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倒就倒,假摔一流,首届机器人足球赛欢乐多:有何意义?
现在混二次元圈的,或者说但凡童年看过少儿频道的,或多或少都会记得当年那部火爆一时的动画。
没错,就是那部《超智能足球》。
这部动画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群拥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特“技能”的AI机器人,在绿茵场上组队厮杀,主角“赤足队”的潜龙、流星、战斧,哪个不是当年和小伙伴们在球场上争相模仿的对象。
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喜欢那种未来科技与热血竞技结合的感觉。
回想一下,那段时间基本也是这类机器人体育题材作品的巅峰期,从《超智能足球》到《铁甲钢拳》,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人类对AI与机器人突破人体极限的无限畅想。而这一切,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图源:豆包AI)
近日,由北京经开区管委会指导,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 RoBoLeague机器人足球联赛(简称“机超”)总决赛在在北京亦庄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举行。
正值隔壁“苏超”激战正酣之际,首个真·纯自主·无遥控操纵的”机超”,会成为下一个国内大火的项目吗?
你别说,我看了一下,这乐子还真不少。
开球、射门,人仰马翻
在你的想象中,机器人踢球会是怎样的场面?
一个个具备高度智能与自主学习能力的AI个体,操控着精密的类人机器人,在绿茵场上以毫秒级的反应速度进行精准传球、势大力沉的射门,以及无懈可击的防守,甚至能通过复杂的算法实现无缝的多智能体协作,战术执行精确到极致,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极致流畅且充满未来感的竞技形态?
咋说呢,现实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大一样。
在这场比赛中,你能看到以下画面:
有的球员比赛还没开始,就在场边瘫软成了一坨;有的球员跑着跑着,突然间就陷入婴儿般的睡眠;虽说大伙各个长得人模人样,但是上了赛场那就是随地大小躺,只要有一位球员敢跌倒,那么人仰马翻的现象那更是时有发生,比赛场面突出一个混乱。
(图源:央视网)
甚至因为同队球员算法基本一致的缘故,你还能看到像这种“是兄弟就OO贴一起”的抽象场景。
(图源:央视网)
抛开这些搞抽象的,专注比赛的球员也有不少。
像农业大学山海队的4号小绿,便试着抓住对方前锋在自家后场的失误踢了一记单刀球,虽然说自己这一脚趟的确实有些大,但是在对面门将的“真.人机操作”配合下,还是成功帮助自家球队打进了扳平比分的一球。
(图源:央视网)
对面的火神队倒也不甘示弱,3号小紫突然整了出想象力拉满的脚后跟传球,一下子把两个包夹的小绿都给晃过去了,可惜队友4号小紫完全没有跟上节奏,双方球员立刻陷入混战,互不相让、你追我赶,战况愈加焦灼。
(图源:央视网)
接下来的时间里,意外状况可谓层出不穷。
比如门将小紫看队友看急眼了,自己凭空一屁股坐倒在门前面,然后又慢斯条理地从地上爬起来,这时候队友还在和对面纠缠着呢,球在地上就愣是一动不动。
(图源:央视网)
再比如这次,球被踢到了似出界非出界的位置,然后因为视野阻挡造成的算法问题,场上四名球员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不断选择,愣是没有哪边的球员敢去碰一下处于出界边缘的球,硬生生浪费了将近一分钟时间才重新让球恢复滚动状态。
(图源:央视网)
要知道,这比赛半场也就十分钟,浪费一分钟都该判拖延时间了。
进入下半场,因为比赛变得异常焦灼,球员们陷入了此起彼伏的肉搏战中,各种围追堵截不断发生,在真人足球里多半都是要被发牌的节奏。
最终,这些摔倒的机器人只能被人类保护员一一抬出场地。
当然也有自力更生的,在周围没有其他机器人或者障碍物的情况下,大部分机器人球员摔倒了都能靠自己站起来,起来后继续踢球,嘛事没有。
下半场的精彩画面基本出现在山海队这边,首先是中圈发球一脚怒射,直接把足球送进火神队的大门,火神队的门将虽然做出了全场唯一的标准扑救动作,可惜因为腿太短,还是只能目送足球入网。
(图源:央视网)
在现实中的三人制/五人制足球中,开球远射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策略。
另一个镜头出现在双方缠斗结束后,山海队的门将突然发难,快速突破火神队两名前场球员后来到对方禁区,借着火神队判断失误的机会把球捅进对面大门,把比分扳回到只差一球。
(图源:央视网)
可惜山海队门将算法不行,一场比赛下来甚至没有一次正经的拦截尝试。
最终,清华大学火神队以5:3的成绩战胜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夺得冠军。
挺公平,就是缺点多样性
与以往机器人赛事不同,本次比赛实现了两项重大突破:
首先是完全自主AI决策。
所有场上的人形机器人完全依赖其内置的AI策略进行比赛,在没有人类控制干预下,自主完成包括行走、奔跑、踢球、防守、传球、射门以及在跌倒后自行爬起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充分考验机器人的双足动态平衡和多机协同决策能力。
可能大家对这些说法没啥概念,但其实你只要知道一点就行了——
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综艺节目,基本上采用的还是人类后台控制机器人的形式,就连《铁甲钢拳》这部科幻电影也是如此。
(图源:央视网)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整场比赛下来,除了裁判和后勤人员,基本完全依仗机器人和算法在进行,如何通过深度相机进行视觉识别和定位、如何让机器人分辨己方和对手,球在附近时应该怎样行动,都成为了几个队伍调试的难题。
结果非常现实,在自主AI决策的情况下,机器人经常出现在撞击摔倒后难以起身的情况,还有频频发生各种乌龙球、擦边球等失误,门将更是从头到尾都很难完成一次扑救。
然后是优化规则机制。
(图源:央视网)
这次赛事并未照搬现实中的三人制足球规则,而是采用了新的判罚规则,旨在显著减少比赛中断的频率,从而提升比赛的流畅度和对抗强度。
考虑到这些机器人在场上出现失误和对抗的频率,如果照搬现实中的三人制足球规则,必然会被频繁的犯规和定位球影响节奏,也不符合这项赛事实现“技术验证”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赛事统一采用了加速进化Booster T1人形机器人作为标准平台,主要考验大学参赛队伍在相同硬件上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如火神队通过优化算法将机器人速度提升30%,而山海队则强化了抗冲击结构设计。
这样的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赛事的公平性,却也削弱了这类赛事应有的多样性。
希望在接下来举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能看到更多不同的机器人出场。
机器人赛事,不只是图个乐
进入2025年来,国内机器人赛事似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今年四月,北京举行了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五月宇树举行了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再到刚刚过去的RoBoLeague机器人足球联赛,以及下半年已经预定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以及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事……
先不说人形机器人的工业/家用价值,娱乐产业似乎是已经盯上了它们。
从哔哩哔哩的评论区来看,大部分网友对机器人足球还是挺感兴趣的,不少网友都在开玩笑地表示“国足有希望了”,也许在见证国足进世界杯之前,我们还真能抢先看到国产机器人踢进世界杯。
(图源:哔哩哔哩)
但也有一些观众表示,“这样的比赛,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这次比赛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打破了机器人必须依赖遥控器操纵的刻板印象,让普通人也能直接感受到技术的飞跃。
其次,在我看来,一款机器人可以自主进行这样有一定规则的赛事,至少说明其在算法、材料、电机设计、结构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而此次人形机器人足球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确实能为业内人士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运动控制精度和定位移动物体,如何才能让人形机器人实现手脚协调,都是值得各家厂商去思考的问题。
大量机器人赛事的涌现,能够为具身模型积累更多的有效数据。
或许用不了几年,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就会下降到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而在不远的未来,一支全部由机器人组成的球队将会夺得世界杯冠军。
这怎么不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国足”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作者: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