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下场「开店」,凭什么「圈粉」餐饮企业大品牌?
刚宣布“不参与线上外卖补贴”的京东,突然打出一张“线下外卖”的新牌。
上周,京东首个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七鲜小厨” 在京开业,随后又宣布投入10亿元,面向全国餐饮品牌与个体厨师,招募1000道招牌菜合伙人。
刚刚过去的周末,《凤凰WEEKLY财经》走访北京首家七鲜小厨(长保大厦店)发现,午餐高峰时段,店内已出现爆单情况,现场顾客频频催单,快递小哥一人同时要处理多单配送。
北京七鲜小厨 (长保大厦店)现场 图/《凤凰WEEKLY财经》摄
由于招募计划刚刚启动,目前店内尚未有合作商家,但已有不少商家有成为合伙人的意愿。
外卖平台下场“开店”并不是京东首创,早在2024年12月,美团便在望京开出了第一家“浣熊食堂”。美团负责人告诉《凤凰WEEKLY财经》,目前“浣熊食堂”在北京等地已有十家门店投入实际运营。
一时间,外卖行业的竞争,似乎从线上迅速延伸至线下。
平台方进入餐厅小店市场,这种“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行为,众多连锁餐厅似乎并不排斥。这种平台与商家的协同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逻辑,使得商家愿意投入资源配合这场线下角逐?
外卖平台下场“开店”,凭什么“圈粉”餐饮企业大品牌?
干净卫生的中央厨房,水灵新鲜的蔬菜瓜果,多种多样的菜品选择......当这些肉眼可见的场景优势愈发凸显时,外卖平台的竞争战场也随之从线上向线下延伸。
《凤凰WEEKLY财经》发现,凭借更早的布局,不少线下餐饮商家已入驻“浣熊食堂”,其中就包括半亩良田、正一味、唐宫、乐乐茶等。前述美团负责人称,目前累计已有一百多个餐饮品牌选择与其共同探索新模式。
浣熊食堂页面截图
七鲜小厨业务负责人刘斌告诉《凤凰WEEKLY财经》,布局时间不长,已有不少商家关注,招募启动后仅2天时间内就收到了超过2万份报名,包括嘉和一品、紫燕百味鸡、朴大叔拌饭等品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商家们对线下外卖模式如此青睐呢?
首先,是奖励机制到位。
“七鲜小厨的菜品合伙人模式中,针对每道菜的合伙人,我们首先会给100万的保底分成,让大家把心放在肚子里来和京东合作。” 刘斌介绍,后续的菜品销售,七鲜小厨还会继续给到分成,上不封顶。
“浣熊食堂早期也会对部分品牌商家扶持,给予一定的免租周期。”浣熊食堂负责人初征告诉《凤凰WEEKLY财经》,浣熊食堂不做地产生意,未来店铺租金不会高于附近街铺。
其次,七鲜小厨和浣熊食堂瞄准的都是增量市场而非存量市场。
刘斌指出,在七鲜小厨的菜品定价策略中,10-20元即可满足一餐需求,其瞄准的竞争市场并非传统正餐餐厅。在门店选址方面,其也会充分考量周边的供给格局及合伙人既有门店的分布情况。
美团方面也表示,其并非和实体商家、同行抢生意,而是希望通过平台的规模优势和技术能力,把最基础的“苦活”做了,让商家能够“轻装上阵”,并通过基础设施底座和数字化运营手段(如前期的大数据选址、供应热力图等),助力商家更高效地实现可持续增长。
再者,轻资产开店模式对餐饮行业本身也较为友好。
“传统正餐餐厅通常需承担高昂的房租、装修费用及大量人力成本,而轻资产运营的餐厅能显著降低这类成本。”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这种模式不仅开店流程更便捷,运营灵活性也大幅提升。
初征介绍,对于后厨非定制的商家,从签约浣熊食堂到建店只需约一周时间,前期投入在十万元左右,若需专业烤箱等设备,成本可能会更高一些。
刘斌则指出,上线到七鲜小厨的是合伙人的菜品,而并非一个个独立的档口或者门店,七鲜小厨并不是一个若干外卖店的集合店,而是一个合营的餐饮制作平台。京东所承担的并不是一个“二房东”的角色,不是租个地方再招一些加盟的品牌,让品牌去自己经营,自负盈亏。
“对餐饮商家而言,与京东、美团等大型平台合作,相当于获得了一层信誉背书。”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消费者会更放心地选择这类餐食,一旦通过这种模式售出的餐食出现问题,平台难辞其咎,这会倒逼商家进一步严苛把控品质,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七鲜小厨与浣熊食堂模式不一样
同样是布局线下门店,《凤凰WEEKLY财经》采访发现,浣熊食堂与七鲜小厨的经营逻辑截然不同。
浣熊食堂由美团自主租赁或建设场地,为入驻餐饮商家提供标准化厨房设备及运营支持;商家可自主供应原材料,也可从美团旗下全品类餐饮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符合条件者均可申请入驻。
美团相关人员表示:“浣熊食堂是美团官方下场做的外卖基础设施,以可视可溯为运营原则,参与建设和监督,共同制定标准并迭代。但浣熊食堂绝不是自己下场做外卖,经营权还是在商家自己手里。”
京东七鲜小厨的“菜品合伙人”模式,租金、人力、运营等成本均由京东承担,餐饮商家仅需负责菜品研发。这种模式明显更接近自营,对餐饮产业链的参与度更深,垂直整合程度也更高。
丁道师指出:“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均以品质外卖为核心出发点,不过京东模式比美团更重,也对环境的参与程度、把控度相对要求更高。”
运营模式的差异,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入驻浣熊食堂的外卖店,具有租金成本低、前期投入小、开店速度快等优势。例如自建供应链体系的老乡鸡,可通过在浣熊食堂开设低成本外卖店实现快速扩张。
选择成为七鲜小厨“菜品合伙人”的商家,前期投入几乎为零,只需提供食谱即可。餐饮企业可借助京东的供应链优势,聚焦并发挥自身在菜品研发上的特长。
按照京东的规划,未来3年内将在全国布局超10000家七鲜小厨门店。若将其视作一个餐饮连锁品牌,万店规模已然相当可观。
美团的扩张计划虽不及京东激进,却也计划三年内建成1200家浣熊食堂。由此可见,线下已是接下来双方外卖业务发力的核心阵地。
“京东与美团布局线下外卖店,核心考量在于品牌展示、引流获客和增强用户黏性。”张毅认为,外卖作为高频需求场景,用户对餐食的消费频率远高于电商平台上的电脑、毛巾等低频商品。高频特性带来的持续用户流量,能让平台更直观地展示产品矩阵,这对于传递食品安全理念、获取用户信任、增强消费黏性至关重要,而这些正是品牌展示与引流获客的核心目标。
扬长补短,完成生态闭环
两种线下外卖小店运营模式差异背后,京东与美团的核心目标各有侧重。
就像刘强东此前在618内部讲话时所说,京东集团所有的业务只围绕着“供应链”展开,“外卖其实背后我们要的是生鲜供应链。”
扬长供应链优势,正是京东布局七鲜小厨的核心逻辑。
在张毅看来,七鲜小厨可视为“练兵场”,“对京东而言,其布局更偏向‘电商2.0’的生态构建。这是基于技术零售与原有电商模式融合形成的新生态,并非最终目标。依托自身供应链与门店资源,京东通过菜品合伙人计划整合菜谱资源与上下游链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低价的餐食。”
北京首家七鲜小厨(长保大厦店)现场 图/《凤凰WEEKLY财经》摄
而美团的核心诉求在于提升外卖品质,补齐各商家外卖业务参差不齐的短板。
张毅指出,其通过浣熊食堂打造明厨亮灶、透明后厨等场景,旨在增强消费者信任,进而巩固其在外卖及未来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此外,美团开设线下外卖店,能与快驴进货形成协同以强化供应链,通过为商家提供食材供应,实现从农田到厨房的全链路追溯与品质把控。这一系列举措最终将落脚于提升用户满意度、强化平台竞争力,从而巩固其在即时零售领域的用户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张毅称,相关配套产业的生存空间可能被挤压,进而加剧行业竞争。平台到底更适合划清界限,还是融入经营,不同模式带来的后续影响,仍需审慎评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作者:王涵,编辑:崔陆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