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退市,董事长辞职,人人乐最终还是没“乐”起来
5 月 7 日晚,*ST 人乐(人人乐,002336.SZ)宣布,公司于2025年5月6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深圳证券交易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这家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老牌零售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即将落下帷幕。
公告中显示,人人乐 2024 年经审计的净资产为 - 4.04 亿元,财务报告被出具 “无法表示意见” 的审计结果,无情地触发了退市条款 。而此前的3月19日晚间,*ST人乐就已经发布公告称,董事长侯延奎因健康原因辞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等全部职务。
停牌前,人人乐的股价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连续多日跌停,年内跌幅超 40%,总市值也仅剩下 16.24 亿元。回首 2010 年上市首日,那高达 130 亿元的市值,如今已蒸发超八成,令人唏嘘不已。想当年,人人乐曾是能与沃尔玛正面对抗的超市巨头,年销售额轻松破百亿,可如今却倒在了资本市场的门槛前,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从 “硬刚外资” 到 “断臂求生”
1996 年,在深圳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人人乐开出了首家门店。就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迅速泛起层层涟漪。它凭借着生鲜品类和极具杀伤力的价格战策略,在零售市场中迅速崛起。
1999 年,当零售巨头沃尔玛试图在深圳扩张版图时,人人乐的创始人何金明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采用 “突袭式” 促销,并且灵活调整门店布局和经营策略。这一系列操作,让沃尔玛的扩张计划遭遇重创,硬生生地被逼退。沃尔玛的高管甚至将何金明称为 “最难缠的对手”,这无疑是对人人乐极大的认可。
到了 2010 年,人人乐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成功登陆 A 股。此时的它,营收突破百亿大关,门店数量也达到了 78 家,当之无愧地成为民营超市第一股,在零售行业中风光无限。
成功上市后的人人乐,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开启了激进的扩张之路。从 2011 年到 2016 年,短短几年间,新增门店数量高达 87 家。然而,急速的扩张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高增长,反而让人人乐陷入了困境。营收增速从最初的 30.5% 急剧暴跌至 - 11.7%,存货周转天数也不断攀升,现金流更是连续四年为负。
与此同时,电商如同汹涌的潮水,迅速改写着零售格局。当其他企业纷纷积极拥抱电商,进行线上转型时,人人乐的线上转型却显得极为被动。仅仅是 “完成任务式” 地开发了 APP,用户体验极差,根本无法留住客户。在这场电商变革的浪潮中,人人乐逐渐迷失了方向,被时代的列车越甩越远。
自 2016 年起,人人乐陷入了一个令人无奈的 “亏损 — 卖资产 — 摘帽 — 再亏损” 的恶性循环。2016 年,通过出售长沙物业,人人乐勉强实现扭亏。2019 年,曲江文投入主后,又先后通过关联交易,出售西安、天津的资产,以此来缓解资金压力。
到了 2024 年,公司更是以令人咋舌的 13 元 “白菜价” 打包出售 13 家子公司及 40 家门店,连西安物流中心等核心资产也未能幸免被剥离。虽然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最终实现了账面盈利 4.1 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亏损却超 5 亿元。这种通过不断卖资产来保壳的方式,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也严重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退市背后的 “三重死结”
财务魔术
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人人乐通过资产出售等手段,试图让净资产 “转正”。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交易款项能否按时到账,一直存在很大的疑问。以 2024 年出售的 13 家子公司为例,其中有 5000 万元债务被延期至 2025 年 2 月支付。会计师也因为无法确定交易的真实性,给出了 “无法表示意见”,这无疑是对其财务真实性的严重质疑。这种看似改善财务报表的行为,更像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财务魔术,最终无法掩盖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
经营崩塌
在巅峰时期,人人乐的门店数量超过百家,那是何等的辉煌。但随着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到 2024 年底,门店数量仅剩 32 家,全年关闭门店多达 45 家。门店的大量萎缩,直接反映出公司经营的崩塌。
长期的缺货现象,让消费者常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供应商诉讼不断,也让公司的信誉受到极大损害。购物卡兑付危机更是让消费者对其信任度降至冰点。有消费者回忆:“疫情时人人乐还能下单,后来连货架都空了。” 这些问题如同毒瘤一般,逐渐侵蚀着人人乐的根基,彻底摧毁了消费者对它的信任。
治理混乱
2019 年国资入主后,人人乐在短短 6 年内三换董事长。每一次的换帅,都伴随着战略方向的大幅调整。何浩时代,曾大胆试水 7 种新业态,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持续投入,均未取得成功。侯延奎上任后,则采取大规模关店的策略,试图削减成本,但这一举措却加剧了核心业务的萎缩。
2025 年 3 月,侯延奎在关键时刻 “卡点” 辞职,这一行为被外界质疑是为了规避退市责任。频繁的换帅和战略的摇摆不定,让人人乐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失去舵手的船只,无法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最终只能在市场的浪潮中逐渐沉没。
传统零售的集体迷失
人人乐的命运,并非个例,它像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整个传统商超行业的寒冬。
大润发,这个曾经在零售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在 2021 年营收达到 1243 亿元的峰值后,便陷入了持续下滑的困境。累计亏损 22 亿元,关店数量也达到了 100 家。曾经的辉煌逐渐黯淡,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永辉超市同样未能幸免。从 2021 年到 2024 年,累计亏损超百亿元。为了寻求突破,被迫学习胖东来模式,对门店进行调改。然而,转型之路充满了阵痛,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永辉超市努力挣扎,试图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家乐福中国的处境更加艰难,到 2024 年底,门店数量仅剩 4 家,2025 年甚至有可能彻底退出市场。这个曾经在中国零售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品牌,如今已摇摇欲坠。
传统商超行业面临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线上零售平台如盒马、叮咚买菜等,凭借低价策略和即时配送服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抢走了传统商超的客源。另一方面,新业态如仓储会员店、社区生鲜店、折扣店等不断涌现,分食着市场份额。传统商超在这两面夹击之下,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陷入了集体迷失的困境。
人人乐转型为何失败?
战略短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人乐试图通过多元化业态布局来寻求突破,先后尝试了 Le super 精品超市、会员店、社区生鲜等多种业态。然而,这种多元化战略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只是盲目跟风市场热点,资源分散严重,未能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盒马和山姆。盒马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供应链进行深度重构,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高效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购物体验。山姆则专注于会员制模式,通过深耕差异化商品和服务,精准满足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人人乐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在不断跟风试错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却始终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供应链崩盘
供应链是零售企业的核心命脉,而人人乐在这方面却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双方信任关系破裂,供应商诉讼案件频发。许多供应商为了降低风险,减少甚至停止了对人人乐门店的供货,使得部分门店因缺货而不得不停业。
2024 年前三季度,人人乐门店营收同比暴跌 44.84%,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连锁反应让公司经营陷入了绝境。供应链的崩盘不仅直接影响了门店的正常运营和商品供应,还进一步损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使得消费者对其满意度大幅下降,加速了公司的衰落。
资本运作反噬
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人人乐在近年来频繁进行资本运作,采取 “卖资产保壳” 的策略。虽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够美化财务报表,使公司暂时避免退市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却严重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西安物流中心等核心资产的出售,使得人人乐的供应链能力进一步退化,物流成本增加,商品配送效率降低。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愈发被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营困境。单纯依靠资本运作来维持上市地位,而忽视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只能是饮鸩止渴,无法实现真正的重生。
人人乐退市启示录
人人乐的退市,给整个零售业敲响了警钟。它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传统零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从人人乐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聚焦核心能力。零售企业不应盲目追求多元化,而应聚焦自身的核心能力。像胖东来,通过在区域内深耕细作,以优质的服务和商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山姆则凭借会员制模式,精准定位高端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打造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传统零售企业应深入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跟风,分散精力。
其次,拥抱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线上线下一体化已成为零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零售企业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商品、库存、会员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要充分利用即时零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即时性的购物需求。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重建信任。供应链是零售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消费者是企业生存的根基。传统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供应链管理,按时支付货款,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只有赢得了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信任,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人乐的故事,从一个民族品牌的崛起开始,却以资本市场的黯然离场告终。它的兴衰历程,深刻印证了零售业的残酷法则: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型变革,就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即时刘说”,作者:柯不楠,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