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竞赛场格局生变:开源路线助中国厂商崛起,撼动美国优势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8月14日 18:07
中美开源AI竞争加剧,中国技术快速崛起引关注。

8月14日消息,外媒《华尔街日报》等发文指出,中国在开源人工智能(AI)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其中华盛顿与硅谷的反应尤为突出。他们担忧美国的AI模型可能被中国超越,目前正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今年,中国在AI领域进展迅猛:1月,DeepSeek推出了广受关注的R1推理模型;随后,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月之暗面的kimi、稀宇科技(Minimax)、智谱等国内厂商也接连发力,自7月以来新品迭出。这些模型都采用开放源代码方式,使得用户不仅能够下载使用,还能进行修改与优化,这为中国的开源AI技术提供了快速扩展的契机。

外媒表示,与此相比,长期保持封闭源代码的美国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今年8月初,OpenAI发布了其首个开源模型GPT-oss,此举也反映了美国对开源趋势的回应。

科技历史表明,许多技术领域都曾经历过从群雄逐鹿到寡头垄断的过程,如Windows操作系统、谷歌搜索、iOS和安卓等手机操作系统等皆是如此。但最终成为行业标准的赢家未必是技术最先进者,易于获取和灵活性往往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在开源AI领域的进展令美国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

在7月24日发布的《赢得竞争: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报告中,特朗普政府表示,开源模型“可能在某些商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成为全球标准”,并呼吁美国必须尽早部署“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先开源模型”。

目前,开源AI的直接商业回报有限,因其开发成本高昂却难以直接变现。然而,成功吸引并留住用户的公司,未来可通过增值服务获利——如同谷歌通过安卓系统(本身基于开源Linux)提供搜索、YouTube等创收服务。

开源一直被研究人员视为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它使得用户能够看到并改进源代码,推动技术加速进步。外媒指出,在中国,政府不仅支持开源AI的发展,还鼓励在操作系统、半导体架构和工程软件等领域进行开源研发。

目前,开源AI正越来越多地被商业机构采纳。许多客户青睐开源方案,因其可自由调整模型并部署在自有系统上,从而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可控。像新加坡的华侨银行,已经利用开源模型开发了约30个内部工具,例如用谷歌Gemma总结文档,用Qwen辅助编程,用DeepSeek分析市场趋势。

华侨银行表示,其策略是避免依赖单一模型,持续关注新模型发布,并随时准备切换。执行董事唐纳德·麦克唐纳(Donald MacDonald)称:“我们目前约在使用10个开源模型。”他们偏好开发者社区熟悉的模型,以便于获得技术支持。

研究公司Artificial Analysis数据显示,自2024年11月以来,中国顶尖开源模型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的表现已超越美国同类翘楚。阿里巴巴的Qwen3在某些任务上甚至超过了OpenAI的GPT-oss。

不过,外媒表示,中国模型体积普遍更大,比如Qwen几乎是OpenAI模型的两倍,这意味着处理较简单任务时,Qwen可能需要更多算力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然而,工程师们,尤其是亚洲工程师反馈,中国模型在理解本地语言和文化细微差别方面通常更胜一筹。因其训练数据包含更多中文内容,使其在处理部分其他亚洲语言时也表现更佳。

日本横滨工程师Usami Shinichi最近为某零售客户开发客服聊天机器人时,选择了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他表示,使用美国顶级模型时,“我们发现聊天机器人有时难以捕捉用户话语的言外之意,回复也偶欠得体;而Qwen似乎更擅长处理这些微妙之处。”

中国AI行业起初聚焦于闭源模型间的价格竞争。近年来,战火已蔓延至开源领域,各厂商竞相争夺用户和公众认可。

上海技术分析师Charlie Chai(来自86Research)表示:“中国公司通常更看重用户粘性,而非短期盈利。”

分析人士指出,初创公司当前尚有一个吸引用户的窗口期,但这不会持久。最终,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大型科技公司更有能力通过提供专业应用或云服务等增值产品实现盈利。

硅谷初创公司DeepLearning.AI负责人吴恩达(Andrew Ng)近期评论道:“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将淘汰许多现有玩家,但同时也将锤炼出真正的强者”。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者:金鹿,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从“模型训练”到“检索增强”,AIGC迎来2.0阶段。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