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亚洲投资:对中韩减,大增的是……
日本企业正在增加投资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有哪些?日经借助国际收支数据,针对日本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金额,按疫情前的2019年和2023年进行比较,排出了增减率排行榜。投资额增长率排在第2的是越南,增至2.1倍。排在首位的是……
日本企业正在增加投资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是哪里?从投资额的增长率来看,日本对新加坡的投资额4年里增至约3倍。另一方面,从对基地数量众多的中国大陆的投资来看,由于经济活动受限的风险加大,很多日本企业正变得谨慎。
借助由日本银行(央行)统计、日本财务省汇总的国际收支相关数据,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比较了各国和地区的统计。对于日本企业在海外新建工厂、增强设备、收购企业等直接投资的金额,按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和2023年(速报值)进行比较,排出了增减率排行榜。关于从当地市场撤退所需的成本和负债的支付等负收支此次并没计入。
从亚洲整体来看,日本2023年的投资额为17.3万亿日元,创出过去10年来的最大规模。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增至1.7倍。在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曾降至9万亿日元。从2019年到2023年,日本企业对全球的投资额增长了1.2倍,对亚洲投资的增长尤为突出。
位于日本投资排行榜首位的新加坡的增长率达到3.3倍,与第2位以下相比明显领先。熟悉日本企业海外投资实际情况的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增田耕太郎分析:“(新加坡)政府推进的开放式创新政策奏效,研发(R&D)基地在向该国聚集,这里也成为拓展亚洲业务的枢纽地区”。人工智能(AI)、半导体和医疗保健等企业正逐渐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
例如,日本食品企业雪印MEGMILK于2022年在新加坡设立了作为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总部的当地法人。该公司将其定位为推进消费扩大的亚洲市场的调查和M&A(并购)的基地。
在新加坡,初创企业涉及的领域广泛。日本铁路运营商JR东日本将投资50亿日元在该国设立企业风险投资(CVC)机构。打造为在东南亚寻找在广告和物流数字化方面具有新想法的初创企业、进而进行投资的基地。
日本企业投资增长率排在第二的是越南,增至2.1倍。对于越南来说,丰富的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被认为已过顶峰,但国民的平均年龄仍在35岁以下,比日本年轻10岁以上,并且人口也在持续增长。看好消费市场扩大的零售业和寻求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的进驻引人关注。
日本迅销旗下的优衣库于2019年底在越南首次开店,截至目前已经开设了22家店铺。经营“无印良品”的良品计划也于2020年11月开设店铺,目前已增加到8家。永旺梦乐城(AEON MALL)不仅在市中心,还在向越南郊外拓展。村田制作所也于2023年8月投资43亿日元在越南新建了电子零部件工厂。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23年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从日本企业希望扩大业务的国家和地区来看,越南占25%,仅次于美国的28%。在该机构负责越南事务的庄浩充针对越南的优势表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购买力也将增加。与美中双方的关系均良好,地缘政治风险较小”。
第3位是印度,增长了91%。随着莫迪政权出台的制造业振兴政策,半导体、汽车和电池领域的全球大型企业相继在该国建立了制造基地。金融业在吸引投资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菱UFJ银行于2022年在经济特区成立了作为日本的银行的第一家分行。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对韩国的投资出现47%的大幅减少。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日韩关系有所改善,但文在寅前政府提出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去日本化”政策等的影响依然存在。另外,由于经济冷却,韩国企业的设备投资缺乏强劲势头,这有可能导致日本企业将投资转向了韩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也减少了20%,但投资额本身在2023年仍超过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7.7亿元)。
在海外的日本法人基地数量中,中国占压倒性优势。日本外务省发布的2022年日资企业基地数量显示,中国大陆有31324家,不仅在亚洲,在全球也最多。
1990年代以来,由于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较低,日本的制造业增加了在中国的基地,但这些优势正在消失。由于对于企业活动的缩小感到不安等原因,对越南和菲律宾增加投资的“去中国化”动向也在加强。
10%进驻海外的日企将本国视为新投资对象
在海外积极拓展业务的日本企业作为新的投资对象,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日本国内。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2022年调查结果显示,在作为对象的1246家企业中,占1成的161家企业回答将实施或考虑将国外业务转移到日本国内。其中,除去没有回答的企业,近9成企业同时提出在国外进一步扩大业务或继续投资的方针。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正在根据不同的业务和基地,重新考虑日本国内外的功能。
从不同行业来看回归日本国内的意向,占比最高的是“医药品和化妆品”行业,占26%。从经济安全保障的角度来看,日本政府正在促进国内生产的半导体等电子部件的相关行业也高达24%。
观察日本企业打算从哪些国家和地区将业务迁回日本国内,最突出的是作为第一大进驻地的中国。帝国征信2022年12月~2023年1月实施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拥有生产基地的日本企业中,每6家就有1家正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日本。帝国征信认为“经过中美摩擦及疫情等,出现了希望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动向”。
实际上,仅仅因为地缘政治学风险就加快回归日本国内的可能性就很小,关键是成本。日本经济产业省2023年公布的针对日本制造业3455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意从国外迁回日本的116家企业中,转移的理由最多的是汇率波动(32%),其次是人工费上涨(26%)及原材料费用上涨(22%)。
关于日本企业对日本国内和海外生产基地的定位,回答“区分功能”的达到37%。作为日本国内的功能,日本企业列举了“产生新技术及产品等价值的基地”(41%)、“灵活支持少量多品种及短供货期等的基地”(28%)等。在少子老龄化加剧的日本,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员的领域将成为产业回归的投资对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松浦奈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