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世界 500 强发布:沃尔玛亚马逊领跑榜单,22 家综合零售巨头上榜
7月29日,《财富》2025 世界 500 强榜单如期发布,全球头部企业的经济规模持续扩张。而在零售领域,今年的榜单尤为引人注目:传统巨头稳守阵地,新锐势力加速崛起,不同区域的企业呈现出迥异的发展路径。
全球格局:中美主导,韧性凸显
2025 年全球 500 强企业总营收突破 41 万亿美元,较上年微增 1.8%。中美两国企业合计占据近半壁江山,持续强化全球经济 “双极” 格局。美国以 138 家企业蝉联榜首,中国(含港澳台)上榜企业为 130 家(较去年减少 3 家),其中中国大陆(含香港)124 家。
从经营质量看,中国企业平均营收(820 亿美元)与美国企业(1058 亿美元)仍有差距,利润表现承压更为明显: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平均利润 42 亿美元,仅为美国企业平均水平的 43%。138 家美国公司利润总额占全榜 45%,彰显其盈利能力优势。
日本(38 家)、德国(30 家)、法国(24 家)、英国(20 家)、韩国(14 家)紧随其后,瑞士(12 家)则成为欧洲小国中的佼佼者。
值得注意的是,500 强总营收已超全球 GDP 的三分之一,但上榜门槛仅微升至 322 亿美元,净利润率下降 0.3 个百分点,反映出后疫情时代全球需求疲软与成本压力并存的复杂态势。
零售战场:68 家泛零售企业角逐
本年度榜单中共有 68 家泛零售企业入围。其中,综合零售超市、百货类企业占据 22 席。美国企业 7 家(占 32%),欧洲企业 9 家(占 41%),亚洲企业 5 家(中国华润、日本伊藤忠商事、Seven & I 控股、永旺、中国长江和记实业)。
美国零售:双雄称霸,模式多元
零售板块的绝对焦点仍是美国巨头。
沃尔玛(Walmart)凭借 6809.85 亿美元的营收和 194.36 亿美元的利润,连续第 12 年雄踞全球榜首。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覆盖全球的万余家线下门店网络与高效的 “全渠道融合” 策略 —— 线上订单可门店自提,门店兼具前置仓功能。山姆会员店表现亮眼,会员费收入(近乎纯利)同比增长 8%,在中国市场依靠大包装和独家商品,会员数突破 500 万,成为中产家庭消费热点。
紧随其后的亚马逊(Amazon.com)以 6379.59 亿美元营收和 592.48 亿美元利润稳居第二。其电商业务占比虽降至 48.85%,但云计算(AWS)已成为核心利润引擎,贡献超 30% 利润,“零售引流,科技赚钱” 模式日益成熟。今年其加码 “生鲜快送”,在美国 20 城实现 1 小时达,依托密集仓储和智能算法优化配送。
会员制零售典范开市客(Costco Wholesale,排名 20)实现 2544.5 亿美元营收和 73.67 亿美元利润。其独特之处在于低毛利率(约 11%)吸引消费者,依靠近 3 亿会员的会员费创造核心利润(净利率约 2.9%)。其在上海引发的消费热潮,如茅台、奢侈品限量抢购,屡成社交媒体焦点。
塔吉特(Target,排名 94)营收 1065.66 亿美元,利润 40.91 亿美元,排名微降 4 位。其 “高端折扣” 定位愈发清晰,服饰家居设计感强而价格亲民,线上销售占比 30%,客单价(约 50 美元)显著高于沃尔玛,精准锁定追求性价比的中产客群。
克罗格(Kroger,排名 53)营收 1471.23 亿美元,利润 26.65 亿美元。在去年与艾伯森合并失败后,其 30 多个自有品牌贡献 25% 销售额,利润率比贴牌商品高 5 个百分点,成为重要支撑。
艾伯森(Albertsons,排名 154)营收 803.91 亿美元,利润 9.59 亿美元,则深耕本地化,按区域调整商品(如加州侧重墨西哥食材,纽约侧重有机蔬菜)。
折扣店代表Dollar General(排名 385)营收 406.12 亿美元,利润 11.25 亿美元,利润增长 16.6%。其 1.8 万家门店多布局于农村和郊区,平均客单价 15 美元,主售生活必需品。“便利 + 低价” 模式在经济不确定性时期更显韧性。
中国零售:电商驱动,创新突围
中国上榜的 6 家零售企业上榜,其中4家具备深厚的电商基因和强大的技术应用能力。
京东集团(排名 44)营收 1610.55 亿美元,利润 57.48 亿美元,排名上升 3 位。其自营模式和自建物流网络(全国 1400 + 仓库)构筑核心壁垒,90% 订单实现 24 小时达。在 3C 家电领域领跑市场,与品牌深度合作(如苹果 “以旧换新” 服务)带动 iPhone 销量增长 15%。
阿里巴巴集团(排名 63)营收 1380.65 亿美元,利润 180.29 亿美元,排名上升 7 位。2025 年 4 月,淘宝 “小时达” 升级为 “淘宝闪购” 并获首页一级入口,联合饿了么启动超百亿补贴。至 7 月 25 日,日订单量突破 9000 万单,覆盖全品类,日活跃用户超 2 亿+。
拼多多控股(排名 266)堪称最大 “黑马”,营收 547.36 亿美元,利润 156.26 亿美元,排名飙升 176 位。在持续社交裂变基础上,“百亿补贴” 战略转向,重点扶持农产品和国货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比达 28%,助力百余县销售特色产品,“公益 + 商业” 模式赢得口碑与市场双增长。
美团(排名 327)营收 469.19 亿美元,利润 49.77 亿美元,排名上升 57 位。其已从外卖平台成功转型,“即时零售”(餐饮外卖 + 非食订单)成为新引擎。7 月补贴大战中日订单峰值突破 1.5 亿单,覆盖生鲜、药品、3C、鲜花等,30 分钟送达重塑消费习惯。
华润(排名 67)营收 1296.24 亿美元,利润 36.38 亿美元。作为多元化央企,其零售板块华润万家运营超 3000 家门店,覆盖全国百余城。“精品化 (Olé 超 120 家)+ 社区化” 双轮驱动策略推动升级。
长江和记实业(排名 444)营收 360.57 亿美元,利润 21.90 亿美元。旗下屈臣氏全球门店 1.6 万家,在中国市场调整策略,减少自有品牌、增加大牌小样,成功吸引年轻客群。其关联的 7-Eleven 便利店则凭借高占比(30%)的鲜食(饭团、三明治)成为上班族 “午餐食堂”。
日本零售:精细运营,稳中求变
日本零售企业规模未必最大,但运营精细度堪称典范。
伊藤忠商事(排名 109)营收 965.88 亿美元,利润 57.74 亿美元。作为综合商社,业务横跨能源、金属、食品、地产等八大领域,旗下全家便利店全球超 1.6 万家,产商融合模式巩固其全球产业链关键地位。
Seven & I 控股(排名 162)营收 785.09 亿美元,利润 11.35 亿美元。旗下 7-Eleven 全球门店超 4 万家,日处理交易超 2000 万笔。其核心在于供应链的极致响应速度,例如根据天气变化(如突降大雨导致雨伞热销)实时触发附近仓库补货,这种能力助其在日本便利店市场占据 30% 份额。
永旺集团(排名 207)营收 664.58 亿美元,利润 1.89 亿美元。其在中国的 200 余家门店尝试 “逛吃一体” 模式 —— 超市生鲜可直接送至购物中心内餐厅加工,此创新使客单价提升 20%。
欧洲零售:聚焦本土,策略收缩
欧洲零售企业今年呈现 “收缩全球,深耕本土” 的共性。
皇家阿霍德德尔海兹集团(ROYAL AHOLD DELHAIZE,排名 108)营收 966.32 亿美元,利润 19.08 亿美元。其收缩非核心市场,2023 年出售美国生鲜电商 FreshDirect,欧洲业务占比提升至 80%;深耕本土聚焦供应链优化,自有品牌占比达 25%,荷兰门店试点 “零接触购物” 技术(智能货架 + AI 推荐),转化率提升 7%,成为欧洲食品零售稳健增长的代表。
德国 REWE 集团(REWE GROUP,排名 112)营收 950.44 亿美元,利润 10.57 亿美元。作为新上榜企业中排名最高者,其收缩非核心业务,关闭 15% 旅游门店,聚焦食品零售核心;依托强大自有品牌体系(“REWE Bio” 有机线、“Ja!” 低价线),自有商品占比超 60%,并在德国推出 “社区共享厨房”(门店内设烹饪教室),强化本地黏性,印证了 “专注核心 + 多元业态 + 自有品牌” 策略的有效性。
家乐福(CARREFOUR,排名 113)营收 943.77 亿美元,利润 7.82 亿美元。退出中国市场后聚焦欧洲,法国门店 “有机食品专区” 占比扩至 15%,投入 2 亿欧元升级电动车队实现巴黎大区 90% 订单 “零碳配送”,吸引环保消费者;同步推行 “动态定价系统”(实时匹配竞品价格),西班牙市场同店销售额增长 3.2%,稳固本土份额。
乐购(TESCO,排名 129)营收 897.46 亿美元,利润 20.71 亿美元。作为英国最大零售商,其海外业务占比降至 18%,本土线上销售占比达 15%;高通胀下 “会员价格锁定” 服务(3000 多种商品固定低价)留住 45% 核心客群,同时投资 5 亿英镑升级供应链,生鲜损耗率从 5.2% 降至 4.1%,伦敦试点的 “生物识别无人便利店” 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德国艾德卡公司(EDEKA ZENTRALE,排名 237)营收 584.94 亿美元,利润 3.80 亿美元。这家德国最大零售合作社关闭东欧 120 家门店,深耕本土精细化运营:生鲜直采比例提至 70%,门店设 “农民直供专区”(供应链缩短至 24 小时内);电动车配送覆盖德国 90% 城市,同步试点 “零废弃超市”(可重复包装),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 32%。
森宝利公司(J. SAINSBURY,排名 364)营收 422.61 亿美元,利润 3.09 亿美元。退出土耳其、印度市场后聚焦英国,并购 Argos 强化非食品业务,线上订单履约成本降 12%;推出 “价格保障计划”(300 种基础商品全年不涨价),在通胀率超 6% 的英国稳住客群,市场份额升至 14.8%,同时联合政府推出 “社区食品银行”,增强品牌社会认同。
瑞士 Coop 集团(COOP GROUP,排名 392)营收 395.91 亿美元,利润 6.64 亿美元。关闭美国批发业务后深耕本土,瑞士门店引入 “动态货架”(AI 分析顾客停留时间优化陈列),转化率提升 8%;自有品牌 “Coop Naturaplan” 占瑞士有机食品市场 35% 份额,“当日达” 生鲜配送(时效缩至 3 小时)推动会员数破 300 万,复购率达 82%,成为本土社区零售标杆。
麦德龙(METRO,排名 477)营收 336.36 亿美元,利润 - 1.30 亿美元。收缩全球业务,关闭中国、巴西 40 家会员店,聚焦欧洲 B 端市场;推出 “供应链金融” 服务(为中小餐饮企业提供账期延长 + 低息贷款),B 端收入增长 15%;德国本土门店重新开放非会员购物,“精选商品区” 吸引散客,线上批发平台 “METRO Market” 覆盖欧盟 27 国,稳住核心客群。
X5 零售集团(X5 RETAIL GROUP,排名 367)营收 421.12 亿美元,利润 11.13 亿美元。总部位于荷兰,业务聚焦俄罗斯,关闭非核心市场门店后,通过 AI 客流分析系统优化门店布局,转化率提升 10%;旗下 Pyaterochka 折扣店推出 “价格保护”(500 种民生商品季度定价),在卢布波动中稳住客群,目前俄罗斯门店达 2.6 万家,市场份额升至 22%,成为区域零售龙头。
快消巨头的品牌护城河
在泛零售领域中,食品饮料巨头表现稳健。雀巢(Nestlé,排名 97)营收 1037.50 亿美元,利润 123.61 亿美元;百事公司(PepsiCo,排名 115)营收 918.54 亿美元,利润 95.78 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COCA - COLA,排名 323)营收 470.61 亿美元,利润 106.31 亿美元。;中粮集团(COFCO,排名 133)营收 882.60 亿美元,利润 1.43 亿美元。它们依托强大品牌力、广泛渠道和持续产品创新(如雀巢的咖啡、婴儿食品),在全球市场占据要位。
快消品领域,宝洁(Procter & Gamble,排名 147)营收 840.39 亿美元,利润 148.79 亿美元;欧莱雅(L'Oréal,排名 324)营收 470.28 亿美元,利润 69.31 亿美元;联合利华(Unilever,排名 210)营收 657.09 亿美元,利润 62.12 亿美元,凭借巨额品牌营销、研发投入和多品牌战略,持续引领全球竞争。
在需求疲软与成本高企的挑战下,全渠道融合、会员经济、即时零售、供应链效率、自有品牌及本地化策略,正成为全球零售巨头们锚定未来增长的关键密码。
附2025年世界500强企业完整名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即时刘说”,作者:即时零售刘老实,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