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怼香奈儿的品牌,年入12亿
“以油养肤”或许是继“早C晚A”后,另一个称得上火热的护肤概念。
截至2025年7月15日,小红书上的“以油养肤”话题已获17.5亿围观,“精华油”话题也有8.2亿次流量。
“以油养肤”话题热度高涨 | 图源:小红书
此前,董洁、伊能静等明星相继在社交平台“现身说法”,分享油敷、油养心得,为这股风潮再添了一把火。
在该护肤新概念的推动下,这届中产,正在把脸泡进“油罐”里。精华油,也成为近年来护肤品赛道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品类之一。
而在这个品类中,靠山茶花精华油这个“大单品”尝到时代红利的品牌林清轩,不久前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聚光灯下,38亿估值的林清轩,能否经受住市场“拷问”?
林清轩是谁?
2003年,因代理品牌撤华而决心自控货盘的“70后”东北男人孙来春,在上海创立了林清轩。
此后的九年,林清轩只是个贩卖芦荟胶、手工皂的“小清新”,目标客群是学生党——用孙来春的话说,“毫无核心竞争力”。
命运的齿轮在2012年福建永安转动,七旬阿婆光滑的肌肤与当地山茶花籽油的使用习惯闯入视野,孙来春如获至宝。
在一档前央视主持人的访谈节目中,孙春来提到,实验室的化验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想:高山红山茶花的活性成分,正是他苦寻五大洲未得的抗皱密钥。自此他下定决心——“一生all in 红山茶花,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
两年后,首瓶山茶花精华油面世,意外开辟“以油养肤”新赛道,品牌命运也由此改写。
据招股书披露,2014年以来,林清轩核心单品山茶花精华油连续11年蝉联全国销冠,累计售出超3000万瓶,2024年独揽4.47亿元营收,占比37%。
产品有了这个仿佛被命运馈赠的发现,在渠道方面,林清轩也跃过了“至暗时刻”。
早年,林清轩侧重线下开店,但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孙来春称林清轩账面现金仅够撑67天。绝境中,他以一封万言信发起全员线上突围。情人节当天,他亲自直播带货,两小时创下48万元销售额,完成从柜台到云端的关键一跃。到2024年,其线上营收占比已达59.1%。
品牌定位方面,林清轩以“高端国货”为核心标签,核心产品定价区间为200—800元。所以除了线上渠道,506家购物中心门店,是其高端人设的基石。据招股书,林清轩线下门店从2022年的366家增至2024年的506家,95%落子繁华商场。
2022—2024年间,林清轩公司收入由6.91亿元增至12.1亿元,三年近乎翻倍;利润则从2022年亏损593万元扭转为2024年盈利1.87亿元,复合年均增速约32%,实现扭亏为盈的跨越。
但伴随业绩的快速增长,围绕其定位高端的价格策略争议不断。“林清轩为什么卖这么贵”“林清轩把油卖成液体黄金”等话题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
“贵”的争议
翻阅林清轩招股书,有意思报告发现“高端”二字共密集出现了158次,“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领导者”的标签也被多次提及。
其对高端的定义锚定三大标尺:价格超行业均值、品牌形象溢价、研发技术壁垒。
若从价格标尺看,林清轩的确站上了高地:
当家山茶花5.0精华油(30ml)官方标价为829元,到手价格为599元;比标价500元的娇韵诗兰花油(30ml)贵约20%,剑指50ml/1160元(折合696元/30ml)的香奈儿茉莉花精萃油。
对比其他4家位列精华油热门前5的产品,林清轩的价格更是断层拔高。不论是已售均超10万+的LAN兰时光兰花精华油、阿芙11籽精华油、PMPM玫瑰精华油,还是已售3万+的雏菊的天空翡冷翠精华油,30ml到手价均未超过300元。
热门精华油产品30ml均未超300元 | 图源:淘宝
凭借较高的定价,林清轩把毛利率推至82.5%,一举超越上美股份(75.2%)、贝泰妮(73.74%)、珀莱雅(71.39%),连欧莱雅(74.2%)与雅诗兰黛(76.1%)等国际巨头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在价格上探方面,林清轩也是吃过亏的。2023年,林清轩初闯香水界,便祭出一款1702元/75ml的“沉迷山茶花”香水,单价直接碾压1690元/100ml的世界知名香水——香奈儿五号。
该款香水一经推出,便饱受争议。为平息众声喧哗,只能将其无奈下架。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林清轩天猫旗舰店里悄然上架的“森林之水”,定价99元/75ml。
林清轩推过的香水产品 | 图源:淘宝
在“炮轰”香奈儿这条路上,孙来春从未服软。2022年初,香奈儿预告推出“红山茶花系列”,孙来春连夜发长文“宣战”,直指对方“蓄谋已久”——不仅功效宣传与林清轩的“修护抗初老”正面冲撞,更爆出2021年多位一线员工被香奈儿挖走。
他将这场短兵相接拔高为“国货守土之战”,称“这是林清轩创立以来最猛烈的攻击”。对此,香奈儿始终未正面接招,可孙来春的檄文却出圈传播,品牌搜索量陡增,让林清轩顺势完成了一次“以战代宣”的高调亮相。
脆弱护城河?
除了价格,林清轩还有什么能撑起它想要讲述的高端故事?
在招股书中,林清轩把自己写成了“实验室里长大的品牌”,试图亮出其科研实力——包括利用高山红山茶的独特属性,生产出独家肽复合物“清轩萃”;与上海交大、瑞士领先的护肤研究机构Naturalps合作;500项配方及80项专利等术语密密麻麻。
故事讲得很专业,可翻到“花了多少钱”这一页,数字会替它说话。2022—2024 年,林清轩研发费用分别为2110万元、1970万元、3040万元;对应营收占比3.0%、2.4%、2.5%,三年合计投入不足1亿元,只算得上行业的“中位数”。
对比之下,珀莱雅2024年研发费用为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5%;上美股份1.8亿元,占比2.65%;上海家化1.5亿元,占比2.66%。华熙生物和贝泰妮两家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较高,分别为8.68%和5.87%,但这两家均有医美类产品,比较特殊,故不做比较。
把镜头拉到外资品牌阵营,雅诗兰黛集团2024财年研发占比2.3%,欧莱雅3.1%,似乎和国货品牌不相上下,但从绝对值看——欧莱雅一年就砸进1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雅诗兰黛也超过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可以说是量级之差。
“如果要用研发讲故事,林清轩似乎还要加把劲儿。”一位美妆行业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货化妆品产业,科研投入一直存在短板,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基础科研力量’;另一方面,‘内卷’市场环境导致资金更多被应用在‘价格和流量’层面。”
的确,在招股书“营销与推广开支”这一栏,林清轩为了能“被人看见”,花了不少钱。
其中,2022年花费2.08亿元,占营收30.1%;2023年降到1.87亿元,占比仍达23.2%;2024年,一口气加到3.65亿元,占比又回到30.2%。三年累计7.6亿元的市场推广费,是同期研发投入的10倍以上。
如果再把人力成本、渠道返点、折扣与摊销、线下柜台、门店营运费统统算进来,2024年整体销售费用高达6.88亿元,相当于2022年一整年的营收。
大手笔砸钱做的推广,没有换来清一色的“喝彩”,林清轩的“热搜体质”常常跑偏。
2021年,林清轩在广告里把自家产品说成能“修复皮肤”,可备案信息显示它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修护皮肤屏障”,也就是最外层的表皮。因为把局部功能夸大成整体功效,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判定表述失准,罚了5万元。
2025年,林清轩门店灯箱打出“山茶花抗老修护专家”,两款明星单品也写着“抗老”“抗衰”,可备案系统里只登记了滋养、修护、保湿、抗皱等普通功效,并未收录“抗衰”。北京市朝阳区市监局判定其在功效宣称上存在合规性问题,开了一张2.1万元的罚单。
但林清轩并不甘心,搬出《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化妆品专业分会》出具的“抗老修护专家”评审结论,结果因该机构没有功效评价资质被驳回——而分会副会长正是孙来春本人。“打脸”之后,孙来春才在微博以视频回应的方式“诚心改过”。
关于胆子大这件事,创始人还有一个全网出名的“事迹”——为了证明精华水成分天然,2023年孙来春曾在直播间仰头喝下小半杯山茶花精粹水,事后报平安称:“情急之下喝了,现在没有任何不舒服。”
该事件又让林清轩再次出圈。但同年,客服辱骂消费者“你赶着投胎啊”并自曝欠薪丑闻的事件,又让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口碑大打折扣。事后,林清轩发布道歉声明。
化妆品资深行业管理专家白云虎对有意思报告表示,对于林清轩而言,其“高端化”的标签,不论在上市前还是后,都会逐渐被用户用更加“严谨和严格”的视角来解读。
因此,是否能够保持“认知和认同”,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当然,期待国货企业和品牌,在高端化发展道路上,能够找到合适的路径,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头部力量。”白云虎补充道。
而高端化的路径,从来不是价格标签,而是研发、生产、渠道和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
参考资料
[1]斑马消费:林清轩,死守一株山茶花
[2]上观新闻:化妆品头部企业林清轩:账面上现金只能撑67天,保守等待还是冒险转型?
[3]盐财经:东北大叔卖精华油,叫板香奈儿,年入12亿
[4]36氪:高毛利、高溢价的林清轩难解小众困局 | 智氪
[5]李小萌:见证中国成分之光,了不起的山茶花 | 视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报告”,作者:王涵艺,编辑:田纳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