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S耳机已经成为主流,传统音频厂商开始掉队
日前,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个人音频市场报告,显示该季度智能个人音频产品全球出货量达1.1亿台,并且由于在大众市场的持续渗透,TWS耳机已占总出货量的73%。同时凭借着更为亲民的价格,TWS耳机在中低端市场持续下潜,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IDC的相关数据也表明,当前200元及以下价位段的TWS耳机出货量占到了整个市场的59.6%。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厂商中,除极个别之外,其余几乎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频厂商。这个事实也表明,在智能化的浪潮中,传统音频厂商俨然已经正在逐步掉队,而手机厂商的相关产品则明显更受用户的青睐。
在此前相当长一段的时间里,音质无疑都是传统专业音频厂商旗下产品的核心卖点,为此更是在单元、线材等方面投入了高额的成本。然而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特别是蓝牙音频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这类厂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过往对于音质的判断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音质的优势在这类产品更是逐渐被淡化。
同时随着使用环境和习惯的改变,在越来越多用户使用流媒体服务来作为音源、将智能手机在更多时候充当播放源的情况下,以往的“唯音质论”也开始发生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传统专业音频厂商其实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例如许多厂商也顺应用户的需求推出TWS耳机产品。但由于以往的路径依赖,大量传统专业音频厂商此时依然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声学部分,然而此时TWS耳机的音质已经不再是用户选购产品的唯一标准,诸如易用性、连接性,以及兼容性逐步占据上风,而这些恰恰又是这类厂商的弱项。
从目前诸多调研机构公布的市场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传统的专业音频厂商可能已经在智能个人音频市场“掉队”。其实在TWS耳机兴起,部分传统专业音频厂商依旧以“无线没有高音质”为由、拖延布局这一领域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反观手机厂商,此时则面临着“风生水起”的局面。一方面,由于高通、联发科等上游芯片厂商已经能够提供完整的音频解决方案(例如高通骁龙畅听、联发科蓝牙高保真音频技术),使得他们可以研发环节节省大量的成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整合供应链,优化产品使用体验的环节中。另一方面,由于TWS耳机与手机的强关联性,越来越多用户在购买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手机同品牌的TWS产品,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当然,这并不是如今更多用户倾向于选择这类“非专业”TWS耳机的全部,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包括苹果、小米,甚至索尼这样的厂商,跟上了目前无线耳机智能化的趋势。通过内置算力更强的芯片,高端TWS耳机除了大幅提升关键参数之外,更是将“计算音频”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苹果的Air Pods Pro系列为例,其早已支持用户定制个性化音频体验,甚至还提供了动态头部追踪来确保与用户获得始终如一的听音体验。
此外,这些芯片的加入除了掘了TWS耳机作为音频设备的潜力外,还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性,使得其成为了“智能穿戴设备”,例如部分TWS耳机就具备了健康监测功能,能够对体温、心跳频率进行实时监测。然而这些方面,显然是传统专业音频厂商的难点。
如今在传统专业音频厂商一直强调的“音质”方面,反而成为了主流TWS耳机产品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环节。事实上,传统厂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是在整合供应链配件后、用更合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其能力释放出来。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耳机的零件组装起来后,借助调音等方式,最大限度将单元的性能发挥出来。虽然这是一项更需要经验的工作,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显然也并非是完全不能胜任。
虽然手机厂商的TWS耳机可能会由于调音经验相对欠缺,导致音质表现不如专业厂商,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可能也很难察觉到两者的差异。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就是音频文件的细节在于高频部分,更多的差异化也在细节方面,而人耳的听音能力则受到年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制约,部分听力有所衰减的用户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察觉到高频部分的变化。
此外,一些由认知偏差导致的误解也同样值得关注。例如“Hi-Fi”的本意其实是“高保真”,但传统专业音频厂商所强调的“Hi-Fi”与“高保真”依旧有着一定的区别,真正的“高保真”是类监听风格,这反而不见得是所有用户都喜爱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还会有些“难听”,因此各种经过加工的“Hi-Fi”也就出现了,例如在女声中“下蛊”的铁三角“Hi-Fi风格”。
在当下的个人音频产品市场中,TWS耳机已然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以苹果、三星、小米为代表的“非专业”厂商正占据着优势的地位。尽管传统专业音频厂商在音质方面有着更为深厚的积累,但在智能化的这一浪潮中,由于并没有紧跟,因此也在渐渐失去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
而手机厂商的TWS耳机产品则通过不断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体验等方面更为深度的优化、适配,获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进而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未来这种优势或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