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文化科技融合如何助推城市更新?
本文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的路径。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阶段,文化与科技成为城市更新 “双引擎”。从空间看,科技活化工业遗产、更新历史街区、创新公共空间;产业上,培育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治理上,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升级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参与,是主要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十年之后,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城市发展从高速扩张期步入稳定发展和存量优化的新阶段。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意味着城市发展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对现有城区功能进行提升完善、对历史文脉进行保护传承、对人居环境进行品质化改造。
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文化和科技始终是推动城市更新的“双引擎”。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功能,而文化则赋予城市独特的灵魂与魅力。在城市更新中融合文化和科技,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体验,还能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和经济新动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
从国际经验看,“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全球城市竞争的新焦点。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通过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成功实现了老城区的复兴和新动能的培育。例如,伦敦的南岸艺术区通过引入数字艺术和创意科技,将废弃的工业区转变为全球知名的文化地标;新加坡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国”样板,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这些案例表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选择。
本文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如何助推城市更新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二者相互赋能、产生化学反应。下面从空间载体、产业业态、治理模式三个层面,探讨文化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的具体路径。
一、 空间载体: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城市新空间
工业遗产活化
许多城市的老工业区、旧厂房承载着独特的工业文化记忆。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可以赋予这些工业遗产新的功能和生命力。例如,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和故事,将老厂房打造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
例如北京首钢园,将废弃的高炉、筒仓等工业遗存与数字孪生、混合现实等创新科技深度融合,开发出科幻主题乐园、数字艺术展览、沉浸式演艺秀场等新业态,使冰冷的工业遗址重新焕发出文化与生活的气息。首钢园由此成为集工业设计、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科普研学“网红打卡地”,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现代科技体验的双赢。
历史街区新生
在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往往面临保护与发展的两难。文化科技融合为此提供了新思路: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引入数字技术提升街区功能和体验。
例如,广州永庆坊在微改造中运用了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街区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人流、能耗等数据,实现精细化治理。同时,街区内融入岭南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业态,使历史街区既保留了“烟火气”又焕发新活力。实践证明,通过“绣花功夫”式的微改造和科技赋能,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公共空间创新
城市的公园、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借助科技手段,可以将这些空间升级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舞台。例如,在城市公园中设置互动投影、智能灯光装置,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利用城市广场举办数字艺术展、灯光秀,打造城市新的文化地标。
上海徐汇滨江在更新过程中,不仅修复了工业遗存和生态景观,还引入了西岸传媒港等数字产业项目,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为如今集文化、商业、科技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实践探索表明,公共空间的更新升级若能融入文化创意和科技元素,将极大提升市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二、产业业态: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兴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大量新型文化业态,数字内容产业尤为突出。影视、游戏、动漫、数字出版等行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在影视领域,虚拟制作、动作捕捉、AI特效等技术广泛应用,降低了制作成本,提升了视听效果;在游戏动漫领域,云计算和AI赋能云游戏、元宇宙游戏等新业态,吸引全球用户参与。
这些数字内容企业在城市更新中往往扮演“引擎”角色:它们偏好集聚于城市中心的创意园区或数字产业基地,带动周边区域的商业和消费升级。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最初由老旧工厂改造而成,如今聚集了大量数字艺术、设计、影视企业,成为文化科技企业的孵化地和城市文化名片。
创意设计产业
设计是连接文化和科技的桥梁。一方面,优秀的设计能够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和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等)又拓展了设计的可能性,催生了数字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等新领域。在城市更新中,创意设计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很多城市通过建设设计产业园、举办设计周等方式,将设计产业引入老城区,促进产业升级与人居环境改善。
例如,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设计公司和艺术机构的聚集地,每年举办深圳设计周,吸引全球创意人才,使一片旧工业区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意街区。又如,上海虹口区以“设计+”为理念推进城市更新,在北外滩等地建设设计产业集群,引入国际设计赛事和展览,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创意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城市创造了经济价值,也让城市空间更具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文旅融合产业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智慧旅游、数字景区、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消费活力。例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利用VR/AR技术推出线上虚拟展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主题公园和景区引入全息投影、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游览体验。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文旅+科技”模式正在兴起: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文旅街区或园区,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发展了旅游经济。
例如,广州永庆坊保留了骑楼、麻石路等历史风貌,同时引入了创意店铺、数字艺术装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融合街区。再如,四川成都的“夜游锦江”项目,将灯光秀、AR导览与传统蜀文化相结合,再现了“花重锦官城”的盛景,成为城市夜间经济的新亮点。旅游市场的繁荣表明,文化科技融合创造的新体验正受到大众欢迎,也为城市更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三、治理模式: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治理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需要治理模式的创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智慧城市”治理成为可能。通过搭建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政府可以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例如,苏州姑苏区通过“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构建全域倾斜三维模型,叠加历史影像、地理信息、物联网监测数据,形成“现实古城 + 虚拟镜像”的孪生系统,将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棵古树都纳入数字化管理,既保护了千年文脉,又实现了智慧化治理。
公共服务升级
文化科技融合同样体现在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上。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借助数字手段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例如,许多城市建设了统一的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预约博物馆、图书馆的活动,观看线上展览和演出直播。深圳推出“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图书馆资源共享,读者可以方便地检索和借阅图书,推动了全民阅读。
另一方面,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科技应用,也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营造了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环境。比如,一些老旧社区改造中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既保障了安全又提高了环保水平;社区服务中心引入AI客服、远程医疗终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社会参与机制
城市更新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如何让公众更有效地参与决策和监督,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数字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工具。例如,不少城市在更新项目中搭建了线上公众参与平台,通过虚拟现实展示规划方案,让市民在电脑或手机上“身临其境”地查看未来社区的样子,并在线反馈意见。这种参与方式降低了时间和空间门槛,使更多居民能够表达诉求。
一些地方还运用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民意,了解公众对城市更新的关注点和满意度,及时调整策略。此外,区块链技术也被探索用于城市治理,如记录更新项目的资金使用和工程进度,确保过程公开透明,增强公众信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更新的决策过程正变得更加民主、开放,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更加顺畅高效。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更新过程中的矛盾,也让最终的更新成果更贴合市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认同。
四、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将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一是从单点更新向全域更新转变: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将从单一项目、单一区域向城市全域扩展,形成全域更新的格局。
二是从硬件更新向软硬协同更新转变: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将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注重文化内涵、产业生态、社区治理等软件层面的更新,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发展。
三是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将从政府主导的模式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转变,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四是从功能更新向体验更新转变: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将从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向创造高品质体验转变,通过文化和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的体验场景,提升城市空间的体验价值。
结语
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能量:它让古老的城市焕发青春,让冰冷的建筑充满温度,让生硬的治理富有智慧。
我们需要继续用好文化和科技这“两大动力”,推动城市更新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迈进。一方面,要坚守文化自信,在更新中守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让城市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要拥抱科技变革,以开放心态迎接新技术、新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朱嘉,编审:时光,编辑:半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