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舆论战,爱康不得不赢

深潜atom·2025年08月01日 08:08
不能让体检和 “重大疾病” 筛查同责

无论是医疗环境,又或者是体检环境,客观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医疗事故,比如漏诊、误诊等,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关于这些事故的案例和新闻。

哪怕爱康国宾这样的头部连锁体检机构,同样会出现一些体检乱象。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5月,爱康曾因买卖合同纠纷被起诉,原告诉称要求退还体检费138元、支付体检漏检致使不能及时休息治疗反而入职上班造成的损失15万;2025年3月,爱康因纸质体检报告中无已检查的项目内容,存在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体检报告质量管理制度时未落实的情况,被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罚款2万。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爱康国宾的投诉量高达1307条。二十多年间,爱康服务数以千万计的患者,遇到的医疗问题自然而然就很多,但这些问题似乎都被爱康攻克了,或者对其影响不大。

2025年7月潇湘晨报报道,北京一位执业律师张晓玲从2013年到2023年,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这条新闻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网友开始“围攻”爱康。

成立20年来,爱康从来没有起诉过客户。按理说,面对医疗事故,爱康应该有丰富的应对经验,没想到爱康这一次却被“逼到凌乱”

2025年7月17日,爱康回复了《关于张女士客诉事件的声明》;7月18日,爱康再次表示爱康已完成内部核查及外部专家评估确认无责,愿意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鉴定。原本以为这是个结局,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7月30日,爱康召开了一次发布会,认为张女士造谣,并正式起诉张女士。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爱康需要化解矛盾、重建信任,而不应该在发布会中说出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的话术,当然对于起诉这件事情也需要克制一下,毕竟大众更容易共情弱势群体。

爱康为何这一次不忍了呢?在深潜atom看来,从责任上看,爱康不能让体检和“重大疾病”筛查同责;商业上,体检行业正处于从“规模”到“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爱康不能被贴上“漏诊”标签

责任上:不要低估、也不要神化体检

2024年11月,张女士的病理报告显示,张女士右肾发现3.3厘米×3厘米×3厘米的透明细胞癌,即癌症早期阶段。2025年2月,她在日本确诊癌细胞已转移至腰椎。

早检查、早发现,是体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13年到2023年期间,张女士一直都有在爱康做体检。2023年,张女士的体检套餐筛查覆盖全身120项指标,她认为爱康应该检测出风险甚至问题,这样就可以在早期干预和治疗。

实际上,在2023年的体检报告中,爱康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更何况肾脏透明细胞癌发展因人而异,根据提出的模型,“临床显著”肾癌的平均生长速度为2.13厘米/年(范围为0.2厘米/年-6.5厘米/年)。如果按照爱康在2023年的提示,张女士是有机会在早期干预的。

从客观角度来说,爱康认为3.3cmx3cmx3cm的样本大小,在癌症的增长速度范围内。从2024年11月确诊癌症早期,到2025年2月的“肾细胞癌转移至腰椎、致骨癌晚期”,验证了张女士癌症发病极快。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个癌症晚期律师的执着。一方面张女士表示,关于2023年的提示,和爱康多家体检分院的医生询问过,医生都告诉她没有问题,并进行了录像取证;另一方面,公开其10年体检数据。甚至要征集1万名“爱康体检受害人”,对爱康进行反诉,还会征集至少20名的公益维权律师组建公益诉讼团队。

无论如何,现在双方关系已经陷入冰点。或许爱康干预得更多一些,又或者张女士更重视一些,也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

医疗是一个传统且封闭的环境,很容易滋生乱象。比如,此前问题频发的医美行业、莆田系医院等,体检同样如此。张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引起了大众对于体检整个行业的不满,爱康作为头部企业,受到了牵连,承受了大众对于体检不满的怒火。作为行业龙头,这也是爱康需要忍受的责任。

2024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约为996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约300万例,占全球总数的30%,位居全球第一。‌‌毫无疑问,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减少死亡人数的关键,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大众体检的初心。

在深潜atom看来,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责任不应该简单画等号

体检的目的较为广泛,通常是对身体整体健康状况进行一般性评估,包括检查身体基本指标、评估生理功能等,以了解受检者的健康水平,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疾病风险因素,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而重大疾病筛查则是有针对性地针对特定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旨在早期发现这些疾病,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从项目上看,体检由于涵盖项目较多,且多为初步筛查,其检查结果的精准度相对有限。一些早期重大疾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常规体检中容易被忽视;重大疾病筛查则对精准度要求较高,需要采用更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尽可能早期发现疾病迹象。

从责任上看,体检机构需按照规范提供服务、准确出具报告、告知异常结果;重大疾病筛查责任更集中于对特定疾病的排查,若筛查过程中未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导致漏诊或误诊,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需承担较大责任。

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医疗环境也好、体检环境也好,都是陌生的,希望通过体检承担重大疾病筛查的责任,这对于爱康这样的体检机构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能要求爱康承担医院的职责。

正因如此,爱康才选择了“硬钢”。“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的话术是爱康的无奈,但大众看到的似乎却是推诿。

商业上: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爱康不能被打上“漏诊标签”

7月30日的发布会上,爱康强力回应了张女士,称其“罔顾事实造谣,诬蔑爱康‘假体检’”,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伤害了数万员工,并误导了公众对私营体检行业的认知。

让众多公关和自媒体都不理解的是,爱康为何会对张女士发起诉讼。张黎刚表示,为了维护爱康15000名员工的尊严,为了给行业正名,爱康不得不作出这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从公关角度上看,这并非最优解

从行业发展角度上看,在从“规模”到“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爱康不能被打上“漏诊”标签,也承担不起这个标签未来带来的商业损失。

2024年全国体检市场规模已达2922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711亿元,2030年有望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5%-14%。尽管如此,检测行业整体营收增速已连续三年低于10%,2024年仅增长4.41%,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政策上,2024年下半年开始,各省市开始推动“体检牌照年审+数据安全法”,首次把AI辅助诊断、基因检测纳入许可范围;技术上,国家医保局正在制定“AI辅助诊断收费码”;需求上,2024年个人客户占比首超35%,体检似乎进入到了需求切换点;疫情导致众多体检中心退出,当前正是资本再配置的关键节点。

政策、技术、需求、资本四股力量在同一时间交汇,让2025年成为关键节点。2025年将成为分水岭,技术领先、服务分层、数据驱动的机构将胜出,而传统“流水线式”体检模式将被淘汰。

爱康作为国内体检的代表企业,在过去十年积极布局AI,已将AI技术应用于影像分析、报告解读等环节,通过云端平台实现CT、MRI等影像的智能初筛与专家复核,将肺癌等重大疾病的检出率提升30%以上。

在体检套餐中,引入AI、基因筛查等新技术,既可以实现服务升级,甚至可以将服务从从“查病”到“健康管理”,多维度提升其增加商业化能力。凭借AI助力的“高质量”发展,爱康门店从2020年的154家增长至2025年的170家左右,处于波动增长状态。

2022年,爱康还全面引进了胸部CT-肺结 AI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尚不确认张女士检测是否使用了AI辅助诊断。无论如何,若张女士的案例若是“冷处理”,爱康毫无疑问将会被打上“漏诊”的标签,将会严重影响爱康和合作商的商业化进展

这次事件受害者并非爱康一家,对私营体检中心、对整个体检行业,乃至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中国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信任危机。或许,爱康毫无退路,需要一场“舆论+官司”的双赢,以扭转当前的危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潜atom”(ID:deepatom),作者:花满楼,36氪经授权发布。

+1
2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抽水蓄能迈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1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