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十年成本一亿,一把人体工学椅如何拉高对科技未来的期待?

36氪品牌·2024年04月29日 22:13
从“制造”到“智造”,人体工学开启高端局。

当chatGPT靠一个问答改变了几十亿人的思维模式,当Sora凭借几十秒视频就颠覆一个行业,时新事异、斗转星移,变化快速得几乎令人麻木的当下,我们为什么还会从一把人体工学椅上感到惊喜?

因为人工智能越全能,我们越觉得寂寞——AI可以替代人们的工作,可以解决人们的困惑,甚至可以再造无数个充满希望的新兴千亿赛道。但似乎却在面对人类本身的关切上有所空缺。难道没有一种AI,能够像《超能陆战队》的baymax一样,愿意用科技的力量,关心人类这株有思想的芦苇,会疲惫的皮囊?

现在,至少在人体工学椅+的赛道里,消费者可能已经有了接近标准答案的选择。

从中规中矩到“眼前一亮”,要走多远?

在出现足以颠覆行业的新品之前——当然这里我们可以卖个关子——人体工学椅领域已然经历了近十年的瓶颈期。举个例子,当消费者想要购买一把人体工学椅,对雷同关键词的麻木,可能是最强烈的共鸣。支撑力、承托感、机械头枕、宽大背框……这些被反复强调的关键词,不可否认在年复一年的迭代中有技术上的革新,但却难以带来“眼前一亮”的购买欲和换新率。

况且,想要做人体工学椅领域里,搅动水域的那条鲶鱼,并不是只有合格的生产力就可以,领先于行业的研发力,才是后来居上的制胜法宝。

一个冷知识,世界上第一款人体工学椅,诞生于美国的Herman Miller公司,他的发明人Bill Stumpf甚至提出了人体工学椅领域引用至今的第一原则,即舒适度的范围,要从身体上升到心理和情感高度。

但在中国品牌西昊的原则里,能否“保障人的健康”,打造“健康、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条件 ,也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前提条件。同时,健康的范畴,不仅有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这考验的其实是赛道玩家们能不能平衡先进的技术,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具备最高效的“健康保障”整合能力 。

在早期人体工学椅的研究历史上,行业领跑的概念和品牌,一度集中在挪威、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作为舶来品,人体工学椅的技术壁垒和生产专利,也常年掌握在海外较早起步的企业手中,起步晚的中国厂商,很长一段时间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直到土生土长的品牌西昊,决定带着造出最适合中国消费者体质的人体工学椅的决心,开始为国产品牌在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自2011年创立至今,西昊已经为“一把椅子”努力了13年,而这个周期,恰好也是人体工学椅发展几十年来,难以避免的瓶颈期。

无需堆砌数据,仅仅是在各大电商平台进行简单搜索,人体工学椅赛道的同质化就足见一斑——从500到2万,价位应有尽有,品牌不计其数,颜色五花八门,但在详情页大同小异的介绍中,消费者却始终找不到足以说服自己下单的真正亮点。因为挑选一把人体工学椅时,材质是否透气,背靠角度是否贴合,都并非重中之重,真正的技术要点,在于底盘和撑腰技术。很多品牌选择对此避而不谈,但西昊,显然明白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又在为什么买单。

业界有一句箴言:“底盘好,人体工学椅才能好”。因为座椅底盘是整个椅子的中枢神经,向下连接椅脚、向上支撑靠背,同时也要承载使用者在椅子上可能做出的任何动作,分流冲击,平衡压力,因此存在很多连接部位。如果连接件的咬合、阻尼衔接不够完美,坐上去的时候,就会缺乏支撑力和承重力,不仅受力不均,也容易发生危险。

在西昊进入底盘开发赛道之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底盘技术,被称之为“第五代小仰角玻纤底盘”,新型材料双玻纤具备更强的弹力和耐用度,是当时人体工学椅底盘的最佳选择。但唯一的问题是,这项技术的峰顶,长期被研发起步更早的欧美日本厂商所占据,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通过花费上万元购买进口产品来满足——直到第六代太空底盘,诞生在西昊的研发间中。

和第五代底盘相比,西昊独立研发的第六代太空底盘,采用了航空级玻纤弹片,弹力度能够包容接近平躺的145度大仰角,再加上基于Body Move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开发的点阵追腰科技模型,在正坐、后仰、转侧时,根据肌肉及骨骼的微观变化,所提供的细致“撑腰感”,让中国企业在这轮新的洗牌中弯道超车坐上了牌桌。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直囿于技术壁垒难以全面入局的底盘技术上,靠研发和供应链的双重实力,中国厂家终于扬眉吐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消费者,也终于有了更便宜,也更好的选择。

好的技术会让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在人体力学椅上也不例外。一个简单的数据:西昊曾打造了国内市场销量两百万张的国民级爆品,而根据2023年双11战报数据,西昊在抖音、京东、天猫销售额榜单中均位列第一;而在海外,2018年开始尝试出海的西昊,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拿下了85个国家的市场份额,把销售额翻了40多倍,成为了亚马逊平台上欧洲、美欧等主流市场椅子类目的销量榜首。

放眼世界,西昊似乎已经遍地舒适区。但在西昊董事长罗慧平的一次采访里,他透露,西昊已经有了新的议题——“人体工学椅的设计,至少在技术的堆料上,已经到尽头了,如果西昊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人体工学椅,那么在健康领域,我们的终极定义是什么?”

“智能工学”的无限场景,产业瓶颈的推土机?

前面提到的,人体工学椅届的第一性原则:即舒适度的范围,要从身体上升到心理和情感高度。结合罗慧平提出的“人体工学椅领域,健康的终极定义”,西昊的答案很时髦——用人工智能加码高端人体工学椅,打造一把椅子形态的“生命保障仓”,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把一直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提上日程。

要将人体工学椅打造成为高端消费品类,而非仅仅作为日常使用的工具,关键在于创造出一把“最懂用户的椅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颠覆用户对椅子的传统认知。所以在西昊董事长罗慧平的概念里,西昊的“第4次聚焦”,关键词就是锁定“高端”和“智能工学”。

为什么是智能,为什么是AI ,搭载智能工学的椅子,又为什么是健康领域的next level?

因为要从“延缓不适”走到“预防不适”,只有AI 庞大运算力带来的即时监控能力和结果推演能力能够做到。

这很好理解。在过去,人体工学的价值,是舒缓腰痛,舒缓病症,舒缓紧张情绪,让已经存在的病痛止于当下,讲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在健康这件大事上,我们又何必先亡羊,后补牢?可能带来不适的征兆,为什么不能提前扼杀在坐姿细微的反馈里?

2020年开始,西昊就开始了对智能人体工学椅的独立研发,彼时,也正是智能设备的红利期,发力智能座椅的并非西昊一家。但问题是,真实消费级别的智能硬件,对于产品的成熟度要求比想象的要高。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号称高端的智能人体工学椅,会搭载按摩的功能。但西昊却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很多时候,这个功能都会存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什么时候需要按摩,需要什么力度的按摩,需要消费者主动打开按摩功能,还是智能座椅准确识别到疲劳信号,主动开启温柔放松模式?

同样,智能座椅也需要重新思考场景化的问题。如今,当精神感到疲惫时,很多人都喜欢用听歌的方式舒缓情绪。但经过实地调研,西昊发现,大多数人的办公场景位于办公室,环境嘈杂,即使是上万元的高级音响,也很难保证高要求的音质。所以在西昊即将发布的智能座椅新品上,音响也被视为重要关注点。

这些案例,都是智能人体工学椅所能被寄托的价值,除了在对用户当下真实需求的响应之外,“智能工学”,同样是对未来形状的描摹——人性化的、定制感的、关心人类高阶需求的,不必被想象力限制的,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从“制造”到“智造”,人体工学开启高端局

其实,我们很难说西昊在智能工学椅上的每一项改动,都是颠覆行业的焕然剧变,但花费了十年研发时间,一个亿的研发成本后,西昊的思路,的确值得让过去十余年处于设计瓶颈期的行业玩家们暂时驻足,重新思考——在技术翻腾喧嚣的当下,人体工学椅的智能,到底是服务厂家追逐AI技术的焦虑,还是服务用户的实际需要?在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盲目堆砌的“伪智能”,和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的“智能”之间,又该怎么选择?

西昊选择了后者。

一个在业内也值得拿出来展开说说的数据是,为了研发人体工学椅,西昊组成了近100人的国内外高素质研发专家团队,搭建了行业TOP级的技术研发中心,凭借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以每年持续投入销售额12%~15%的研发成本,斩获了130+的国家专利。

在这些亮眼数字铸成的地基之上,即将上市的西昊全球首款人体工学椅——T6,经过四年六代的迭代,带着人机交互、智能按摩和健康监测的功能,正在承载着“生命保障仓”和“身心健康管家”的价值,奔向真正的“智能工学”和无限场景化的可能。

如今的人们,可能已经很难想象,在1833年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之后,即使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但办公室的员工还坐在原始且别扭的座椅上工作,忍受着腰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直到1976年,第一台人体工学椅诞生,才得以解放骨骼。

同样,第一只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可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重要的东西有时会迟来一步,但总有西昊这样将满足需求的视野,放宽到30年、50年后的企业,希望能尽可能地弥补生活里尚未被重视的遗憾。

也许等到高端智能座椅成为大势,细雨润物一般融入进我们的健康关切和品质生活之后,再回顾历史长河,才会觉得惊讶——在一把不能融入多样生活场景、不能满足细分身体需求、不能如同家庭理疗师一样做出健康监测、更不能关心我们精神健康的人体工学椅上,我们居然坐了这么多年?

+1
14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