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op50 AI产品榜单更新,华人团队成最大赢家?

白鲸出海·2025年08月29日 10:28
华人团队的存在感愈加强了。

8 月 28 日,a16z 更新了第 5 期全球 Top50 AI 产品榜单,Web 和 App 端的排名分别参考 Similarweb 和 Sensor Tower 2025 年 8 月份的访问量和 MAU 数据。在今年 3 月的第 4 期 a16z 榜单中,我们观察到,无论是 Web 还是 App 端,华人团队的存在感更强了,在本期榜单中,这个趋势持续且更加明显。(完整榜单在文末)

红框内是国内/华人开发者产品

根据榜单,Web 和 App 端新上榜的产品分别有 11 款和 14 款,其中能够确认来自华人团队的产品分别有 4 款和 8 款,而从开发者的国别来看,无论是 App 还是 Web 端,国内开发者新上榜产品均多于其他国家。

注:与上期一样,本期 a16z 也给出了Brink List,也就是接近、但没进入 Top50榜单的 10 款产品,App 和 Web 各 5 款

其中 Web 端的 PixAI、App 端的 Talkie、AI Mirror 来自国内/华人开发者,而 data.ai 显示,排名 App 端 55 位的 Arvin 开发者来自新加坡,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来自出海开发者或华人团队。

本期,我们将聚焦这些新上榜的华人团队产品,进行简要观察,App 和 Web 端整体的榜单,将放在文末,供读者参考。

App 端:美图&影笑,分别有 5、3 款产品入榜

App 端共有 14 款新上榜产品,来自华人团队的有 8 款,且均是国内团队的出海产品,其中包括字节的 Gauth、爱诗科技的 PixVerse、作业帮旗下的 PolyBuzz,以及美图旗下的 Wink、AirBrush、BeautyCam,影笑科技旗下的 YouCut 和 Peachy。

这其中,字节的 Gauth 由于年初在美国市场被下架,掉出了上一期 App 端 Top50 榜单,但在 2024 年 8 月的第三期榜单中排名第 44,本次算是在下架风波之后,重回榜单。

上一期榜单的 The Brink List

而 PolyBuzz 和 PixVerse 在上一期中分别排名第 51 和 52 位,遗憾错失 Top50,本次进入顺理成章,值得关注的是 PolyBuzz 的商业化,其探索出订阅之外的变现模式正在推动收入增长,读者可关注我们之后发布的选题,Gauth、PolyBuzz、PixVerse 我们此前已经有单独的选题观察过了,就不多赘述了。

而本期榜单,真正“赢麻”的是,美图和影笑科技两大图像视频领域的老牌出海厂商,它们分别有 3 款和 2 款新产品闯入 Top50。

先说美图,算上本期进入榜单的 3 款产品,以及此前已在榜的 Meitu 和 BeautyPlus,美图针对生活场景的 5 款产品,均已进入全球 AI 产品 MAU Top5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美图近半年多次成功的增长操作。根据美图财报会议上的说法,团队会在开发新功能时就参考社媒趋势,上线潜在爆款功能,而在某项功能在社媒火起来之后,美图团队会通过 KOL 接力进行增长,实现小投入、大增长,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

靠着“潜在爆款功能+社媒自发传播+KOL 接力增长”的三板斧,BeautyCam、Wink 的 MAU 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挤进了 Top50。

影笑科技旗下 iOS 端开发者账号|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而来自杭州的影笑科技则有 YouCut、Peachy 2 款产品入榜,再加上上一期就在榜的 Polish,影笑科技也有 3 款产品在 App 端 Top50 中了,本次新入榜的 YouCut 和 Peachy 均走的是“瞄准垂类场景,极简界面+基础功能”的设计思路。

图注:YouCut 落地页(左),剪辑页面(右)

YouCut 面向 Vlog 剪辑场景,整个落地页只有两个按钮,“+”是剪辑功能的入口,而在剪辑页面中,YouCut 的功能也非常基础,但基本能满足 Vlog 剪辑的需要。除此之外,点击“AI”按钮,用户还可以使用画质修复、AI 字幕和 AI 绘画功能。

图注:Peachy 落地页(左),编辑页面(右)

Peachy 是一款修图产品,切入的细分场景是人像美颜。与 YouCut 一样,Peachy 的界面也简洁,功能概括起来三块,人像修图功能(美颜、美体、美妆、换衣服等)、AI 修图功能(增强、抠图、扩图、AI 卡通),以及一个美颜相机。

靠着“细分场景+短平快使用体验”,截止今年 7 月份,YouCut 和 Peachy 分别有 2147 万和 273 万 MAU(数据源:点点数据,仅供参考)。

Web端:Manus上榜,阿里成最大赢家

上图中的“Qwen3”指的是阿里推出的ChatBot 产品「通义」,海外版为「Qwen」,a16z 使用“Qwen3”容易与阿里旗下模型名称混淆,所以下文均使用「Qwen」指代该产品

而 Web 端的变动相对 App 端小一些,新上榜了 11 款产品,其中,来自华人团队的产品有 4 款,其中包括从 3 月“火”到现在的 Manus,来自阿里的两款产品 Quark 和 Qwen,以及一款专注于图像视频领域的 Remaker(团队应该分布在北京和中国香港两地)。

在上半年除了 DeepSeek 之外,国内产品的另一大明星就是 AI Agent 产品 Manus。Manus 由 Monica.ai 的团队开发,于 2025 年 3 月 6 日发布,产品一上线就引爆了行业,无数从业者纷纷“求码”,站在现在的角度回看 Manus,它能够爆火的原因就是从“搜索信息”到“交付结果”的跨越,并引发了一轮 AI 产品“Agent 化”。

随后,由于国际化、合规等问题,Manus 决定将总部从北京迁往新加坡,引发了一波争议。但是从产品数据上看,Similarweb 显示,Manus 7 月网站访问量达到 1755 万,相比 3 月的巅峰有些下滑。而根据 Manus 首席科学家季逸超 8 月 20 日的说法,Manus 的公司收入运行效率 9000 万美元。(Revenue run rate 指通过公司单月或单季度收入,直接推算全年收入,算法为“某月收入*12”或“某季度收入*4”)

除了 Manus 外,阿里旗下的 Quark 和 Qwen 两款产品进入榜单,分别排名第 9 和第 20 位。Qwen 类似 ChatGPT,定位为通用 ChatBot;而 Quark 最初以浏览器的定位于 2016 年上线,2018 年陆续开始做搜索和网盘。在今年 3 月 13 日,阿里宣布将全面升级 Quark,定位在整合了 AI 对话、深度思考、搜索、研究、交付结果于一体的“超级搜索产品”,成为了阿里的“AI 旗舰应用”。组织架构上,去年年底,通义千问团队就一分为二,主管模型开发的通义实验室继续留在阿里云体系内,而产品团队则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与 Quark 团队平级。

根据 Similarweb 数据,Quark 和 Qwen 90% 以上的流量都来自国内,且 Quark 7 月份的 Web 端访问量要高于豆包,a16z Web 榜单的排名也高 3 位;但在 App 端,豆包在 App 榜单排名第 4,Quark 排名第 47,两者仍有质的差距。但无论如何,在 Web 端阿里是领先了一个身位的。

图片来源:AI Pure,7 月数据与 Similarweb 基本吻合

相比 Manus 和 Quark,Remaker 名气不大、且是后起之秀。网站流量从 6 月份开始才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7 月份突破了 1000 万,进入了 Top50,排在第 47 位。从功能和产品设计上看,Remaker 基本整合了市面上主流的所有面向图像、视频的 AI 功能,并把它们包装成相对独立的“小工具”形式,而非更多创业者在打磨的工作流。此外,该团队非常擅长 SEO。

Remaker主页(上),AI扩图工具页面(下)

写在最后

图注:以上产品是5期榜单都进入了Web端Top50

回溯全部 5 期榜单,华人开发者产品的上榜数量一期比一期多,而且近两期榜单,有逐渐加速的态势,但从 a16z 给出的 5 期榜单从未缺席的产品,却仅有李白人工智能实验室的 cutout.pro 一款华人团队出品产品,在上榜产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持续留在榜单上,可能是华人开发者们下一步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原榜单注:本期 Google 将 AI 方向的业务拆分的更清楚,所以Gemini、Google AI Studio、NoteBookLM、Google Labs、Google AI Studio四款产品登上了本期榜单,但如果此前就能分别统计数据,它们也能登上此前的榜单,所以本榜单中并不将这四款产品视为新上榜产品。

数据来自SimilarWeb、点点数据、Semrush、广大大等三方平台,可能与真实数据中存在一定误差,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ID:baijingapp),作者:张凯然,编辑:殷观晓,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最终要转化为体验升级才有意义。

10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