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王为何撑不住礼来、诺和诺德的股价

财经大健康·2025年08月14日 12:10
股价集体下跌背后,是投资者对GLP-1市场持续增长的不确定

在2025年上半年戴上全球“药王”王冠后,减肥和降糖药GLP-1的全球两家顶尖生产商,都经历了一轮大跌。

诺和诺德股价跌至2019年水平,礼来的股价也在一天内跌去14.14%,回到一年前。唯一有长效GLP-1在售的中国药企信达生物,连跌五个交易日。

表面看,下跌各有原因。诺和诺德下调了全年业绩指引,礼来新药研发数据不及预期,信达生物2025年二季度的产品销售增速,较一季度有所下降。

然而,《财经》在调研后发现, GLP-1 成功扩 张为兼具慢病和消费属性的独特赛道,面临的是一场吸引 使用者 持续用药的 挑战。

停药率高居不下

仅看销售数据,甚至增速,全球GLP-1市场一片大好。

诺和诺德8月公布的财报显示,司美格鲁肽上半年销售额达1127.56亿丹麦克朗(合约166亿美元)。这个销售额,超越了抗癌药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的151.61亿美元,连续第二个季度成为全球“药王”。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排名第三的,同样是一款GLP-1产品——礼来的替尔泊肽,其销售额达147.34亿美元。

GLP-1,是胰高血糖素样肽的简写,由肠道细胞分泌,有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抑制胃排空、减轻肠蠕动、抑制食欲的作用,从而实现减重和降糖的效果。

相比降糖,GLP-1用于减重的销售额增长更快,是将司美格鲁肽推上王座的主要推手。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销售额368.88亿丹麦克朗,增速78%,是降糖版的五倍。

GLP-1用于减重后的销售放量的速度,比当年的西地那非(俗称“伟哥”)还快。当心绞痛药物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于1998年获批上市后,它的年销售额在2000年达到10亿美元,相当于2025年近100亿美元的购买力。

同样是有一定消费属性的处方药,研究机构对GLP-1在减重市场的期待,超过当年的西地那非。

摩根士丹利预估,到2035年全球减重市场可达1500亿美元。高盛亦预计,未来GLP-1减重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美元。

按照市场预测,GLP-1仍有很大增长空间。然而,诺和诺德在2025年两次发出调低业绩指引的信号。

7月末,诺和诺德下调业绩指引,预计2025年销售增长为8%至14%,营业利润增长为10%至16%。与5月公布的业绩指引相比,营收增速最高区间下调了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速最高区间下调8个百分点。而5月的业绩指引也是经过下调的。

消息公布后,诺和诺德股价在一个交易日内跌21.83%,一夜回到司美格鲁肽获批用于减重之前。

同样,一路高歌猛进的礼来也跌了,而且就发生在它宣布二季度营收增长38%,净利润大增91%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给出的分析是,礼来新药研发数据不及预期。

然而,探究根源,还在于GLP-1药物使用者表现的超高的停药率,为这一市场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打下一个大问号。

2025年1月3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份研究显示,两年内,72.2%的患者停用了GLP-1药物。

这项研究数据在司美格鲁肽戴上王冠的欢呼声中,被各方忽略了。

医疗数据平台公司Truveta Inc、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共同组成的团队,在纳入了125474名使用GLP-1的患者后发现,到一年时,有53.6%的患者停药,两年时有72.2%的患者停药。其中,未同时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停药率更高,一年时停药率为 64.8%,两年时为84.4%。

停药的理由各有不同。一位使用GLP-1注射剂用于减重后主动停药的女性患者对《财经》表示,在经历了两周注射后,自己没有出现明显的食欲抑制,体重也没有下降,“别人有的副作用也都没有”,感觉该药可能对自己的效果不明显,选择了停药。

一位男性患者在注射数月后,达到了此前设定的减重目标,自行停药。他表示,虽然停药后,自己的体重有所反弹,但短期内不考虑重新注射,而是希望通过主动控制饮食维持体重。

有医生在接受战略咨询公司相关访谈时就表示,患者通常只是用这些药物来达到特定的减肥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停止治疗。

哈佛医学院糖尿病、肥胖症与技术领域负责人Robert Gabbay博士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目前没有很好的数据来解释GLP-1的高停药率。推测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包括成本和获取途径、副作用、无效(很多病例可能没有意识到往往需要数月才能显著减重)、用药的方便程度。

而减重市场,正是GLP-1最大的魅力值。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是在2021年6月在美国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30个月后,礼来的替尔泊肽获批用于减重,它被认为司美格鲁肽的“升级版”。它是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GIP也是一种多肽,能起到抑制胃酸分泌、延缓胃排空、刺激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释放等作用,因此,拥有更好的减重效果。

按照投资机构晨星(Morningstar)2024年的预测,2031年GLP-1市场总规模可达2170亿美元,其中68%来自减重适应症。

考虑到全球超10亿肥胖症人群,即使停药率高达84.4%,使得部分投资者们仍相信,GLP-1特别是替尔泊肽,仍将经历一段高速增长。礼来和诺和诺德的两款GLP-1用于减重的销售额,2025上半年销售额突破110亿美元。

然而,这一连串的数据,不足以说服整个市场。8月,礼来最新的实验数据得出结果,仅是未达预期,就让礼来股价大跌14.14%,就反映出投资者对GLP-1药物未来的不确定情绪。

无论如何,减重市场目前还无法复制慢病用药的高复购率。

逼近的“卷低价”时代?

“礼来已经涨得太高了。”一位跨国投资机构医药分析人士对《财经》表示。从2022年5月替尔泊肽获批,到2024年9月,礼来的股价涨了两倍。

诺和诺德始于2023年的持续股价下跌,被认为与司美格鲁肽在减重领域受到替尔泊肽的强力挑战有关。

2025年上半年,礼来的替尔泊肽用于减重的销售额,已略超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替尔泊肽上市一年多,2025年上半年大卖56.933亿美元,增速高达223%。

从两家的业绩可以看出,司美格鲁肽的先发优势,在快速衰减,未来这两个庞然大物的战斗将进入胶着态势。

礼来的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原本被寄望可能成为新的惊喜,可拉开与诺和诺德的距离。因为它成本更低、用药更方便,被认为更有可能被长期持续使用。

然而,OrforglipronIII期临床数据,在第72周最高剂量组平均减重12.4kg(12.4%)。虽然达到统计学终点,减重幅度却低于此前预期的15%。

同时,在最高剂量组中,有25%的受试者中途退出试验。这意味着,药品正式推出市场后,能够持续使用的患者的比例,未必能达到预期。

有医药研发从业人士分析,小分子口服GLP-1存在脱靶风险,更易造成肝损伤,也更容易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辉瑞公司在两年时间内宣布停止开发其三款口服GLP-1药物,其中两款药物终止开发的原因,都与安全性有关,包括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Orforglipron的最新数据和患者退出情况,应在商业研究机构意料之外。

2025年二季度,高盛在一份研报中提出,到2030/2035年,日服口服药片将占据减肥药市场24%/32%的份额,市场规模达223亿/381亿美元,而礼来的Orforglipron或将占据其中一半份额。

至于其他在研的GLP-1药物,除了减重效果的变化,在便利性、安全性方面,均未给出新的惊喜,减重患者的高停药率,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而低价竞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已提前落下。

诺和诺德估计,约有100万美国人正在使用其核心成分司美格鲁肽的仿制药,尽管其中绝大多数本应从2025年5月开始被禁止,但仍有多个实体以“个人订制”为名宣传并销售配制的GLP-1类药物。

出现这一尴尬局面,是因为此前司美格鲁肽的断供。2022年3月,由于司美格鲁肽需求激增,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其列入药品短缺清单,此后,替尔泊肽也因同样原因被列入该清单。在美国,药品被列入短缺清单期间,药剂师可以合法配制品牌药物的仿制版本。尽管FDA强调,配药产品未经安全性和有效性审评,但其最低价可比品牌药物下降90%,因此吸引了大量使用者。直到2024年10月、2025年2月,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先后被移出清单。

现在,诺和诺德希望,美国FDA能够宣布进口用于复配药的活性成分属违法行为。诺和诺德首席财务官Munk Knudsen称,“定制配制药物”,已对公司的业务造成冲击。针对这一问题,该公司累计起诉数量已约130起,此外还发送了超过1000封“停止侵权通知信”。

即使诺和诺德能够成功阻止非法配制的药物,司美格鲁肽的仿制药,也将很快面市。

2025年8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显示,石药集团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受理。而这,已是第六款申报上市的国产GLP-1产品。

石药化学合成的司美格鲁肽,在减重效果方面,食蟹猴实验结果显示,该药与使用原研司美格鲁肽的对照组基本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干预,两组食蟹猴的体重均有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在中国和印度,司美格鲁肽的核心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中国老牌药企华东医药、石药集团、丽珠集团的司美格鲁肽,都已递交注册申请。这些生物类似药/仿制药,临床试验和注册成本都大大低于原研药。

这意味着,包括信达生物玛仕度肽在内,三款已在中国上市的GLP-1药物设下的定价体系,可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被打破。

“伟哥”在中国的销售定价,就是这样被打破的。2014年之前,原研药万艾可50毫克片剂的市场价是一片128元。2014年5月专利到期,12月国产仿制药金戈上市,价格仅为其40%。

低价策略让金戈在五年之内,市占率反超万艾可,成为中国ED市场第一品牌。但在2024年,金戈的销量和销售额开始双双下滑。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卷。

截至2025年7月,中国拿到西地那非批文的药企目前已超过50家,拿到其同类药物他达拉非药品批文的药企近80家。也就是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30家在生产“伟哥”,尽管ED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每家企业能分到的份额,却越来越小。

“伟哥”由此成了一门“卷低价”的生意。齐鲁制药的“千威”,最低价已达9.9元/片;万艾可50毫克规格优惠价也降到约30元/片。

同是具有消费属性的处方药,西地那非及同类药物的今天,几乎是GLP-1在减重市场可预见的未来。而GLP-1还不具备西地那非普遍高于45%的高复购率。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GLP-1在研企业,已经做好了“卷低价”的准备。

一位中资大药企的投资项目管理人员在2025年同写意T20+大会期间表示,在GLP-1的后期竞争中,企业的生产能力、成本,将成为关键因素。

“短期内,GLP-1仍然是一门高速增长的好生意。”前述医药投资分析人士认为,但当全球180项GLP-1产品管线正在推进,投资者对单一产品、单一企业的未来前景,变得越来越谨慎。

2025年8月初,辉瑞宣布终止其最后一项口服GLP-1药物的开发,并强调,这不是因为产品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而是基于对I期试验数据和GLP-1市场格局的评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作者:凌馨,编辑:王小,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哪吒2》《浪浪山》票房热,动画投资回暖,3D及衍生品成焦点。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