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保价屡登热搜,赔多少到底谁说了算?
“保价9000只赔500”的消息引发关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快递保价话题就会冲上热搜。
这些案例大多指向同一个痛点:寄件人支付了保价费,货物在运输途中损毁或丢失,而快递公司要么拒绝赔付,要么赔偿金额远低于保价额或实际价值。如何认定损失,成为横亘在消费者与快递公司之间的鸿沟。
需要指出的是,保价不同于保险,保价赔偿完全是由快递企业从已收取的保价款中支付,这种自筹的方式显然会带给企业较大压力。被用户吐槽的“保了少赔、不保不赔”现象,责任都在快递企业吗?
亿豹网发现,在快递企业的理赔规则中,大多都写着“将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足额赔偿,最高不超过保价金额”“按照实际价值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申报价值”。
“保价两万寄酒只赔4800元?”“保价2千只赔2百”的案例之所以层出不穷,是用户对理赔额不满意,明明自己购买了保价服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然而,看似这一赔偿规则是快递企业强加给用户的“霸王条款”,但实际情况又复杂得多,在快递业务量迅猛增长的背景下,目前行业尚无完善的快递保价理赔机制,长期忽视的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性讨论与重视。
无奈之下,快递企业只好按照自己的产品属性,设计相关的保价规则。早期更简单的制度设计,使我国快递企业得以高效、高速发展,向消费者提供了几乎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快递服务。
亿豹网获悉,保价并非保险,亦不在银保监会约束监管之下。面对日均动辄数千万的业务量,快递企业更倾向于设计有利于自己的理赔机制,能不能赔、如何赔、赔多少,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用户不满意,协商未成的情况下,消费者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
从中国快递业起步发展时,无论邮政法还是快递暂行条例等法规,都没有对保价赔偿做出明确强制性约束,只是确立了快递公司的赔偿责任基础,即使未保价,因快递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快件损毁、丢失,寄件人仍有权索赔。
一旦发生纠纷,损失金额通常由快递公司单方面评估,寄件人往往面临证明物品实际价值、损失过程以及快递公司过错的困难,而快递公司则容易援引“不可抗力”“收件人未验货”等免责条款,导致纠纷与误会加深。
因此,快递行业保价体系亟须出台,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充分结合市场和消费环境,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及行业指导建议,在兼顾消费者权益、快递企业生存以及行业发展三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寻求解决之道。
比如,设置保价的强制提示义务,要求快递公司通过弹窗等显著方式告知保价规则,将保价规则透明化;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独立机构对高价值或有争议的物品进行价值鉴定;建立全程可追溯的标准化体系,对高价值物品全程录像追踪;建立快递公司诚信档案,公示投诉率及典型纠纷事例等等。
同时,严厉打击高额保价后恶意骗保行为,维护快递企业合法权益。在规则尚未明确的前提下,如果快递企业为了降低风险而拒收高价值快件,这样一来,就没有快递愿意承担贵重物品寄递,最终不方便的还是用户。
亿豹网认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大幅提升消费者负担,更不能影响快递行业生存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如何各方利益兼顾,强化快递理赔机制最终都会使快递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甚至可能引发行业洗牌。
这也是倒逼行业告别粗放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递观察家”(ID:exobserver),作者:亿豹网,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