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普通人还有机会吗?

笔记侠·2024年01月21日 12:58
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起点,是拐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23逝去,2024来了。

回望过去一年,发生了诸多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

疫情全面放开;ChatGPT引燃我们对于科技进步的忧虑;李克强总理去世;俄乌冲突未了,巴以冲突又起;A股3000点保卫战反复打响...

展望未来,依旧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

如同北岛的一句诗:我的时代突然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

时代在每一个人背后,轰隆作响,催促着我们向未知出发,由不得站在原地。

那么,你我到底该怎么办?2024普通人该怎么做?

一、危机,是个常客

世上有太多不确定,唯一确定的就是危机与挫折。

从出生到老去,我们就在不断地碰壁,遭遇危机。

学业危机、感情危机、事业危机、人生危机...关关难过。

当我们把视角放大放远,你会发现不仅是你我,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史。

对于任何主体,危机都是常客。

在之前的农业社会,低下的生产力,难以满足过多的人口需求。

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如动乱、战争、饥荒、流行病等。消灭过剩的人口,来达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

在工业革命后,机械逐渐替代人类劳动,生产力得到爆炸式增长。

可危机依旧如影随行。

由原本人口过剩产生的危机,演变成了经济危机,开始以资本过剩、泡沫破裂的金融危机形式出现。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康波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波动周期)的第三个阶段。

也就是说,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信心减弱,进入了衰弱与调整期。

向四周看去,因我们独特的经济制度,其他国家似乎不再能为我们提供“参考答案”。

中国经济似乎正在步入一个冬天,一片无人区,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一切,本来就是大概率事件。

二、高度,由拐点决定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席卷而来。

面对大势,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似乎不堪一击,顷刻间就能船沉人亡。

一时间焦虑与恐惧交织,攀上心头。2024我们该怎么办?

生活中的挫折与危机,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更高成就的台阶。

在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里。

我们或许会迷失在追逐成功的波涛中,或者在困境中疲于挣扎。

然而,正是在这些关山和深水中,塑造了我们。

面对格外漫长、寒冷的冬季。我们只会说:“明年是个好年景,会有个好收成”。

面对无人区。一片无人开发的大陆,我们会这样想:这里可能有油井、有金矿!

好与坏、暖与寒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内在矛盾中,孕育的不只是危险,还有生机与希望。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任正非《华为的冬天》一书里提到: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不确定性就是机会。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起点,是拐点。只看你如何做。

三、世界,由概率统治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提高获胜概率。

我们对事情判断,能不能干,能不能成。全部来自于直觉影响下,对于概率的判断。

大环境不好,你我成功的概率就会低,这没错。

但概率是可以改变的。

信念,改变概率;集体概率不等于个人概率,你我可能都是幸运儿。

1.信念,改变概率

真正的高手,不在于拿到一手好牌,而在于如何将看似糟糕的牌局打出精彩的逆转。

能把烂牌打好,那才是真功夫、真本事。况且把烂牌打好的概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低。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天生就拿到了一副烂到极致的牌。

其青年就遭遇父丧,出生一个月就从乡下被卖到了城里,据说仅值50元钱。

他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因为收养他的人是养牛的所以让他姓了牛。

他的养父从抗美援朝结束后开始一共养了28年牛,他便是在牛群中长大的。

那一年,养父去世了,牛根生抹干眼泪,接过牛鞭继续养牛。

5年后,牛根生到了一家“回民奶制品厂”当刷瓶工,在那里他一干就是16年,然后便创办了蒙牛集团,它后来成了中国最大的奶制品公司。

心存畏难,则事事难成;信念决定成败,若起始便认为不能赢,那结果必败无疑。

只要心里想着赢,希望就会在心头生根;带着这股劲头,每一步都在提高胜率,最终获胜的概率大大增加。

拿到一副烂牌,直接弃牌不打,获胜的概率等于0。

2.群体概率并不等于个人概率

我们经常对概率产生误判,将个人与群体概率混淆。

例如,当我们想去创业时,所有人都在说创业九死一生,千万别去。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通常会将想法打消掉。

那么多人,都失败了,我又凭什么能够成功呢?

这是一种典型的概率误判,要知道:

群体概率与个体概率不同,时间只是统计趋势而非决定单个事件。

举个例子。

有一种疫苗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显示其有效率为95%。

这个数字就是群体概率,意味着在所有接种该疫苗的人群中,有95%的人在接种后获得了免疫保护效果。

但对个体而言,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效果则可能是个体概率,它会受到个体差异(如年龄、健康状况、免疫系统反应等)的影响。

这意味着某个具体个体接种此疫苗后,其获得免疫保护的概率可能是100%,也可能是低于95%。

即使疫苗总体有效率很高,也不能保证每个个体都能确保成功预防疾病。这就是群体概率与个体概率之间的区别和冲突。

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取别人建议时。

不要过于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这会导致,我们将群体概率与个人概率混淆。

重视过程,明确因果关系,知道导致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就会提高你我做相同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

面对暴风雪的肆虐,原地驻足无异于坐以待毙;唯有沿着前人踏过的足迹,才会提高逃出生天的概率。

四、上限,由迭代的速度决定

知错就改是一个极其朴素的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它的确是一个极高维度能力。

对错误的觉察、改错的途径、改错的速度三者共同决定,一个人成长迭代的速度,也就影响了达到个人目标的概率。

可以说,高手都是在知错改错的过程,不断提高终局胜利的概率。

要提高这方面能力,我们可以借助于PDCA。

PDCA 只有简单的 4 步,分别是:

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

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应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真履行 PDCA 的人都能领悟到一点,就是自身的成长永无止境。

而且 PDCA适用于所有问题、所有对象。

小到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大到培养兴趣爱好、处理上下级关系、时间管理……PDCA 都能发挥出巨大威力。

PDCA 看起来是一个环,但实际上是层层嵌套的“大环套小环”的结构,能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

所有 PDCA  不仅包含自身上一层面的 PDCA,同时也包含着把自身细化的下一个层面的 PDCA。

通常所说的“普通”的PDCA 循环是这样的:

可是这个循环是比较简陋、不够完善的。

富田和成所开创的“高效PDCA工作术循环”,是下面这样的——

下面我们就分步骤来“拆解”这个循环。

a.计划

在计划阶段,首先需要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一目标必须制订得尽可能具体,不可含混不清。目标制订得越具体,你与目标的距离就越明确,距离明确了,达成目标的路径就明确了。

以下是制定计划的六步法——

制定目标

目标越具体、越清晰越好,并提出清晰时限(理想的目标时限通常应该是1-3个月),比如下面的例子:

“希望减肥” → “1个月内脂肪率降至20% 以下”

“想要把公司做强做大” → “3个月内销售额达到100 亿日元”

“希望得到上司的认可” → “2个月内人事评价达到A 级”

“希望儿子能够喜欢我” → “每周和儿子一起洗三次澡”

明确问题

举两个场景,分别是你在工作中或学习生活中会可能会遇到并且需要明确的问题:

工作中的问题,可能是:

• 展示阶段总是稍逊一筹

• 计划性不强,一天只能访问三家客户

• 与客户的交流能力低下

• 讲话时速度太快

• 第一印象不佳

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可能是:

• 阅读较长英文句子费时费力

• 对商务英语不甚了解

• 听力不强

• 生单词较多

• 考试时精神紧张

制定目标

将问题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将“务必实施”的问题排列出优先顺序,锁定3个主要问题。

问题指标化:问题 → KPI

“展示阶段总是稍逊一筹” → “展示优胜率 30%→50%”

“计划性不强,一天只能访问三家客户” → “预约走访客户 一天三家→六家”

“第一印象不佳” → “电话接听率5%→15%”

“听力不强” → “听力软件习题准确率 70%→“80%”

“生单词较多” → “单词练习软件准确率 60%→80%”

计划“可视化”

利用各种手段让设定的目标强制进入自己的视野。

例如:在房间里张贴计划;

在手机提示器中记录下“一周十项课题”的数值目标;

在笔记本的日期栏上写下当天的利润指标;

在桌子四周贴满便条等。

因式分解

要尽可能详细地罗列出构成“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说,是将一个问题先进行抽象化,然后将其分解,并深度挖掘,追究原因。

逻辑树(注:KDI指行动计划的达成率)

多数人在进行因式分解时总是浅尝辄止,分解到逻辑树的第三层,便不再继续往下进行。

深入因式分解的标准至少应当至少挖到第五层原因,例如:

为什么大目标未能完成?因为运行方法出了问题。

为什么运行方法会出问题?因为经验不足。

为什么经验不足?因为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为何不去提高专业知识?精力不足。

精力如何能节省利用?……

这样找到了具体的问题,也就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b.实施

将“DO”落实为具体任务“TODO”

“DO”:每两个月与客户聚餐一次。

具体任务“TODO”:

(今天)发邮件确认对方日程。

(确定日期后)上网物色餐馆。

(确定日期后)电话预约餐桌。

(确定日期后)锁定自己的日程。

(预约后)发邮件通知对方安排。

(预约后)向上级汇报请客计划。

通常人们只停留在行动措施 “DO” 的阶段。但 “TODO具体任务”,明确了“什么时候做什么”。

在团队中,要将 “TODO” 下达至每一位团队成员,最好利用人们常说的 6W3H。

6W3H

·WHO(谁)·WHOM(对谁)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

·HOW(怎样)·HOW MANY(多少个)

·HOW MUCH(多大程度)

“大胆取舍”,切忌“贪大求全”

“TODO” 列表要克制,切忌“贪大求全”。每天大约两成以上的事情实际上是不需要做的,因此要保证把最重要的工作排在最前面。

c.验证

计划阶段制订的路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为实施制订的行动措施与具体任务,需要在执行过程当中定期反复地对它们进行验证。

验证阶段有四个关键步骤:

① 确认大目标的达成率

比方说大目标是:三个月以后目标每月新开发客户十个;

达成率:(一个月后)达成率60%。

② 确认子目标的达成率

比方说大目标是:年销售额为一亿元人民币,每周验证一次;

那么每周的子目标是:销售额两百万人民币。

③ 确认行动计划的达成率

a. 验证不能等到“有时间再说”,要“主动验证”。

b. 为验证而验证的形式主义,同样是一家公司所要警惕的。

④ 查明失败的原因 

例如:子目标未能按计划达成的四大原因:

a. 未能采取具体的行动

b. 采取了一定行动却不十分彻底(行动措施“DO”不完善)

c. 意外地遇到了新的问题,没能预料到的问题

d. 建立假说时所确定的因果关系出现错误(子目标与行动计划未能达成一致)

d.调整

调整方案,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大种类。通常我们将这一阶段理解为,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之上,为下一个PDCA 循环做好准备。

调整对象有以下四种情形。

对总体目标进行调整

对总体目标进行调整有三个方式:“终止”、“变更”和“追加”。

“终止”,是指对调整方案研究的结果,人们对该项目已经“失去信心”,甚至觉得“无法挽救”,以至于不得不放弃该总体目标。

例如:撤销不创造利润的赤字部门(总体目标的终止)→ 终止 PDCA 循环。

“变更”,是指不得不变更目标的达成对象,抑或是达成日期。

例如:放弃参加今年的司法考试,集中精力为明年备战(总体目标的变更)→ 终止当前的 PDCA,开启一轮新的 PDCA 循环 。

“追加”,是指在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无法预测的重大课题,为此不得不另行组织项目团队以应对新的挑战。

例如:在推进降低成本的 PDCA 循环的同时,发现了不正当的会计处理(总体目标的追加)→ 延续当前的 PDCA 循环,同时开启一轮新的 PDCA 循环。

大幅度修改计划

例如,总体目标为“提高经营利润”,课题由“增加销售额”变为“降低经营成本”。为此各个部门可能都要参与应对,甚至会计部门、采购部门都要被卷入其中。

调整解决方案

有时甚至将已经结束使命或者效果不佳的解决方案、行动措施(DO)以及具体任务(TODO)直接剔除,重新加入其他(包括曾经被降格的)解决方案、行动措施(DO)以及具体任务(TODO)。

五、写在最后

人生充满选择,纠结无尽。

荣耀与痛苦交织,平庸与悔恨相随。

时代巨浪涌起,去留进退,皆为抉择之径。

但伟人有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将眼光放远,深思熟虑后作出决定,以此求得内心的安宁与释然。才是智慧之举。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子恒,36氪经授权发布。

+1
9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230万-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

下一篇

中年事业危机可以刺激你实现巨大的转变。

2024-01-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