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第一的三星,为什么打动不了国人
三星,一个举全国之力、涵盖了各行各业的神奇品牌,甚至连开箱都可以让人返祖。但你有多久没见过周围人用三星的手机了?
2013年三星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21.9%,稳居中国第一。但到了2024年,三星已经彻底沦为不足1%占有率的others。不过在全球市场上,三星仍以19%的销售占比位居第一,有不少人也将三星尊为“安卓机皇”。
今年3月,我入手了这台顶配的三星S25 Ultra,想了解安卓机皇到底体验如何。但深度体验了几个月之后,我反而更疑惑了,就这?
依旧领先的硬件体验
必须要承认,三星S25 Ultra的屏幕真的是太绚丽了。这块6.9英寸的屏幕使用了第二代Dynamic AMOLED技术,峰值亮度2600尼特。尽管参数并不顶级,但在实际观看效果上,三星的屏幕非常通透而真实。
这块屏幕确实带来了近似“增强现实”的沉浸感,不论是追剧还是修图,都比我用过的苹果和其他安卓机型要更舒服。屏幕边框缩窄到1.3mm,视觉冲击力很强。总的来说,屏幕依然是三星的绝对优势,但和国产旗舰的差距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大了。
另外,S25 Ultra屏幕这次有一层抗反射涂层,实际使用的时候效果非常明显。站在树影下使用,也不会被斑驳的光线反射弄晕。我还专门和朋友的iPhone对比,正午阳光下打开同一张照片,S25 Ultra的细节和色彩都更真实。唯一的遗憾是,贴第三方膜后抗反射效果几乎消失,官方膜虽然好用但199元的售价让我有点肉疼,而且很容易沾指纹。
不过这块屏幕调光还是480Hz的PWM调光,国产手机们个个标配1920Hz以上的高频调光+DC调光,甚至荣耀早早已经卷到了4320Hz,三星的参数已经不仅是不够看了。
性能上,三星S25 Ultra的体验还不错。S25 Ultra搭载高通骁龙8 Elite for Galaxy处理器,在玩《原神》等大型游戏时,最高画质下基本都能稳在60帧,发热表现也不错,并不会出现烫手的情况。
影像系统上,S25 Ultra的配置依旧顶级,后置四摄体验不俗,但并没有随国内手机卷起“原彩镜头”或者说多光谱传感器。S25 Ultra依然主打2亿像素主摄和双长焦镜头,超广角升级到5000万像素。我个人本来很喜欢三星S23 Ultra上的那颗10倍长焦镜头,但S24 Ultra起,三星就改为了5倍的长焦,“演唱会神器”已经失传了。
夜景和长焦拍摄依然有三星的传统优势,但这代的提升更多是参数上的堆砌,实际体验并没有“质变”。夜景模式下,照片亮度和细节都很突出,但色彩偏暖,和我之前用的S24 Ultra比起来,反而少了点自然感。3倍长焦拍人像很实用,但和iPhone 16 Pro的5倍长焦比还是差点意思,尤其是放大后细节有点糊。极限变焦时,AI补偿明显,画面看起来有些不自然。
左图三星S25 Ultra拍摄,右图iPhone 16 Pro拍摄
对比下来,国产旗舰在夜景、人像等场景下的算法优化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三星,S25 Ultra的影像系统虽然依旧强大,但已经不是“唯一的王者”。
水土不服的One UI
ONE UI 7.0整体流畅,自定义功能丰富,Good Lock等工具对喜欢折腾的用户很友好。我实际用下来,主题公园、仙境、NavStar这些自定义选项确实能玩出很多花样。
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去小红书上学习各位大神的教程,把我的手机变得更美观更好用。万物皆可自定义,这也是最主要吸引我入手S25 Ultra的原因。但时间久了,热情退却,也没那么喜欢折腾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设置太复杂,远不如国产系统“开箱即用”来得省心。这点见仁见智吧。
部分应用的小窗功能并没做针对性的优化,例如我在使用DeepSeek时,如果我想照着AI给我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其他操作,它的小窗分屏是基本不可用的,必须调整在一个足够宽的尺寸,如果像这样变窄的话就是只显示一半内容。
三星系统的本地化不足,系统功能、生态服务及交互逻辑并没有真正融入本土用户的生活场景与文化习惯。NFC交通卡仅支持少数城市,且开卡流程繁琐,国产系统早已覆盖全国300+城市的公交地铁。云服务因数据合规问题频繁调整,用户照片与文件同步体验远不如小米云或华为云的稳定性。支付生态上,三星Pay对微信、支付宝的深度适配滞后,缺乏类似鸿蒙“一键调出付款码”的快捷操作。
更关键的是,国产系统鸿蒙os和澎湃os生态应用的互联互通、医疗急救信息、地震预警这些额外的功能真的很优秀,这样高度本地化的功能,提供了实用且好用的体验, 而三星系统更新聚焦于全球通用功能,并没有对场景化服务的需求做出适配。这种和国产手机厂商的策略差异,使得三星系统在看似强大的硬件支撑下,始终显得“隔靴搔痒”,难以打动早已被国产系统“宠坏”的我。
S Pen和AI,一言难尽
S Pen一直是Ultra系列的独特卖点,但这代S25 Ultra取消了蓝牙和隔空操作,遥控拍照、隔空翻页等功能全没了。现在S Pen只剩下基础的书写和涂鸦,会议速记和PPT演示的便利性大打折扣。对于我这种习惯用S Pen做速记和演示的人来说,这一代的S Pen真的没有吸引力。
如果三星干脆把S Pen去掉,用空间换更大电池,或许还更有说服力。现在这种“阉割”方案,反而让S Pen变成了鸡肋。
而三星看重的另一项——AI,在国内的体验也并不尽如人意。新一代Galaxy AI已经有50多个功能,照片去反光、背景替换这些功能确实很实用,尤其是家里长辈用,几乎一教就会。但像AI总结、语音转写这些,准确率大概九成,偶尔还是要自己修正。
在电话录音、照片编辑等场景下,AI能带来一定便利,但整体体验还是偏“洋气”,不够贴合中国用户的日常需求。比如这个叫做即时简报的功能,它摆在桌面的首页,官网说这是一份个性化简报,会为我提供当日的即时信息,但其实就是显示了一下我所在地的天气情况,下面推送了一条新闻,感觉和AI属实搭不上边。
参数卷不过,价格没输过
不管是卷不动、还是卷不过,三星S25 Ultra在参数上,完全打不赢国产旗舰们,尤其是电池的续航和充电。5000mAh电池+45W快充的组合已经用了好几年,实际体验真的非常落后。
日常使用下,续航大约9小时,玩游戏或看视频多一点就要两充。我的典型一天是早上8点出门,期间刷微信、回邮件、听歌、偶尔玩游戏,晚上回家剩下不到20%电量。实测下来,完整续航大约9小时,一天一充根本不够用,基本都要两充。
充电速度更是让人抓狂,45W的效率充满电要1小时,25W的要1.5小时,和国产旗舰动不动就90W、100W的快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要知道,vivo旗下realme GT5 已经在两年前卷到了240W充电,比我的电动车充电功率都高。
参数卷不过,但价格是真的没输过,三星卖得是真贵啊。目前,S25 Ultra 12+256GB在官网上售价8999元,相比发售时已经便宜了700块,这个价格与iPhone 16 Pro Max基本持平,而国产旗舰同配置只要6499元,就算华为的顶级旗舰Mate 70 Pro+也只卖8499元(华为商城),配置还是16+512GB的。在国产手机崛起的今天,谁还愿意多花一半的钱买三星?
S25 Ultra尽管拥有顶级的屏幕和强劲的性能,但在影像、AI、本地化、续航等核心体验上已被国产旗舰全面赶超。高昂售价和创新乏力,让“机皇”成为了小众玩物。如今,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跌到1%以下,2024年仅0.7%。
当然,三星在全球销量仍旧强劲。根据IDC报告,2025年Q2全球手机出货量中,三星位居首位,占有率19.7%,但这其中有不少要归功于三星的A系列这样定位于中低端的型号。苹果以15.7%排名第二,小米、vivo则分列三四名。
中国制造如何卖给外国人是中国品牌的问题,但三星想要卖给中国人,可得好好想想自己的问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硬核看板”(ID:yinghekb),作者:柴泽宇 房泽轩 李沣,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