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体检报告纷争持续发酵,双方准备随时对簿公堂
民营体检机构的竞争优势是“服务”,此次风波对整个体检行业是一次警示
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的纷争还在发酵。
2025年7月30日,爱康集团在北京召开媒体说明会,就近期“张女士十年体检未预警肾癌”事件进行回应。爱康集团表示:经内外核查评估,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没有漏诊和误诊以及不存在所谓的“假体检”。
26天前,张女士向爱康国宾发出律师函,并在7月11日向北京市卫健委发送了投诉信,投诉爱康国宾和北大医疗康复医院“误检漏检重大疾病行为,导致投诉人耽误治疗”,并指上述两家机构“对体检结果数据造假”。
在爱康集团旗下体检机构爱康国宾做了十年体检的张女士,于2024年10月确诊罹患了肾癌,做了右肾摘除手术后,肿瘤向腰椎转移,又进行了换腰椎手术、两次放疗。
双方的争议焦点之一是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
连续10年的体检报告中,癌胚抗原CEA的数值均正常,张女士却患了肾癌。对于体检机构是否在确诊肾癌前进行过提示和预警,张女士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从未接到过来自爱康的针对体检报告的电话提醒与随访。
爱康集团则表示,2023年10月9日的最后一次体检报告中显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并在体检报告专家建议与指导部分显示“肾内钙化灶一般无症状,建议定期复查肾脏超声和肾功能检查。必要时请专科诊治”,对肾错构瘤可能的分析为“首次发现者需要做CT,以排除其他肾脏占位性病变。瘤体较小的不需特殊处理,但需要定期做B超追踪观察,必要时到泌尿外科治疗”。
在上述发布会上,爱康集团称,“已就张女士虚构事实、散布谣言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正式诉讼,并获法院受理并立案”。
发布会当晚,张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随时做好了应诉准备。”
关于是否误检、漏检的调查还没尘埃落定,另外一场关乎网暴与名誉的官司即将打响。在这起愈演愈烈的纠纷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大的争议:肿瘤标志物筛查
张女士就职于北京的一家律所。从她最后一次在爱康体检,到初次怀疑肾癌,中间相隔一年的时间。
张女士一直在爱康国宾体检,直到2023年10月9日拿到的体检报告显示,“左肾错构瘤可能、右肾有钙化灶”。
这是她在爱康国宾的最后一份体检报告。一年后,2024年10月14日,张女士在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做体检,发现“右肾囊肿,右肾可见一低回声”。随后,她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做了增强CT,怀疑“右肾透明细胞癌”。
她在该医院做了右肾摘除手术,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出示的病理检查报告单显示为:符合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分期为pT1aNxMx。
从初次怀疑肾癌到在院治疗,相隔四个月。期间,张女士先后在国内外四家医院检查、就诊,经历了肾切除、换腰骨椎两次大的手术,两次放射治疗。目前她身体状态恢复良好,不用继续服药,只需定期复查。
2025年7月4日,张女士向爱康国宾体检发出了律师函,一星期后,她向北京市卫健委发送了投诉信,投诉了爱康国宾和北大医疗康复医院两家机构。张女士告诉《财经》,北大医疗康复医院此后跟她联系过两次,提供了一部分她要求的体检相关资料。
爱康集团华北区医疗管理及运营副总经理李秀池,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接到张女士的律师函即刻组织内部开始核查,并同步请外部的超声以及泌尿外科专家进行病案分析,最终确认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的实际情况一致,没有漏诊或误诊,更不存在张女士所称的‘假体检’。”
在给北京市卫健委的投诉信中,张女士要求监管机构叫停被投诉人“关于‘肿瘤标志物’(癌症抗原)筛查癌症的服务”。多年体检报告中癌胚抗原(CEA)检查结果正常,自己却得了癌症,在张女士看来是最大的异常。
CEA是一种血液检测,主要用于监测某些类型的癌症。当CEA持续升高5-10倍时,提示可能存在癌症。
在张女士的爱康国宾最后一次体检报告中,CEA的参考值是0-5,张女士的该项数值是0.96,未超出参考值范围、未标注红色向上箭头。
爱康在声明中表明,“ CEA的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没有被认可的关联性”。爱康集团副总裁汪朝晖称,2022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明确指出,“目前尚无公认的用于肾细胞癌早期辅助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7月2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在《中国科学报》发文表示,在很多癌症中,CEA会出现高表达,成为提示癌症存在的肿瘤标志物。例如,常见的肺癌、结直肠癌等患者,均可能检测出血清CEA水平显著升高。但张女士罹患的肾透明细胞癌则不一定高表达CEA,因此CEA水平并不能有效提示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致使张女士10年来CEA检测结果一直在正常范围内也是合理的。
中国台湾亚东纪念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熊佩韦的署名文章亦称,CEA也不是癌病的专利,非恶性疾病如老烟枪、慢性气管炎、消化溃疡、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憩室炎、肝脓疡、阻塞性黄疸及酒精性肝硬化等,CEA均可能上升。
肾癌往往发病相对隐匿,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数据显示,约30%的肾癌是在早期无症状阶段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
张女士是2024年通过增强CT检查,最终确诊了肾癌。而一年前爱康的体检报告,肾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癌症迹象。
体检项目:做多少合理
7月31日,张女士告诉《财经》,她不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体检套餐,体检门店告诉她是1000元左右的套餐,其中包含肿瘤12项筛查。
爱康官网显示,该公司提供的体检套餐有164种,价格从98元至23968元不等。其中,多项针对中青年的套餐中,有“肿瘤7项筛查”“肿瘤12项筛查”“易发肿瘤筛查”等项目。
爱康方表示,“张女士的体检套餐十年均为北京律师协会提供的福利基础套餐,除2017年外,张女士没有自费购买任何特色/升级项目”,但未透露张女士具体使用的是哪一项体检套餐。
张女士的爱康体检报告中,一共有120项指标,19项异常结果中有1项重要异常结果,并不是肾。
“目前一般单价在1000元左右的项目都比较齐全了。”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个检业务总经理告诉《财经》。
在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北京共有163.49万人次在爱康集团体检。该集团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报告》显示,随访到1698人确诊癌症。在22项体检异常结果统计中,有六项是与癌症有关联,所关联的癌种有五种:甲状腺癌、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
报告中,随访到的癌症患者中,肾癌有54人。与肾病相关的检查异常结果是“尿酸(UA)增高”“空腹血糖(FBG)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应的检查项目是分别是“肾功三项等”“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尿酸增高的关联疾病是“高尿酸血症、通风和肾脏疾病等”,后两项关联的疾病均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等”。
“之前我问过两个爱康门店的经理,都告诉我说癌胚抗原是一个广谱抗原,广谱的意思就是只要有肿瘤,表现出的数值就高,就异常,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张女士说,“我很难转变这个思想。”
面对众多的体检项目,消费者在做健康体检时作何选择,做多少项检查性价比最高?
1000元的体检套餐,项目基本涵盖了临床上的重大疾病、慢性病、多发病,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大系统都会涉及。
不过,“具体到个体来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重点检查的项目也有差异。比如,有心脑血管家族史的肥胖中年男性,应该更加需要关注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筛查。”上述民营体检机构人士说。
近两年,包括三甲医院在内的体检行业都在探索个体化体检方向,做到体检套餐千人千面,而不是一个套餐大家都适用。
“目前从体检中心以及国家发布的相关数据看,一般体检的重要异常指标在10%左右,说明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从整个社会和人群基数上看意义是巨大的。”上述民营体检机构人士说。
体检行业:“只检不管”的弊病
在事件发酵后,另一个争议的漩涡是,体检结果中“肾钙化灶”“肾错构瘤可能”两处异常,体检报告给出的建议分别是“必要时请专科诊治”“必要时到泌尿外科治疗”。
张女士的体检报告中,“专家建议与指导”共给出13项建议,其中九处建议是到医院专科检查。前五个建议中,有三处直接写明“建议到医院某某科检查”或“建议医院专科行某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看着体检报告中多达九处到医院专科检查的建议,张女士很担心,于是便到体检的门店咨询。
“(医生)挨个给我解释,他说没关系、都没有问题,你不用担心,也没有告诉(我)进一步检查之类的。”张女士对《财经》说,“包括一些血液,他说你这个不用看,每天可能都不同,比如说早晨和晚上、空腹或者吃饭都不一样。”
“人家给你讲得那么详细,我还咋怀疑。”张女士说,“唯一强烈推荐的是牙齿有什么问题,可以洗牙。”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黎刚在上述发布会上用了很大的篇幅、多次强调体检与看病的区别,“体检不等于看病诊断,其服务模式不同于专科医生接诊,可以说是由体检套餐决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帮助受检者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后续找专科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而非替代临床诊断。因此,无论是在独立的体检中心还是在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服务模式都是一样的。”
爱康国宾此前多次被宣传的,是随访和风险提示做得好。自2017年开始,爱康集团实施有人“管”的体检战略,对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异常结果进行随访。
那么,除了在体检报告中给出风险提示和进一步诊断的建议,爱康方在2023年10月9日体检报告出具后,是否对张女士进行过电话随访与提醒?截至发稿,爱康集团未对此问题进行回复。张女士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从未接到过来自爱康的针对体检报告的电话提醒与随访。
“当张女士将个人未及时复查的责任,转化为对爱康的系统性诋毁,伤害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张黎刚说。
2004年,张黎刚创立爱康网,三年后,爱康网与上海国宾健检合并后成立爱康国宾。带着互联网思维基因的张黎刚,在2011年前后带领爱康坐上了民营体检业的头把交椅。
作为行业龙头,爱康国宾也是整个民营体检行业的扩张范本。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初,成立五年的爱康国宾拥有的体检中心,从集团成立时的五家体检中心发展到26家;两年后,2014年末,门店数翻番,达到58家;又一个五年后的2019年初,完成私有化的爱康国宾有120家体检中心。如今,爱康集团官网显示,已在全国54大城市设有170家体检机构。
凭借“服务好、环境佳”民营体检机构从公立医院为主的体检市场中撕开一道裂口之后,有前瞻产业研究院初步核算,至2023年民营机构市场份额为24%,公立医院约占69%。
然而,少有体检机构顾及行业的短板——缺乏专业的客服与售后服务。
民营机构把大量的资金放在招募销售人员上。一家体检机构的创始人曾接受《财经》采访时说,每天检后查出问题的人,甚至都没有足够的人员逐个电话提醒,“本意想要做到提早发现疾病,但为了挖掘客户,不得不组建庞大的销售团队,医疗服务被迫后置”。
《2018健康管理蓝皮书》曾显示,国内体检行业“只检不管”占主流,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单一,95%以上健康管理服务仍以体检为主,缺少检后服务。
“这么多年过去了,体检行业只检不管的老问题仍然存在,想为客户做健康管理、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但在业绩压力面前,很难做起来。”广东一家体检机构的营销总监告诉《财经》。
民营体检机构的竞争优势是“服务”,环境宽敞明亮、专人导诊、统一的服装,甚至有贵宾式服务、私密式服务,及时细致的随诊。可是现在公立医院的体检科也在拼服务,不少大医院已经告别过去体检流水线的模式,“如果这个行业仰仗的服务都做不好,抢来的蛋糕迟早慢慢还回去。”上述民营体检机构人士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作者:孙爱民,编辑:王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