,防蓝光技术本身并非智商税。

从技术来讲,手机屏幕发出的光线中,确实包含波长在400nm-500nm之间的蓝光。其中,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那部分(约415nm-455nm),被认为长时间、高强度照射下可能对视网膜造成潜在损伤,并影响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蓝光膜的初衷,正是为了“狙击”这部分有害蓝光。

市面上的产品要实现这个目标,基本就两条路。

第一种路子比较直接,就是在做膜的材料里掺点能吸收蓝光的特殊物质,这叫吸收技术。光线过来,有害的那部分蓝光就被它吸收了,然后因为蓝光的互补色是黄色,所以这种膜本身或者贴在白色屏幕上,看起来就会有点发黄,道理就在这。

(图源:央视新闻)

还有一种路子就高级点了,玩的是光学反射技术。

厂商会在膜的表面镀上很多层纳米级的涂层,像个罗马盾阵一样,专门把有害的蓝光给反射回去,不让它进到你眼睛里。这种膜可以做得很通透,不怎么影响颜色,但你在某些角度看,膜的表面会有一层幽幽的蓝紫色反光。

总之,那些一眼通透的贴膜产品,防蓝光基本都是聊胜于无的,记得这点就行。

(图源:京东)

重点来了,你们是不是觉得知道原理,那么去买真的蓝光膜就万事大吉了呢?

诶,还真不是。

事实上,就算你买到的是技术达标的真货,它也有个天生的矛盾解决不了。

你要知道,蓝光是屏幕显示色彩的三原色之一。如果真像有些商家吹的那样,“隔绝99%的有害蓝光”,那屏幕颜色肯定就全毁了,你看什么都像加了层旧报纸滤镜,严重影响体验。

而且,很多蓝光膜为了达到效果,会牺牲透光率,屏幕会变暗。为了看清,你可能下意识地就把手机亮度调高了。这么一来,不仅更费电,眼睛反而要花更大的力气去看,更容易累。

就比如央视拿去测试的这张膜,防蓝光率50%,透光率也是50%。

(图源:央视新闻)

换句话说,厂商这不就是单纯阻隔了50%的屏幕光吗?

这么一分析,一张效果不确定、可能让屏幕变色、甚至让你眼睛更累的膜,说它们是“智商税”,好像也并不过分。

护眼关键不在膜,在于你的习惯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丧气,难道面对屏幕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吗?

其实不是,纠结于一张小小的贴膜,本身就是舍本逐末了。真正的护眼科技革命,早就发生在手机内部了。

事实上,荣耀、小米、OPPO这些大厂,早就不是在谈贴膜了,他们是在屏幕技术上真金白银地砸钱。荣耀搞出了“绿洲护眼”,小米有“青山护眼”,OPPO更是号称要在这个领域投入了超过十个亿。

比起单纯的硬件防蓝光,他们解决的是更底层、更要命的问题,比如很多人感觉不到但眼睛会累的“频闪”,让屏幕根据你周围环境自动调节亮度和色温的自然光,以及让人眼均匀受光从而降低刺激性的圆偏振光。

这些手机自带的护眼模式和技术,是厂商经过大量科学验证,写进系统底层的系统性工程,它们从发光源头就在做优化,效果远不是一张第三方贴膜能比的。

当然,技术再牛也只是个辅助。

说到底,保护眼睛这事儿,没什么捷径可走。再好的护眼屏,也架不住你关了灯,把手机凑在眼前看上三五个小时,少用手机、多看风景,听着简单,但比任何一张膜都管用。

在我看来,蓝光膜的流行,恰恰说明了我们对健康的渴望,但保护视力,从来不是一场可以一劳永逸的消费。与其在各种“黑科技”贴膜里反复横跳,不如先打开你手机系统里的护眼模式,然后,真正开始实践那些朴素但有效的用眼好习惯。

毕竟,我们要的是让科技真正为我们服务,而不是在焦虑的驱使下,用一张“保鲜膜”来给自己的健康添堵。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Xcode最流行的超强编程Copilot插件Alex,其创始人Daniel Edrisian宣布Alex被OpenAI收编。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