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生意竟然下滑了

读懂财经·2025年07月25日 19:03
面子经济,被戳破了

毕业就业哪家强,全国都可选殡葬。

中国最冷门、最“阴间”的殡葬专业,就业率近乎100%,甚至有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定了。

于是,殡葬业虽然是专科,但已经连续四年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线了。

原因显而易见。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2024年死亡人数约1093万,比4年前增加了10%。

殡仪馆的人越来越多,但收银机似乎失灵了。

2024年,福寿园、福成股份、安贤园、万桐园、中国生命集团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同比下降19.3%。

需求与业绩倒挂,要从殡葬生意的本质说起。

殡葬业其实是门观念生意,跟钻石捆绑爱情后身价倍增一样,当集体观念为死亡设定了消费标准,也就创造出了巨大的溢价空间。

所以殡葬业毛利率超80%,直逼92%的贵州茅台。

但这种商业属性也意味着,决定殡葬生意好坏的不是死亡率,而是经济的景气度。说白了,这门生意的增长不由亡人数量决定,而是由活人的钱包决定。

01

亡者数量多了,但殡葬股利润腰斩了

人口结构,往往决定行业价值。例如,昔日的婴儿潮就给母婴经济、婴儿用品带来了行业红利。

相比婴儿潮,理论上,老龄化给殡葬行业带来的机会更有爆发性。按照梁建章的计算,中国人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年支出2.7万元,而丧葬费用的平均年支出4.1万元。

眼下,我国也逐渐进入到了丧葬需求高峰。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2024年死亡人数约1093万,比4年前增加了10%。

需求越来越多,殡葬生意是不是节节攀升?

恰恰相反,殡葬生意出乎意料下滑了。2024年,福寿园、福成股份、安贤园、万桐园、中国生命集团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同比下降19.3%。

因为殡葬生意需要各地审批,且墓地又有强地理因素,所以绝大多数殡葬企业都以“地头蛇”形式遍布各级城市。除福寿园外市占率5.8%市占率外,其它企业没有一家超过1%。

福寿园是例外,是因为它类似“殡葬界爱尔眼科”,8年通过就23次并购,将业务拓展到19个省及40多座城市。

福寿园的业绩也是观察殡葬生意的窗口。

2024年,福寿园营收20.78亿元,同比下降20.9%;净利润3.73亿元,腰斩式下滑52.8%。首次打破持续多年的增长轨迹(口罩期除外)。

业绩下滑要从殡葬的业务构成说起。

殡葬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殡仪、火化、墓地。其中前两者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墓地销售是殡葬行业赚钱的大头,在国内买墓地能占到殡葬费用的50%-70%。

福寿园对墓地业务更倚重,2024年,福寿园墓地服务收入占比8成,剩下的才是殡仪服务收入。

墓地服务销量下降,是福寿园收入下滑的核心原因。2024年,福寿园经营性墓穴卖出12569座,减少3816座,同比下降23.2%。

墓穴销量减少,核心还是需求被分流了。

回村土葬、生态葬分流了经营性墓穴的很多生意。名人甚至还起到了“示范效应”,如琼瑶选择花坛葬,大S选择塔葬。如果选择公益性海葬不仅免费,还能领到千元不等的补贴。

而墓地被反流的本质是,面子经济被戳破了。

02

面子经济,被戳破了

殡葬是一门暴利生意。福寿园12年来毛利率均值高达82%,直逼92%毛利率的贵州茅台。

撑起高毛利的是墓价,都说房价困扰了一代人,其实墓价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4年,福寿园经营性墓地平均客单价为12.12万元,而其占地面积通常不超过0.5平米。

换算下来,其每平米均价高达24.2万元,是朝阳CBD房屋均价的2.5倍,是浦东陆家嘴房屋均价的2.3倍。

撑起高墓价的核心因素有两个。

首先是稀缺性。我国公墓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农村的公益性公墓,主要建在村集体土地中的非耕地上。

另一种是城市公墓,其中又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前者主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后者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实行市场调节价。

城市公益性墓地供不应求,据新闻报道,北京的万安公墓,每年政府只批1亩地,一年只能卖100多个墓位,而北京每年自然死亡人数万人。

供不应求虽是提价基础,但参考奢侈品,物品本身必须还要具备情绪价值。

墓地同理,死亡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敏感且严肃的话题,而殡仪与墓地是对逝者情感的最终载体,一定程度上,寄托着生者对亡者的情感。

消费品一旦与情感产生关联,人们自然会愿意花更多的钱。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客户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客户甚至会主动加价,要求把墓地修高级一点。

只是,形势比人强,撑起情绪、面子经济的终究要靠口袋里的钱包,当消费者钱包越来越扁后,一切从简也就开始了。

以福寿园的殡仪服务为例,2019年,福寿园殡仪服务平均客单价维持在6000元以上,到了2024年,殡仪服务客单价下降到5200元左右。

如果说殡仪服务是刚需,那经营性墓穴更像是披着刚需外衣的可选消费,为逝者寻找归属自然是刚需,但除了经营墓穴外,还有生态葬、土葬等替代方案。

甚至还有用户发挥主观能动性琢磨出了“骨灰房”,就是指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放置亲人骨灰而专门买的房子。

当社会现象变得离奇,往往是商业模式失灵的体现。面子经济难以为继后,殡葬生意也该换一种打法了。

03

提价增长的逻辑该变了

殡葬生意过去的增长逻辑是提价。

从2022年开始,福寿园的墓穴销售数量已经开始下滑。但价格始终逆势上涨,从2020年的10.78万/穴上涨到2024年的12.12万/穴。

就像不买房不是因为利息高,而是因为没首付。看来,福寿园也深知,不买墓穴不是因为每年那点提价,而是因为总价已经拦住了太多消费者。

只是没有永远上涨的资产,福寿园的提价空间已然不大了。

从需求侧看,英国寿险公司SunLife在2022年的一项全球丧葬费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的丧葬费用占年平均工资的45.4%,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亚邻居日本。

而世界平均丧葬费用的年薪占比为10%,印度只有2%。

高殡葬费已经成为消费者之痛,前些年出现了首付两成、最高能贷款20万元”的墓地贷。这也让有些客户吐槽:死后都不能全款拿下,说实话有点地狱了。

而国内的治理思路一向是稳定压倒一切。这种“稳”不仅是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与稳定相比,特定领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明显靠后。

这就意味着民意所指的对象,有较高概率受到管制。很多投资人认为,未来经营性墓地会受到严格的管制、限价政策。

在需求以及潜在的监管压力下,很多投资人认为福寿园可以对标海外殡葬龙头Service,从墓地溢价转向服务溢价。

但实际上,服务溢价的钱在国内也不好赚。

由于火葬场、殡仪馆都是国营单位,政府统一定价,强制公示。在居民治丧流程中,遗体接运、冷藏、整容、告别、火化、骨灰寄存6项基础服务中,除整容和告别2项,其余4项单项收费均在300元以内。

在有限的可差异化收费项目中,企业已经玩出了花。比如通过“沐浴SPA”、“起灵金光大道”、“垫背钱”等非标项目加价,收费项目也是应收尽收,甚至细化到了开空调。

在一切从简的治丧趋势下,上面的加价服务已经很难在创造增量了。

提价逻辑难延续后,殡葬企业正通过拓展业务要增量。

例如,2024年清明节,福寿园将AI技术应用于数字人的打造,仅需1张照片和1分钟语音,就可用AI大模型合成对应的人物视频,做到“数字重生”。

只是,这种服务于与市面可比AI工具比,并没有明显差异化,市场空间也难说有多大,福寿园还是没有找到一个足够大增量业务。

说到底,殡葬这门生意不是由亡人数量决定,是由活人的钱包决定。而钱包多寡又与对亲人的缅怀不是决定性关系。

虚情假意,哭丧十里也不过闹剧一场,真情实感,鼓盆而歌也是一种超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作者:杨扬,编辑:夏益军,36氪经授权发布。

+1
2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注册制时代,价值新坐标

下一篇

有着“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市,近期连续多日出现气温突破32摄氏度的情况,以往可有可无的空调,今年成为抢手货。

20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