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联姻自救”能换回第二春吗?
近期,关于星巴克中国业务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消息在资本市场持续发酵。
在最新的财报说明会上,董事长兼CEO倪睿安透露,公司已对超过20家意向机构展开评估,并强调“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不会改变,同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的相当比例股权”。潜在竞购方阵容堪称豪华——既有高瓴资本、KKR等顶级投资机构,也不乏瑞幸咖啡、喜茶等本土饮品巨头,甚至包括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市场普遍预计,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或将突破100亿美元。
这一动向不仅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正步入新一轮整合期,更可能重塑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作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开拓者,星巴克此次调整在华股权结构,究竟是主动拥抱本土化合作的战略升级,还是想利用当地“套路”应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防御?在众多实力强劲的潜在合作伙伴中,谁又能真正撬动这一千亿级市场?
01.大人,时代变了
星巴克中国业务为何要出售?
《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首次突破20杯,达到22.24杯。这一数据也代表着咖啡已从“小众洋饮品”正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图谱。
如今的中国咖啡市场上,一方面,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度呈现指数级提升,拿铁类饮品在三四线城市的复购率已追平传统茶饮;另一方面,“咖啡+”的创新模式正在重构饮品赛道——与黄酒、荔枝、茉莉花茶等本土元素的跨界融合,催生出“中式风味咖啡”新品类。
星巴克带来的“小资”和“格调”,相比于前些年,对国人的吸引力不再明显。
实际上,中国咖啡市场的品牌格局早已悄悄洗牌。库迪咖啡把店开进了便利店,最小的门店只要3平米,租金和人工直接砍掉三分之二。瑞幸更狠,直接把快取店开到了纽约曼哈顿,就在星巴克总部眼皮底下抢生意。
图片来源:瑞幸咖啡官微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瑞幸咖啡全球门店总数达26206家,其中中国市场门店26117家(自营16903家,联营9214家),海外门店89家。而库迪咖啡当前含待开业在内的门店有1.5万家,并计划年底达到5万家。这两家的门店规模早已超过了星巴克截至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7828家。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懂咖啡了,但更懂怎么省钱。有网友调侃:“星巴克最划算的地方是机场,因为别的东西更贵。”确实,当瑞幸、库迪们把价格打到10元以内,30元一杯的星巴克就显得有点叫人“肉疼”了。
而本土品牌的“三板斧”每次都管用:第一是疯狂联名,从茅台到潘帕斯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联不到的;第二是价格战,9.9元秒杀、盲盒抽奖,把“薅羊毛”玩出花来;第三是新品轰炸,每个月都变着花样出3-5款新品,让年轻人永远有新鲜感。
而头部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已完成全国性布局,市场接近饱和,寻求业务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蜜雪冰城搞出幸运咖,茶百道推出咖灰,都想在咖啡市场分一杯羹。
不难发现,星巴克的商业模式正在与中国消费者的咖啡需求渐行渐远。这个曾经引领中国咖啡文化的品牌,依然固守着“第三空间”的旧梦——执着于在城市核心商圈开设大门店,用沙发和落地窗营造着小资情调,可以说它卖的不只是咖啡,更是一种需要通过黄金地段和宽敞空间来维持的中产生活幻觉。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它必须抢占城市核心商圈,用30元一杯的价格回收高昂的租金成本。
可当下国人喝咖啡最本质的需求是什么?——快速、便宜、方便。
打工人们需要及时到手的一杯提神利器,而不是花时间和金钱跟别人“拼小资”。星巴克卖的是“手持绿美人鱼杯的精英人设”,瑞幸们卖的是“打工人的咖啡因刚需”,顺便用外卖柜和10元价格撕掉了所有附加价值。
结果就是,星巴克在中国第一次尝到了业绩下滑的滋味,2024财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29.58亿美元(约210.55亿元),同比下降1.4%,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从同店销售情况看,星巴克中国2024财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8%,其中同店交易量与去年持平,受频繁促销环境影响,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8%,订单量下降6%。这场由本土品牌主导的咖啡大战,正在用最“中国式”的玩法改写市场规则。
02.星巴克的中国化转身
面对内卷的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尝试着追寻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也在最新的财报中见成效。
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区营收达到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73亿元),同比增长8%,同店销售额增长2%,其中同店交易量增长了6%。CEO倪睿安将这一改善归功于非咖啡饮品的价格调整和创新产品的推出——今年6月,星巴克首次下调部分饮品价格,冰摇茶等产品最低降至23元,同时加大与史努比、五月天等IP的联名力度,明显是为了讨好年轻消费者。这些举措确实扩大了客群基础,提升了非高峰时段的销售额。
但细看数据就会发现,这种增长仍然脆弱。营收增长少不了新增的70家门店拉动,同店销售额2%的增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星巴克引以为傲的客单价持续承压——为吸引顾客而推出的优惠措施,正在不断侵蚀其利润空间,而一旦恢复原价,消费者又会选择平价咖啡。就像把30元的咖啡降价到23元——对消费者来说,这依然比瑞幸贵了一倍多。
星巴克所有的自救措施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它既想维持高端品牌调性,又不得不向市场低头。无论是试点“1+1”门店管理模式,让一个店长同时管两家店,方便不同高峰店员灵活调配,以此节省人力成本,还是入驻京东外卖拓展渠道,抑或在广东试水“咖啡自习室”,这些调整都显得小心翼翼。
单靠自身的调整,星巴克难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剧烈变化。它需要寻找本土合作伙伴来分担风险——不仅是资金层面的合作,更需要借助合作伙伴对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理解、对下沉市场的渗透能力,以及成熟的数字化运营经验。毕竟,在这个连“第三空间”概念都被重新定义的市场,战术层面的调整救不了星巴克。
03.卖身❌联姻✅
可星巴克打的算盘谁又看不清呢?说卖股权又不肯全部放手,投资者既要承担巨额投资风险,又要忍受星巴克在经营决策上的掣肘。
星巴克也不是头一次搞这种事,1999年刚进入中国时,它就采取了分区授权模式:北京美大负责华北市场,统一集团运营华东及台湾地区,香港美心则掌管华南业务。但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不断提升,从2006年起,星巴克就开始逐步回购中国合资公司的股权,悄悄推动一场经营模式的变革。
经过十余年的运作,这场“收权运动”在2017年迎来高潮——星巴克豪掷13亿美元,从统一集团手中买下合资公司的50%股份,一举将江浙沪1300家门店全部转为直营。至此,星巴克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华丽转身,并把所有内地门店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家咖啡巨头如今的动作,让人想起它在中国市场初期的扩张策略——通过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来打开局面。
目前表达过收购意向的机构投资者中,都有着不俗的实力和背景,最戏剧性的当属大钲资本——这位瑞幸的“老东家”若成功入局,中国咖啡市场可能会上演“冤家变亲家”的戏码。凯雷投资曾主导2017年麦当劳中国业务的收购案;高瓴资本则深度布局新茶饮赛道,投资了喜茶、蜜雪冰城等头部品牌。
从商业逻辑来看,星巴克中国仍具独特价值。其品牌影响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优质的门店网络都是难以复制的优势。但星巴克这种既要又要的折中方案,意味着星巴克将继续对业务运营保持相当程度的影响力,这可能会限制新投资者的决策空间。对于有意入局的资本来说,如何在与星巴克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又能推动必要的改革转型,将是一个需要精心平衡的难题。
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活力的咖啡市场,任何品牌都需要放下身段,真正理解并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赢得长远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oNews”,作者:小不董,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