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狂砸15亿,谁花的钱最值?
欧洲杯不是中国品牌出海的“万能药”。
2024欧洲杯的帷幕已经落下,赛场内外热议却未曾停歇。绿茵场周围的广告牌上,高频出现的中文标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的“钞能力”。
根据欧足联的预算报告,本届欧洲杯预计将带来24亿欧元收入,而在13个官方赞助商中,中国企业独占5席,海信、支付宝、vivo、速卖通和比亚迪先后入局,在这届欧洲杯的“豪横”有目共睹。根据过往欧洲杯媒体统计,每家中国品牌至少投入了3亿元人民币(约4000万至5000万欧元)。换句话说,5家中国赞助商总共投入了至少15亿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
也有企业选择押宝球队,凭借精准的营销策略,同样收获了巨大的流量,比如TCL和伊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扩军后小组赛激烈程度下降、夺冠热门球队表现不佳以及赛事与美洲杯撞车等因素,本届欧洲杯的整体评价略有下滑。此外,与上届欧洲杯期间海信等赞助商推出的丰富线下观赛活动相比,本届赛事的相关线下观赛活动明显减少,以至于不少网友认为本届欧洲杯的热度和氛围有所欠缺。
商业领域的竞争,一直都是历届大赛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年参与欧洲杯战事的中国品牌,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押宝西班牙队,TCL、伊利“下半场”抢尽风头?
整体来看,这届欧洲杯的确是属于中国自主品牌的秀场。如果将其营销策略分为上下半场,那么上半场的官方赞助商无疑占据了大量的关注度,而下半场“非官方合作伙伴”则凭借精准的押宝策略,撬动了不逊于官方赞助商的传播声量和传播效益。
本届欧洲杯刚开赛,五家中国赞助商的广告成为了赛场上一道亮丽风景线。海信的广告语“中国第一 不止于世界第二”和“Hisense 不止于世界第二”再次引发广泛讨论。尤其是在英格兰对阵塞尔维亚的比赛中,一个“穿帮”镜头引发了关于现场广告牌究竟是中文还是虚拟替换的热议,迅速登上热搜。这让比亚迪、vivo、蚂蚁金服和速卖通的广告都得到了极大关注。
此外,海信作为2024欧洲杯VAR显示官方合作伙伴,在揭幕赛上也颇为抢眼。今年欧洲杯的第一张红牌便借助了VAR技术,而VAR显示屏上出现的海信LOGO,又为其送上了一次“助攻”。
官方赞助商的高出镜率换来了巨大声量,但从营销效果来看,非官方赞助商的策略也未必逊色。进入下半场,非官方赞助商阵营中的TCL和伊利因押宝从“死亡半区”突围的西班牙队,直接将广告性价比拉至最高。
不同于前者借助欧洲杯官方全球赞助商身份“出海”的宏观定位,非官方赞助阵营更注重押宝短期关注度,采取了“广撒网”的赞助策略。
除了西班牙队,TCL今年在欧洲杯还与德国、意大利、波兰、斯洛伐克队达成合作,并签下了法国足球队边锋金斯利·科曼作为TCL在欧洲杯期间的法国品牌大使。这种分散布局最大程度保证其在欧洲杯期间的品牌曝光。西班牙的夺冠证明了这一点,也确保品牌在这次欧洲杯营销的持久和延续性。
伊利则在赛前就官宣了东道主德国队、葡萄牙队和西班牙队三个夺冠热门队伍。在社交媒体,伊利发起#伊起欧洲球迷杯#、#伊利免单# 等话题,并通过引导用户参与线上互动和抽奖的方式,进行话题传播。
在西班牙夺冠后,伊利和TCL先后发布了祝贺视频海报,并配套推出了一系列抽奖、送购物卡和免单等活动,吸引众多用户参与。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华帝凭借“法国队夺冠退全款”的承诺成为最大赢家。尽管退款金额高达7900万,但这一“伏击营销”策略使华帝的销量大幅增长,其间销售额达到了10亿。
对于那些未能成为官方赞助商的品牌,通过紧跟热点进行伏击营销能获得不俗的效果,前提是要时刻关注赛场上的舆论变化和网友关注点,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广告素材,才能在关键时刻踢出“好球”。
线上场景成为欧洲杯营销主战场
这届欧洲杯在商业上的另一个现象是线上场景成为营销的主战场。
以往欧洲杯品牌的传播阵地以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为主,在社交平台上打造赛事相关话题,利用线下构建陪用户一起看球的沉浸化体验场景。
像海信这种自2016年欧洲杯开始三度携手欧洲杯的品牌,一直是线下场景营销的“重要玩家”。卡塔尔世界杯,海信联合海底捞在全国300家线下门店发起mini看球吧活动;上届欧洲杯期间,海信在青岛海信品质之家打造了“欧洲杯品质观赛夜”,并在伦敦、罗马等海外六个赛事举办城市打造球迷广场,把与足球体验相结合来进行扩大传播;决赛当天,海信联合天猫在杭州举办“欧洲杯决赛之夜”线下观赛活动,线上线下实现销售。
但这次欧洲杯上,视频+社媒+直播成为了海信发力主要渠道。在欧洲杯开赛前夕,海信与新世相发起“那些年陪我看欧洲杯的人”话题征集活动,拍摄了一条TVC短片;同时联合央视新闻发布“小撒贺炜的看球四件套”视频,在央视新闻抖音、微博、B站等全媒体平台发布,构建了线上营销互动的主要阵地。为了将线上热度转化为销量,海信邀请了宝石老舅担任产品体验官,在官方旗舰店的直播间进行带货。
不只是海信,今年欧洲杯中国品牌中的另一个官方赞助商蚂蚁集团,也将营销阵地放在了线上。开赛前,支付宝端内的视频频道上线了“欧洲杯”聚合栏目,并且和懂球帝合作上线了很多观赛服务,评论员詹俊、刘建宏等名嘴入驻支付宝,而米卢、李毅、董方卓等也在支付宝上做了一个节目,聊足球往事。此外,苏醒和张远作为支付宝欧洲杯特派员去德国现场看球,也在线上多个平台进行了大量话题传播。
在追求短期曝光和关注度上,支付宝打法上也更为另辟蹊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里,支付宝拉着海信和比亚迪两个赞助伙伴频繁互动,通过各种“整活”,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目光。
也有品牌以青少年足球公益事业为切入,通过公益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比如vivo通过#贵州村超少年圆梦欧洲杯# ,以及#比亚迪助力中国足球少年跑向世界# 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同样抢占了不少站内声量。
品牌前后的营销策略变化,背后也反映着一些趋势。在《2023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研究——垂直行业广告主投放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企业将七成以上预算投入到了线上营销中,其中超九成的线上广告投放预算被分到了短视频、直播场域。
另一方面,那些曾在多届体育大赛中深度参与线下营销的品牌,今年在欧洲杯期间转向线上营销,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在2024年体育大年中,预算分散和出手谨慎的表现。
最“冷”欧洲杯,换来的影响力几何?
在不少人看来,今年欧洲杯开赛前的热度,明显比此前几届低了许多。有媒体在欧洲杯开赛伊始指出,从国内的社交媒体上看,今年欧洲杯处于没人期待、没人讨论、没人关注的状态。
即便如此,本届欧洲杯的中国企业赞助商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品牌们在背后挥舞着钞票,“出海”成为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2016年,首次赞助欧洲杯的海信凭借“中国第一”的广告语一战成名:花费5000万欧元的赞助费,换得51场欧洲杯比赛每场八分钟的品牌展示。根据公开数据,赞助欧洲杯的第一年,海信在欧洲市场销量就平均提升了近35%,在主办国法国,海信在本土的销售额直接增长了近300%。
如今,在国际顶级赛场,更多中国品牌正在“复制”海信的增长路径,出海“掘金”。拼多多海外版Temu,因为在超级碗中场广告买下两次30秒广告位,在海外大出风头。本届欧洲杯的新晋赞助商比亚迪,作为“官方出行合作伙伴”为赛事提供绿色出行服务,并向全球消费者展示其乘用车。比亚迪在对外表述中提到,未来将持续加大在欧洲的投资,力争到2030年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
中国品牌通过“真金白银”在欧洲市场赢得声量,但未来能否在海外市场实现持续、良性发展仍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下场,从国内“卷”到国外的背景下,靠砸钱换增长模式能否真正走通,有必要打个问号。
以vivo为例,2020年就与欧足联签署了合作协议,斥巨资持续成为两届欧洲杯的全球官方合作伙伴,但根据调研机构Canalys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欧洲(不含俄罗斯)智能手机市场数据显示,vivo并未跻身前五。上榜的两个中国品牌小米和荣耀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五,市场份额分别为16%、3%。
而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欧洲杯期间,阿里巴巴需要在AliExpress上实现有效用户70%的增长,唯有如此,才能让其巨额营销支出不至于打了水漂。
对于海外市场开拓,赞助欧洲杯虽然不是每家品牌的“万能药”,但未来的欧洲杯仍有可能成为品牌们的流量盛宴。毕竟,相比于国内市场的激烈价格战,只要中国品牌仍将海外市场视作企业增长曲线的出路,欧洲杯的“战火”或许就会持续燃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ID:titansportsindustry),作者:迭戈,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