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比AI更懂价值的真谛
以前,特别不喜欢别人跟我讲“趋势”。
总觉得,太宏观了,听着高大上,听完也就那样。离自己很远,没什么实际用处,对日常的工作也没什么帮助。
后来,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法慢慢变了。我开始觉得,也许真的有必要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些前瞻性的内容,看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01
为什么会转变呢?有几个关键原因。第一个是:趋势是一种现实的方向。
年轻时,我们大多关注具体的任务、专业技能、项目执行这些,这些都非常重要,能带来直接的回报。但随着经验积累,年龄增长,你会发现:有时,你明明很努力,却好像跟不上时代了。
为什么?
因为趋势在悄悄地重塑环境、机会,甚至整个行业。
我见过太多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结果有一天突然发现:哎,怎么没机会了?或者跟年轻人比起来,机会反而更少了?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要学会观察行业的变化。
AI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岗位和AI结合起来,提前布局?我相信是可以的。
你在做市场推广的工作,知道短视频很重要,那你有没有想过,在产品策划、文案内容这些方面,结合AI工具来提升效率?把重复性强、耗时多的工作交给AI,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趋势不是用来讲道理的,是帮我们看清风往哪边吹。
第二个关键点是:趋势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到职业中期,很多人都会面临方向性的问题:我是继续深耕这个行业?还是换个赛道?我要不要创业?要不要转管理?哪些技能值得长期投入?哪些只是短期需求?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藏在趋势里。
拿我自己来说:
以前做商业研究,要写、要搜集资料、要苦哈哈地上门访谈、录音、转文字提取等等,真的很痛苦。
自从ChatGPT火了之后,我立刻开始使用,从4.0一上线就成了付费用户,给OpenAI公司连续充了两年会员;结果是什么呢?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了。
我写几百篇关于AI应用的方法论、行业洞察,内容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机会;所以,你看,趋势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是帮助我们现在做出更好决策的指南针。
如果再补充一个角度的话,我想说:趋势还能帮你建立系统性思维。
刚工作时,大家都更关注“怎么做”,是个执行者。但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视野也要跟着拓展,你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向?
这时候,思维方式就会从“how”转向“why”。
而在这个阶段,了解趋势是在训练一种系统性、战略性的思维方式;它让你不再只是被动应对问题,而是能主动去思考、规划、引导。
除此外,我相信还有很多关于趋势与行业结合的启发。不逐一列举,之所以强调这几个点,是因为它们对我个人影响太大了,感触也特别深。
5月31号,儿童节前一天,我看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作者是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
整份报告有340页,说实话,读不完。我让AI帮忙总结了一下,发现连AI都难以完全概括。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搜压缩版看看。
不过我个人建议,最好还是完整地读一遍,收获会更大。
你可能好奇,“互联网女皇”到底是谁?简单来说,一位非常知名的美国风险投资家,之前也是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长期关注互联网和新兴科技领域。
因为在互联网早期阶段就准确预判了很多趋势,所以,几乎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互联网趋势报告》,这份报告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她的判断力极强。
她曾精准预测Google、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崛起,也追踪过互联网广告等多个领域的演变;可以说,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02
报告的每一部分都可圈可点。但我最想聊的,不是他提到的国际形势变化,也不是哪家公司起起落落。
我想从一个更贴近大家生活、工作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个看似细微、却很关键的问题:AI时代,很多人开始焦虑,饭碗还保得住吗?AI真能取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思考」和「创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思考」呢?
作为一名商业观察者,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信息。如果只是做信息整理、逻辑推理、数据归纳这些工作,AI完全可以胜任,甚至比我做得还好。
所以,经常有人问我:你到底用什么工具?效率怎么这么高?其实我用的软件大家都差不多:豆包、夸克、Kimi、通义千问(Qwen)、腾讯元宝……关键不在于用什么工具,而是你怎么用。
AI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计算性思考」:它能高效处理海量信息,发现隐藏规律,并基于数据给出结论,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创造」呢?完全不同了。AI能不能创造?我的答案是:不能。因为真正的创造,是要跳出已有数据和模式,去「无中生有」。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马应龙这个品牌,你应该听说过吧?卖痔疮膏的,听起来挺传统。但几年前,它居然出了口红,而且这几年还在持续热销。
如果把这个任务交给AI,让它去分析、组合、推导,大概率很难做出这种创意;即便做出来了,它也未必理解市场行为,因为它缺乏那种“非线性思维”。
这种思考需要什么呢?
要对人性深处渴望的理解(情感)、要跨界的联想能力(突破边界)、要敢于冒险、走出舒适区的勇气;还需要对未来趋势的一种直觉和远见。
这才是真正的创造:从无到有,打破常规,重新定义价值,甚至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所以,我的第一个结论是:
要思考直接甩给AI。特别是复杂、又混乱的问题,找不到头绪时,直接丢给它,让它来帮我们梳理思路。
那我们人做什么?去发现奇怪的组合,还没被挖掘出来的跨界灵感,还有基于人性、情感和想象力的新可能。
这是AI替代不了的部分,它们来自你的直觉、判断、情感共鸣,还有别人没有的独特视角。
03
你会发现,这些能力往往在人与人之间一次次真实的交流、失败、反思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说到底,来自于一个人对世界的敏感度、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力,以及面对不确定时的判断力;而这些,正是我们在AI时代最核心的软实力。
什么是软实力?
比如:怎么判断一件事?怎么搞人际关系?怎么临场反应?它是我们在AI时代里,最核心、也最低成本的护城河。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做销售;AI能给你100种谈判技巧、100套成交话术,甚至还能帮你分析客户性格、预测心理预期……
听起来是不是挺厉害?但有一件事它做不到:当一个客户半夜11点打电话过来,情绪崩溃地说:“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最近太累了。
这时候你放下所有话术,安安静静地听他说完,然后轻轻说一句:没事,我能帮你做什么,尽管说......
这不是策略在起作用,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在建立信任。
我也经常研究企业的公关危机。AI的确能快速生成几十条回应模板,分析舆情走向,预测不同说法可能带来的影响。
但真正决定要不要道歉、怎么道歉、什么时候发声明、语气该怎么拿捏……这些关键决策,最终还是得靠人来做。
因为背后牵扯到的是公众的情绪、品牌的温度、社会的期待;这些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最优解;只有真正懂得人性、有担当的人,才能做出有分量的判断。
所以你看,这种价值是有温度、有深度的;它超越了效率,跳出了数据,触及的是人最本质的需求:被理解、被看见、被关怀。
这是我昨天写小米、华为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米粉」、「华为粉」?难道他们只是盲目崇拜吗?
不是的。因为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在跟这些品牌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被看见”的感觉;可能是线下体验店里的一个眼神交流,也可能是某位高管一句话说进了心里。
正是这些微小的瞬间,让人愿意去守护一个品牌,而这种连接,是AI永远复制不了的东西。
04
聊这么多关于趋势、AI能力边界、还有软实力的看法……可能你会想:听起来挺有道理,但落到自己身上,该怎么办呢?
我又不是专家,也不是什么大牛,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在AI时代,我们不能再靠“通用技能”混日子了;每个人都要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去识别并放大自己独特的经验、情感、判断力和创造力。
这有点像在一片数字森林里,为自己开辟出一块专属的领地:这就是我们的“生态位”。那,怎么找到并守住这个位置呢?
我想分享三个方向,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尝试的路径。
第一,把AI当成「超级工具」。
很多时候,我会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能不能交给AI来做?手上有个任务,不急着动手,先想想哪一部分是重复性的、标准化的、可以通过提示词或工具完成的?那就直接甩给AI。
它擅长的是信息处理、逻辑推理、流程执行,那就让它去干这些事;而我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比如共情、判断、创造、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AI是放大器,不是对手,它让我有更多精力去打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深挖「人情味」,但不盲目搞关系。
很多人一听到“搞关系”,觉得是请客吃饭、拉帮结派。其实不是;真正的“人情味”,是在互动中展现出来的真诚、理解、温度,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找到和你价值观一致、能互相成就的人建立连接。比如说:做销售的人,真正要建立的关系,不是泛泛之交,而是跟业务相关、能形成价值交换的伙伴。
因为在商业世界里,所有的关系本质都是“价值交换”;只要你在某个网络中持续输出能力、见解和资源,别人自然愿意合作,甚至把你推荐给更大的圈子。
这才是真正的「链接力」。
第三,打造属于自己的「最小可复制影响力」。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很简单;找到一个你自己最擅长、别人也能从中受益,并且可以不断复用的小切口。
比如说我,一直坚持输出。哪怕最普通的行业观察、AI使用心得,甚至是成长经历……慢慢地,看似普通的内容就吸引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思考过程,录下来,做成短视频或者图文笔记,发布到社交媒体上。
类似于:
你在做一个品牌视觉方案时,就可以边做边讲:为什么我选这个配色?字体为什么要这么调整?客户为什么会喜欢这种风格?
内容看起来很日常,但恰恰因为真实、具体、有细节,反而更容易打动同行、客户,甚至是未来的合作对象。
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一开始好像没什么特别,但只要持续地做、认真地做,就会慢慢形成你的「个人品牌资产」。
这个AI时代,不是谁更聪明、谁更快就能赢;我们要做的,不是比AI更高效,是看到宏观趋势下,找到AI做不到、我们却很擅长的东西。
然后牢牢守住它,持续放大它,才是我们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也许在未来,你比AI更懂「价值」的真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