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品牌要有“活人感”,具体怎么做?

肖明超-趋势观察·2025年08月28日 20:14
“活人感”,正在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品牌的生存心法。

当社交媒体被AI生成的“完美文案”填满,当滤镜磨平了所有广告的棱角,当KOL的口径整齐划一、推送精准高效……品牌似乎比以往更聪明,但也比以往更陌生。

它们就像橱窗里的假人模特:姿态完美,却没有温度;台词准确,却让消费者感觉到距离感。

在信息过剩的今天,消费者从不缺少对品牌的认知,他们缺少的是对品牌的感受。

这意味着,很多品牌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存在”,而是“如何像一个人一样被记住”。

在AI能批量制造“完美内容”的时代,当算法越来越精准,有态度、有情绪、甚至带点瑕疵的真实,反而比无懈可击的完美更打动人心。

“活人感”,正在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品牌的生存心法。

什么叫“活人感”品牌?

今天,消费越来越被情绪驱动,他们已经厌倦了那些“端庄”的品牌(既端着、又很装),更期待能和品牌互动、对话、共情。

所谓“活人感”,就是品牌以一个真实的个体姿态与消费者交流:它可以有脾气、有态度,甚至会出错,但正因如此,才更可信、更亲近。

还记得雷军在直播里被网友调侃“Are you OK”的瞬间吗?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他成了互联网最具亲和力的企业家之一。还记得刘强东送外卖的画面吗,京东也因此变得更有人情味。海尔总裁周云杰蹲在用户家小板凳上,认真问:“洗衣机哪不好用?”这种倾听用户的姿态,让人对品牌更加信任。。

因此,品牌今天不是一张精修的宣传照,而是一个会呼吸、有温度的人。

那么,一个真正有“活人感”的品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第一,真实:敢于“去光环”。消费者更愿意看到卸下滤镜的品牌。Lululemon 广告里,不是身材完美的模特,而是一群“又菜又爱玩”的普通人,在摔倒、出错、哈哈大笑中享受运动本身。优衣库在直播里坦诚“衣服穿久了会起球”,并教你如何减少,真实,让品牌更可触摸,更亲近。

第二,有情绪:敢于表达态度。真正的“活人感”品牌,不会永远冷静克制,而是敢于释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情绪,让品牌更有存在感,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受到共鸣。例如,老乡鸡经常用幽默、夸张甚至略带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吐槽自己做菜速度慢、食材新鲜到“赶不上顾客的期待”,这种自带情绪的表达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让品牌不再是冰冷的餐饮企业,而像一个有性格的朋友。

第三,不完美:敢于展示缺陷。完美往往令人疏远,不完美反而更真实,例如,内衣品牌Aerie在宣传中使用未经过滤的模特照片,展示身体的自然状态和微小瑕疵,让消费者感受到“真实美”,而不是被完美身材压力束缚。

第四,有个性:拒绝套路,做自己。在AI复制泛滥的今天,个性就是稀缺。一些品牌通过独特的语言、内容和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性格:可能会调侃自己,也可能有小脾气,但始终鲜活、有辨识度。多邻国的猫头鹰人格“烦人但真实”,像个唠叨的朋友;MM豆的人格化早已经典:红豆暴躁、黄豆憨厚,它们会吵架、会抢戏,甚至会“犯错”,像一对鲜活的活宝。个性,让品牌有记忆点,容易被人认同和喜欢。

为什么我们需要活人感品牌?

‘活人感’的流行,是消费者心理的反向修正:当技术能批量生产完美时,我们反而开始怀念真实;当算法能精准计算喜好时,我们反而渴望人情味。根据知萌《2025中国消费报告》中提出的心界重塑概念,83.9% 的消费者认为‘商品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带来情绪惊喜’,77.8% 的消费者愿意为‘能提供心灵疗愈的品牌’支付溢价。

这种心理反向的力量,在年轻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Z世代成长于滤镜和摆拍时代,对过度修饰和刻意包装有天然免疫,他们更敏感于品牌的真实表达和情感共鸣。因此,品牌若希望建立信任关系,就必须主动卸下‘完美人设’,通过真实表达、情绪释放和适度的不完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愿意为之买单的‘活人感’品牌。”

例如,蔚来创始人李斌与用户围炉吃火锅,海尔周云杰蹲在用户家里倾听反馈,刘强东亲自送外卖、请员工夜宵……这些比广告更“接地气”的行为,让品牌从高高在上的神话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人。

其次,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和手机互动,却缺少深度情感链接,这种“数字孤独”让消费者渴望品牌成为朋友。麦当劳“深夜开麦”,不推产品,只陪用户聊童年回忆和加班心事;星巴克“咖啡社交日”,线上分享咖啡故事、线下设置“搭子座位”,让品牌成为赛博朋友;B站通过弹幕互动和官微梗图回复,让用户感受到“有人和我同频”。

第三,AI生成内容的普及,也让“非AI感”成为品牌的吸引力。当文案可以被算法批量生产,品牌的人性化痕迹——文案里的小语病、互动里的延迟、甚至自嘲式的回应——反而成为价值。它告诉消费者:背后真的有人在和我对话,而不是冰冷的算法。

如何打造“活人感”品牌?

那么,品牌如何打造“活人感”品牌,显然不是“学几个梗、拍几条Vlog”,而是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的全面输出。我们观察到,标杆品牌普遍遵循以下逻辑:

首先,真实价值观锚定,品牌有魂,才能活起来。

活人感的根本在于品牌价值观的立体展现,就像人有自己的三观,品牌的价值观决定它“为什么而活”,进而自然生长出人文温度。

例如,海尔总裁周云杰出身科研,相信产品要解决真实问题,他走进用户家里,记录洗衣机噪音、操作难点,甚至当场让团队调整方案,这种较真不是作秀,而是“人单合一”战略的自然延伸,把用户需求当成研发起点,而非营销素材。珀莱雅的品牌内核是“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这一价值观贯穿广告、公益项目和女性创业支持活动,让品牌人格落地,而非单纯玩梗取乐。Dior的“女性力量”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产品设计、公益行动和艺术合作的长期信念。

其次,要有稳定的人格化特点,保持品牌一致性,才能带来信任。

就像人有稳定性格,品牌的情绪基调、决策逻辑和语言体系也需要保持一致,用户才能知道“它遇到事会怎么反应”,从而建立确定性信任。

例如,麦当劳的“都市夜猫子”人格始终如一,语言上创造“麦门黑话”,玩梗、促销和互动都围绕这个基调展开,让消费者形成归属感。

自然堂则从“你本来就很美”升级到“你的不同很美”,通过持续进化的语言与行为,认可用户多样性,强化陪伴感。

第三,设立可感知的情绪场景,让细节传递温度。

活人感最终要落到细节——消费者在具体场景中感受到被重视,而非只看到口号。

例如,宜家样板间里有插座、没叠的衣服、喝了一半的咖啡杯;推出旧家具改造指南;组装说明复杂时拍“搞笑组装视频”,自嘲化解焦虑,让“懂生活、不矫情”的人格可感知。海底捞可以允许服务员自由发挥——画手绘卡通贺卡、唱跑调生日歌、跑去买顾客想吃的水果,细节体现温度,让用户觉得“不是在吃火锅,而是朋友在招待我”。

第四,构建用户共生生态,让品牌与用户玩起来

伪活人感品牌总在教育用户,而真正的活人感品牌会把人格定义权交给用户,让用户参与共创。

例如,在B站,用户的需求、梗和评论被纳入品牌表达的一部分,使B站人格活起来,也让用户觉得自己是品牌共创者,而不仅仅是受众。得物不仅是球鞋交易平台,更成为年轻人表达“潮流身份”的空间,用户在平台上通过晒单、评价、社区互动等行为参与品牌叙事,让品牌的个性和态度在用户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延展。

在AI时代,当精准营销成为标配,品牌温度才更显稀缺。在情绪化消费时代,品牌需要有喜怒哀乐。活人感不是制造一个梗,而是一种品牌态度和内容调性,它要求企业把品牌当作一个比“人格化”更真实的人:有立场、有情绪、有温度、有成长。

活人感是一种全新的品牌营销逻辑:真实与真诚可以转化为信任,情绪共鸣可以转化为认同,互动真实可以转化为忠诚,而这正是品牌情感价值实现复利增长的坚实支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明超-趋势观察”,作者:肖明超趋势观察团,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高端品牌围猎中国有钱人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