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赵纯想:独立开发者的下一场游戏即将到来 | NEXTA创新夜谈
他最成功的作品“胃之书”遵循了这三个逻辑,获得了不菲的成绩:“胃之书”是一款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美食记录 App,使用 LLM 的总结能力而非生成能力。用户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直接记录每日饮食,AI 会辅助生成饮食的热量和代谢路径,并分析每日饮食情况。作为付费内购 App,胃之书在刚上线的五月,收入就达到了 1.2 万美金,冲到苹果美食佳饮分类里的第三名(第一名是下厨房)。
在当下的 AI 创业者画像里,赵纯想是特殊的。他不来自清北复交,也不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成为韩寒公司的签约作者,并在毕业后成为全职编剧。后来他转行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并在移动互联网的“晚集”时下场创业,6 个月烧了 100 万。为了缓解创业失败的痛苦,他研究中国哲学并开班授课,为之后学习写代码并开发 App 积攒了基础用户。
这可能是他显得很接地气的原因,而这个时代成为独立开发者显然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情,这次NEXTA创新夜谈邀请到赵纯想,和他进行一场对话,有关他成为独立开发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这场对决似乎战至终章,而下一场属于独立开发者的战争即将打响。
以下是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
跨学科做AI创业
NEXTA创新夜谈: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赵纯想。他本是化学专业的学生,大二时就成为韩寒公司的签约作者,出版过书,做过编剧,也创业过,还研究过中国哲学并开班授课。在 AI 工具井喷的时代,他实现了巨大的跨界和转型。能不能介绍一下,从三年前对 coding 一无所知,到如今开发二十多款应用,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赵纯想:最大的动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大学时我很痴迷 C 语言编程,但学不进去,一到数据库就彻底崩溃,没有继续下去。我从小喜欢看黑客题材的电影,觉得很酷,但一直没下决心学。真正决定必须搞懂代码,是因为第一次创业时完全不懂代码。我觉得程序员给的排期不合理,工资高,还可能不够投入。当时我缺乏管理经验,怀疑他们骗我,但又看不出来。所以我想必须自己学懂,哪怕只是为了能看懂排期,不再被蒙。于是我狠下心开始学代码。
NEXTA创新夜谈:然后就开始独立开发应用?
赵纯想:对。刚开始很枯燥,跟着教程学,老师让你写个计算器,我不想做;写个To-do,我也不想做。我心里的产品不是这些,学起来很难受。但一旦把自己的意志注入产品,就能感受到“造物”的感觉。看着一个东西从幼稚到成熟,非常爽。在实战过程中进入心流,时间过得很快。人其实一直在对抗无聊和空虚,但当开始创造,就像坐了时光机一样,时间飞快流逝。
NEXTA创新夜谈:在 AI 时代,不管是不是从业者,都面临转型压力,同时也有机遇。你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并取得成功的?AI 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赵纯想:我很庆幸开始学代码时没有 AI。当时必须啃语法、数据结构,做算法题,这培养了耐心。现在 AI 来了,人们可能缺乏耐心去真正学习代码。很多人依赖“写一句话生成应用”,但这样体验不到掌控感。虽然我们可以指挥 AI,但仍需要理解架构和软件工程,否则 AI 写的代码很快会混乱、难以维护。AI 时代反而筛选出那些真正有耐心学习的人。
软件思维这件事情,在我学习构建软件的过程中,确实颠覆了我很多以往的生活常识。比如,我一直认为数据库里的照片删除后就是真的删除了,但实际上,软件工程师往往会设计一个字段叫做 is_delete,并没有真正删除,只是字段状态发生了变化。如果不学习软件架构,我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事情。后台工程师通常不会真的在数据库里把用户资料删除,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假删”。类似这种细枝末节的设计,对构建软件非常有用,必须要去了解,否则连该向 AI 提出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如果未来某一天用户需要恢复数据,就可以实现。如果真的删除了,就无法帮助用户恢复。所以类似的细节有成百上千个。
我比较乐观,因此自己提出了一个指标,叫“代码手写率”。从今年一月开始,我的代码手写率在一个项目中大约是 30%,后来逐渐下降。自从 Claude 4.0 出来之后,已经降到 1%~3%,几乎不再需要手写代码。因此,我对未来也比较乐观。我认为有一天 AI 可能会带着自己的架构思维和全局意识,与人进行对话式沟通,先把需求交流清楚,再去实现功能。不过,这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如果要从明天开始做项目,依然还是需要自己写代码的。
NEXTA创新夜谈:你作为一个非技术出身的人,在设计上的追求和用户需求上的洞察有一些特别之处,可否聊聊,我们该如何将自己其他维度的能力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中?
赵纯想:在 AI 出现之前,跨学科的组织架构主要出现在一些设计感较强的大公司。比如苹果公司会把人文学者、艺术家、音乐家等引入研发团队,但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AI 出现后,技术和代码生产进入了井喷式发展阶段,这反而给跨行业人才带来了优势。他们对产品有更强的想象力,并且能把自身行业的经验融入其中。比如,一个画家来做画廊类的应用,往往比纯粹的程序员更有优势;再比如,有位长期收藏唱片的开发者,觉得市面上的唱片应用不好用,就自己开发了一个,结果广受好评。带着自身行业的经验去做产品,往往更能打动同好。
“失败产品的影子”
NEXTA创新夜谈:其实在“胃之书”之前,你已经做了十几款应用,但没有水花。你觉得“胃之书”为什么与众不同?
赵纯想:这就是我所说的——你所有的经历都是奖励,只要行动,每一秒都是收获。虽然我不太想引用乔布斯,但他确实说过一句话——你最终让观众惊叹的产品,往往带着你过去那些失败产品的影子。人生中的所有事件,就像佛珠一样被串联起来,没有真正的失败。
以“胃之书”的经历为例。当时我已经在其他产品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它的开发周期是最短的,但效果却最好。原因在于,我能把之前的代码库、成熟的模块直接拿过来,快速拼装成新的产品。随着经验的积累,开发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NEXTA创新夜谈:“胃之书”上线时完全是自然流量推动的吗?
赵纯想:对,到现在都是自然流量。我不太擅长营销宣传,一年多时间也只发过十几篇小红书。
NEXTA创新夜谈:你有研究过它是怎么火起来的吗?还是你不在乎?
赵纯想:我觉得当时用户对多模态 AI 应用的理解还比较狭窄,很多人认为 AI 应用就是 ChatBot。但我认为多模态的核心是降低“心智成本”。比如记录饮食,从前在薄荷健康要点 10 次屏幕,但在“胃之书”里,只要拍张照就能完成,效率提高十倍。就是这种体验创新让它脱颖而出。
NEXTA创新夜谈:你还提到过 AI 应用的“三个原则”和“三不做”,具体是指什么呢?
赵纯想:“三不做”:一不做依赖大模型生成能力的产品、二不做泛内容,要做垂直领域、三不让应用在公众心目中与 AI 强绑定。
第一条,因为我预见到每个大厂都会推出自己的 ChatBot,用户很快会审美疲劳,不能依赖 AI 的表达能力。我的做法是依赖它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减少幻觉。
第二条,必须做垂直应用。大模型能解决泛需求,但垂直应用更容易形成品牌质感。比如识别鱼类、识别花朵、预测另一半长相,这些垂直场景才容易打动用户。
第三条,就是避免让用户觉得应用“有 AI 味”。否则用户会选择直接用大厂的模型。我做了很多插画和 UI 设计,就是为了淡化 AI 的痕迹,让它更贴近用户真实的场景。
NEXTA创新夜谈:去年很多人说 AI 应用时代要来了,期待下一个超级 App。但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出现。你怎么看?
赵纯想:我觉得“胃之书”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没强调“我是 AI 应用”,而是满足了一个垂直场景里的核心需求。用户想快速知道卡路里,而不是关心背后是不是 AI。
NEXTA创新夜谈:你会收集用户反馈来迭代吗?
赵纯想:有过一段时间,但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最初做产品像女娲造物,很有成就感,但后来就像做客服,一旦出现 bug 就得修复,破坏心情。我不是那种长线运营型开发者,所以尝试找人合作,但对方的设计我又不满意,就很难受。
NEXTA创新夜谈: “胃之书”的 UI 设计也很独特,这是不是你特别看重的?
赵纯想:对。我预测用户拍的食物都是五彩斑斓的,所以我的应用必须是黑白的,才能衬托食物的色彩。突出用户内容,淡化应用自身。我一直相信“简洁”,让用户体验更好。
NEXTA创新夜谈:是不是因为 AI 还不能真正做到“0 到 1”,所以“0 到 1”部分还是要靠人类来完成?
赵纯想:我觉得是的。AI 可以帮到“1 到 99”,但“0 到 1”必须由人来做。人的审美和独特认知很重要,最终决定用户是否买单的还是那些带有审美和创意的作品。跨界的人往往更容易惊艳,他们不受旧规则约束,可以带来新东西。
NEXTA创新夜谈:所以 AI 降低了技术门槛,但真正的创新还是来自人类的洞察和创造力?
赵纯想:对。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自己的人生产品——一个畅想过、却从未实现的东西。现在这个时代真的能让人去实现它。我经常问朋友有没有什么梦想型软件,他们都会滔滔不绝,每个人心里都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产品。
独立开发者的特质
NEXTA创新夜谈:你的经历似乎一脉相承:从作者,到编剧,到哲学研究,再到个人开发者。是不是你更喜欢独立完成,而不是团队协作?
赵纯想:对。我从小就有点“一言堂”,不太喜欢跟人辩论,要么我对要么他对,很难妥协,所以就习惯一个人做事。不过现在我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他是“影子开发者”。我写 Swift,他就写安卓版本,我们可以同时上线。
NEXTA创新夜谈:在 AI 浪潮下,你觉得会不会有越来越多像你这样的独立开发者?
赵纯想:肯定会。但真正去做产品的人需要“心气儿”,跟技术关系不大。决定一个人开始做产品,往往是一种疯狂,觉得自己能靠它财富自由。这种幻觉其实是推动力。AI 的强大编码能力会催生更多这样的人,因为它给人很大信心。
NEXTA创新夜谈:作为独立开发者,你有考虑过收入模式吗?
赵纯想:我不太擅长理财。自己能生活、有办公空间就够了。我不想靠某个产品发财。有些类似“美国版胃之书”的产品月入几十万美金,但我不认同那种模式。我只想做自己相信的东西。比如 AI 算食物卡路里,光凭图片就能推算馒头的热量,我自己都不信,所以我不会去做。
NEXTA创新夜谈:你现在一天大概是怎么安排的?
赵纯想:自从 Claude Code 上线后,我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买了 100 美元的套餐,每 5 小时刷新一次额度。早上 6 点天亮时,我会立刻起床用额度,写代码。7 点去打篮球,剩下时间几乎都在写代码,偶尔会写小说。 现在我在做一个即时通讯项目,完全从 0 到 1 重新发明。搞了六七个月,虽然上线遥遥无期,但过程很快乐。我可能天生更喜欢“0 到 1”,不擅长长期迭代。
NEXTA创新夜谈:AI 是否在“0 到 1”的创新上有所帮助?
赵纯想:AI 本质上是乐观型人格。它总能画饼,让你觉得明天就能做出伟大东西。所以跟它合作,你会特别乐观、充满幻想。但说到底,它只是预测下一个词的模型,无法真正创造新东西。比如 AI 不能创造新词,而人类可以。
NEXTA创新夜谈:对想要做独立开发者的初学者,你有什么学习建议?
赵纯想:还是得学代码。比如 Swift、Python、JavaScript,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变量、循环。这样至少能看懂 AI 给出的代码,知道如何修改。你必须通过实战来学,不做就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独立开发者的道路
NEXTA创新夜谈: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要不要做下一个“超级应用”?
赵纯想:没有。我完全是凭自己内心的人生产品来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我觉得“杀手级应用”的悖论在于:你不能依赖一个杀手应用的 API 来做另一个杀手应用。比如 ChatGPT 它本身就是那个杀手应用,这一轮游戏已经结束了,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NEXTA创新夜谈:你的意思是,下一个游戏要重新开始?
赵纯想:对。因为到现在没有出现一个像抖音、微信那样量级的 AI 应用。ChatGPT 没有干掉微信或抖音,反而让他们的护城河更强。AI 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人能产出内容,所以新的平台机会更小。很多所谓“AI 抖音”“AI 社交平台”都被证明无效。
NEXTA创新夜谈:那开发者该怎么办?
赵纯想:不要为了蹭热度而做“AI 产品”,而是用 AI 来提高开发效率。比如“陌生人闹钟”,我用 AI 来做内容审核,帮我 24 小时免费把关用户上传的音频。以前需要团队,现在只要一段提示词就能解决。这就是 AI 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