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偏光片关键原材料国产化难题被合肥新美材料破解!

36kr王顺·2024年11月11日 10:00
诺延资本正是站在产业链全局的视角主导了这次投资。

伴随着显示面板国产化进程加速,以偏光片为代表的关键材料迎来了新的机会窗口。

偏光片指用于显示面板的光学膜,是调节LCD和OLED等显示器的光透过率、反射率的关键材料。如果成像时没有偏光片,我们只能看到一块全白的屏幕。但长期以来,偏光片上游的核心原材料一直掌握在日韩等地,国产化受阻。

就在2023年,一个新的突破口出现了——36氪关注到,诺延资本联合著名的国有产业资本收购了韩国LGC公司的偏光片原材料业务,并购金额达45亿元,计划将所有境外产线搬迁回国内。

该项目的落地地点之一,选择了正在打造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诺延资本CEO、管理合伙人庄英铭对36氪表示,此次并购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国内偏光片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那么,新美材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一大型跨境并购项目又将为合肥当地产业生态,乃至整个国内光电产业带来什么?

掌握核心原材料

要实现偏光片的国产化制造,进而打破光电显示行业受制于人的局面,首先要解决偏光片上游原材料的生产问题。

偏光片是一种复合膜,由PVA膜、TAC膜、保护膜、离型膜、压敏胶、位相差膜等复合而成。这些关键性的细分材料往往存在很高的准入门槛。

放眼全球,韩国LGC的偏光片材料业务在行业内拥有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其生产的保护膜和表面处理膜是偏光片的重要材料。在这两个细分领域,LGC分别占据了全球40%和30%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

国际巨头强势的另一面,表面处理膜和保护膜领域的国产化率却几乎为0。庄英铭提到,“国内很多厂商都尝试过这方面业务,但由于其技术门槛和壁垒很高,客户验证周期也很长,最终或是没有做出来,或是产品的稳定性和性能与国际龙头仍有较大差距。”

而在“从0到1”的道路上,新美材料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解法与范例。

在诺延资本的牵头投资下,2023年,新美材料收购了LGC的偏光片材料业务及其全部知识产权、设备与核心人员。庄英铭介绍,其中有超过1400项技术专利和400多项“know-how”(技术诀窍),均源自LGC在偏光片材料上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传承。

同时,这一跨境并购项目还涵盖了数十条表面处理膜、保护膜等关键原材料的生产线,包括位于韩国的十来条产线,以及位于中国境内的六条产线。

清华大学张百哲教授认为,此前偏光片的上游材料技术基本由日韩垄断,中国企业发展上游材料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美材料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有效保障了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国际巨头业务的收购与相关产线的转移,无疑也为本土光电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庄英铭提出,随着后续产线搬迁、转移的完成,表面处理膜和保护膜这两个核心材料的全球市场份额有可能还会增加,而产能都会转移到中国来。

“一方面,这对于解决中国显示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问题,以及上游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有非常大的助力。”他表示,“另一方面,把海外的技术和中国的量产优势结合起来,也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找到合适的路径,掌握关键性材料,新美材料让偏光片的国产化生产找到了窗口。而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另一股力量也参与其中,共同助力着目标的实现。

政企双向奔赴

就在今年3月,新美OLED新材料及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完成签约,成功落户安徽合肥市。

36氪了解到,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将分两期实施,首期拟建设OLED新材料项目,投资约30亿元,项目共4条产线;后期拟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总投资15亿元。

谈及为何选择合肥作为承接产线转移的落地地点,庄英铭表示,这实际上源自诺延资本与合肥市各级政府长期以来的合作与互信。

早在2020年,双方就联合投资了主营显示产业上游原材料PMMA膜业务的企业——安徽合美材料,工厂落户在合肥市长丰县。此后双方一直延续着良好的政企合作关系。

“合肥市各级政府,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庄英铭对36氪表示,在跨境并购项目的发起阶段,合肥市各级政府就保持了高度关注,省、市领导还曾去到韩国的项目现场进行考察。此外,双方也共同设立了多支专项基金,去完成项目的投资与交割。

在项目的选址、落地配套及产业链协同方面,庄英铭提到,集聚了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合肥,与新美材料本身的业务有非常强的协同效应,“我们希望借助合肥在显示产业的优势,把新美做大做强。”

合肥产投集团副总经理李中亚表示:“新型显示及新材料是合肥产投资本重点投资领域之一,2023年合肥产投资本联合合作伙伴诺延资本组建合肥新美,收购韩国LGC旗下偏光片上游核心材料相关业务,实现偏光片上游核心材料本地化,将进一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市场地位及在产业内的话语权。”

收获政府支持引导的同时,诺延资本与新美材料也依托自身在光电显示产业的经验与技术积累,不遗余力地助力地方产业协同发展。

庄英铭告诉36氪,目前上述跨境并购项目已经通过ODI审批(境外投资备案),得到了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与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交割,启动韩国产线搬迁到合肥市的过程,届时相关厂房建设与配套设施、人员转移也将同步启动。

除此之外,接下来,新美材料还规划在合肥建设光电显示材料研究院,希望通过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促进对膜材料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对其产业化路径的探索实践。

“新型显示产业上游的核心原材料此前一直是国内显示产业的短板。”庄英铭表示,“新美材料此次项目的产品正是显示制造中极具技术含量的核心部分之一,有望进一步推动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产业链的投资逻辑

回到开头,不难发现,诺延资本正是站在产业链全局的视角主导了这次投资。

庄英铭这样解释诺延资本的投资逻辑:“我们是依托产业的上下游去做投资,从产业里面挖掘有技术、有壁垒、有利润的更核心的环节。”

作为产业投资方,成立于2016年的诺延资本一直聚焦光电显示、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在光电显示行业,诺延资本此前就以投资和并购的方式,完成了对偏光片行业龙头企业恒美光电的投资。

36氪关注到,就在9月10日,诺延资本联合恒美光电与韩国三星SDI正式就并购偏光片资产达成一致,完成签约。据了解,本次交易金额折合人民币近60亿元,范围包括三星SDI在韩国与中国境内的偏光片产线、业务、人员和超过1000项知识产权。

之所以能多次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完成大型跨境并购交易,庄英铭认为,既得益于国家对新型显示产业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诺延资本对待交易的专业度、确定性和对产业上下游的高度理解。

上述投资逻辑不仅让诺延资本得以挖掘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也让其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产业协同。

以新美材料对LGC偏光片原材料业务的收购为例,庄英铭强调,“一方面我们觉得企业本身有很好的价值,另一方面,该项目和合肥当地光电产业的协同性很强、契合度很高,因此全力推进了这次收购。”

长远来看,产业协同的观念也贯彻在新美材料的发展规划当中。

庄英铭告诉36氪,新美材料以成为世界领先的偏光片材料供应商为目标,目前已经可以生产包括PMMA膜、保护膜、表面处理膜等在内的,占据偏光片上游一半以上的核心材料。未来,公司也将在现有技术优势和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发,并积极探索相关材料技术在半导体、医学等其他行业的应用。

“期待新美材料能和国内上下游厂商一起,结合现有的专利、技术和人才,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开发出更新、更好、更高端的产品。”庄英铭表示。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理解阜阳在上市企业方面的努力,也就理解了安徽非省会城市的产业规划。

2024-11-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