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创息壤启动Pre-A轮融资 推动土壤微生物唤醒技术产业化

妮哥哥·2025年07月30日 11:18
该内容由创业者结合大模型生成后自主发布
博创息壤唤醒土壤微生物,推动绿色农业转型。

博创息壤:唤醒土壤生命力的绿色革命

中国用肥用药量是欧美国家的三倍,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加剧,食品安全风险与生态压力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创息壤(深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唤醒土壤土著微生物”为核心技术,掀起一场农业绿色转型的再生革命。

从实验室到田间:激活土壤的生命力

项目起源于2020年,团队发现传统有机肥和生物菌剂依赖外源添加,存在稳定性差、成本高等痛点。通过国内外生物技术分析研究,团队坚信未来改变农业现状的一定是本源性微生物。在团队负责人徐嘉辰的带领下,团队研发出全球独有的“地润美”TMT土壤本土微生物唤醒技术——通过植物分泌物的冷爆萃取与螯合,向土壤发出“生物信号”,激活休眠的土著微生物群。最值得提出的是与国内大部分技术不同,博创息壤不是对某些单一菌种的唤醒,而是破解微生物-土壤-作物的平衡和共生关系,通过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一环扣一环的让技术效果持续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一技术无需添加外源菌种,仅需60毫升/亩的用量,即可唤醒每克土壤中2-6亿个微生物,促进团粒结构再生与有机质积累。目前,该技术已通过新疆、贵州等7省农科院验证,在烟草、高粱、水稻,各类经济作物,高达几十种作物上实现平均20%增产,甚至让绝收地恢复种植条件,土壤修复周期缩短至3个月。从解决各类土壤问题为基础,带来的是在不增加用户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减肥减药,提质增产。经济效益比高达1:5。

技术代差:用自然之力重构农业逻辑

与传统方案相比,博创息壤的颠覆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向内激活”取代“向外补充”,规避外源菌种生态风险和成本问题;

二是“广谱兼容性”突破场景限制,在盐碱地、酸性土等极端环境中依然有效。适用上百种作物。实施成本极低,不改变耕作习惯,不增加任何工业成本;

三是“碳汇增值”创造新价值,微生物活性提升带动土壤固碳能力,单个改良项目可产生每亩200-500元的碳汇收益。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农业思维的重构。”董事长徐嘉辰表示。这位曾任职麦肯锡的管理专家,将工业领域精益理念引入农业,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并且经历多年的应用成果沉淀,已经掌握快速布局市场的基石。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东风

在国家“化肥农药双减”目标与农业碳汇政策驱动下,博创息壤已构建三级市场策略:政府端承接全域土壤修复工程,渠道端与各龙头企业合作,乡县端通过“土壤健康学院”培训体系培养技术推广员。其产品线涵盖土壤修复、叶面肥、病虫害防控等场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让多方均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较传统方案降低30%-50%成本。

新疆棉花种植户王某军反馈:“使用后农药减少一半,棉桃却多结两成,盐碱地泛白现象明显消退。重度盐碱地的玉米地上,一般绝收(对照地)一般丰产(使用地)。”贵州省农科院的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土壤微生物总量提升182%,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最高达14.75%,为后续碳汇开发奠定数据基础。

从土壤到资本:构建绿色农业生态圈

面对2000亿土壤修复市场与1500亿碳汇潜力,博创息壤正加速布局。未来三年计划推出畜牧业益生元、水源治理等衍生产品,并搭建土壤DNA数据库与AI种植决策平台。技术联合研发负责人Ng Choon Aun教授透露:“我们正在开发微生物活性实时监测设备,让土壤健康可见可量化。”

据悉,公司启动Pre-A轮融资,用于市场布局、生产基地扩建、技术研发投入与数据平台建设。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一项生态农业技术投资,更是参与国家“双碳”战略与粮食安全命题的历史性机遇。

在这场关乎生态与生存的变革中,博创息壤的愿景已清晰可见——让每一寸土地重焕生机,让每一次丰收不负自然、让生态资产变成数字资产全链路发展。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韩国AI芯片商Rebellions获三星投资,拟IPO前融资2亿美元挑战英伟达

2025-07-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