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暴涨100%,这家“不赚钱”的药企被疯抢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7月25日,维立志博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股价一度上涨117%,截至收盘涨幅超90%、总市值130亿。
维立志博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肿瘤免疫产品研发。本次,公司的IPO募资金额虽只有10亿元左右,但在22日结束的认购中,申购金额高达3398亿港元,散户认购倍数超3000倍;挂牌前一日的暗盘交易里,维立志博的股价涨幅已经超过了90%,不计入手续费的情况下,中签者相当于每手赚了3000港元以上。
今年以来,向港交所递表的企业已达50家之多。其中包括维立志博在内,共有7家创新药公司在香港上市,且没有再延续破发的行情。比如4月上市的映恩生物,首日涨幅同样超过了110%。
真金白银就这样砸向创新药,放在半年前可能都是让人不敢想的事情。属于创新药的大牛市,终于要来了吗?
冲击“全球首款”的高溢价
在今年上市的创新药企中,维立志博的上市表现堪称“现象级”。究其背后原因,既有偶然性因素的作用,比如港股创新药行情持续上涨,7月下旬暂时没有其他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另一方面,背后的正心谷资本、高毅投资、腾讯等9家堪称豪华的基石投资阵容背书,以及维立志博自身的业务情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看得准、能行动、敢冒险,且愿意接受投资人的建议”,是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邓灵泉博士对维立志博核心团队的印象。2021年,邓灵泉还在汉康资本任职时,曾参与维立志博的C轮融资和担任公司董事。他坦言,作为投资人,也没有料到公司上市时会有如此大幅度被超额认购的表现。
据招股书,维立志博目前共有14款药物在研,6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既包括PD-1之后的下一代IO疗法LAG3靶点LBL-007、PD-L1/4-1BB双抗LBL-024,也有近两年大热的TCE和ADC分子产品,甚至还有“比较激进的TCE-ADC候选药物分子”。
“这几类产品的基础都是抗体和蛋白,技术上有共通性。做ADC还多一层小分子化学方面的技术壁垒,但可以逐步积累和拓展。就维立志博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方向不容错过。公司也在各个方向也相继有临床和BD成绩展现出来。因此,2021年左右我们在这家公司身上看到的潜力,如今被市场上更多人看到,可能也是大家愿意投资、支持它的原因。”邓灵泉表示。
图源:维立志博招股书
以维立志博当前的核心管线LBL-024为例,4-1BB靶点是T细胞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共刺激受体,其开发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还没有产品上市,因为大多难以绕过肝脏毒性的问题,百时美施贵宝、辉瑞就都曾在这里吃过亏。针对此,维立志博没有选择直接开发4-1BB药物,而是联合PD-L1做双抗,在激活4-1BB、避免肝脏毒性发生的同时,保留不弱的肿瘤杀伤作用。
临床进展上,LBL-024也处于较为领先的状态。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维立志博公布LBL-024联合依托泊苷/铂类化疗,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Ib/II期临床数据显示,LBL-024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5%和92.3%,而只做化疗的ORR结果为30%-50%。
图源:维立志博招股书
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率虽然不如非小细胞肺癌等“大癌种”高,2024年国内的发病人数为1.7万例,但缺乏标准疗法。在这个适应症上,LBL-024的Ib/II期临床研究可作为关键性试验用于上市申请,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药物。此外,该产品针对的市场更大的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症的临床也在同步进展中。
“市场往往愿意为有想象力的‘第一’支付高溢价,因为大家更看重这款药是否有拓展到更多疾病领域的潜力,而非仅仅是某个初始适应症的大小。”邓灵泉认为。
此外,像这样的“全球前列”产品,维立志博不止有LBL-024一个。比如分别靶向GPRC5D、MUC16的两款TCE双抗LBL-034、LBL-033,研发进展基本也与跨国药企站在了同一水平线。
这些也为维立志博冲刺“TCE第一股”奠定基础。“这些标签对企业上市、融资也是重要的,至少说明了做市场的野心,对认购等环节可能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未盈利药企集体冲刺IPO,
创新药终于“复苏”了?
2012年,67岁的赖寿鹏开始着手创办维立志博,他与合作伙伴康小强都是医学背景出身,结识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肿瘤免疫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彼时,两人正踩中了中国创新药行业兴起的风口,维立志博成立后的融资进展相对比较顺利,IPO之前,公司总计完成8轮共10.84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恩然创投、深创投、正心谷资本、昆药集团等。
正是这些融资,支撑着维立志博度过了最难的几年行业“寒冬”。
和许多处在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业一样,维立志博成立至今还没有产品上市销售,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公司累计亏损近5亿元。不过,2024年,康小强和赖寿鹏的年薪分别超过了到2000万元和630万元。
过去数年间,维立志博的“回血”方式大多来自BD交易,一笔是2021年就LBL-007与百济神州达成的授权合作,但在上市前夕因百济调整内部“产品组合优先次序”而终止。
另一笔则是公司在去年与美国风投公司Aditum Bio合作的NewCo,通过授权自免类TCE三抗LBL-051,维立志博将获得3500万美元预付款和5.79亿美元里程碑收入。不过,在去年对外授权的多款国产TCE产品中,这笔金额的表现不算突出。
本次上市后,维立志博也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撑后续研发。此外据了解,公司也在考虑更多BD合作的可能性。
从行业角度而言,和维立志博类似,今年以来在港股上市的6家创新药公司中,除恒瑞医药之外都没有实现盈利,如映恩生物、派格生物、药捷安康在2024年的亏损分别达到10.5亿元、2.83亿元和2.75亿元。但从募资上,7家企业总计的募资金额已接近140亿港元。
此前两年,行业曾有过忧虑,创新药公司靠BD交易维持现金流,本质上靠的是过去产业十余年来产业积累的释放,但随着创新成果逐步兑现、授权,如果没有新的资金进入,中国创新药如何度过下一个十年?
如今,二级市场的融资渠道再度向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放开,给了外界最大的积极信号:创新药市场终于又开始了良性互动,这或许也将重新带动医药产业走上繁荣轨道。
此外,邓灵泉提到,如恒瑞医药这样的龙头药企开始布局“A+H”上市,或许也将引发港股投资的蝴蝶效应。“港股过去的问题是以‘小票’为主,真正的‘大钱’未必有兴趣。但随着市值量级在国际上也属‘大块头’的中国老牌医药医疗龙头企业开始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它们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研究和考虑港股投资,从而带动同领域更多港股中小企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