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数智化,西安硬势力进击正当时!

杜超@36氪陕西·2023年11月08日 09:37
作为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的高新区,更是在三年前提出依托陕西、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力争到2025年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从业人数突破50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突破30亿美元,打造“中国程序员之都”。

在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图灵奖得主、京都奖得主、中科院院士、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指出,西安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还拥有市场治理和规划优势。

当前,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向金融、制造、医疗、交通、家居等各行业领域融合渗透,在提供更加智能和高效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科技部今年初表示,我国将紧紧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布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区域高地和技术平台,深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用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西安,无疑是其中一个区域高地。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表示,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地位稳步提升,拥有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体来看,西安目前拥有300多家左右人工智能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产值近260亿元。

头部城市抢滩人工智能

在今年AMiner联合智谱研究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分析报告》中,西安以83.36的创新指数,位列23位。

姚期智院士所说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这份分析报告中也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全球人工智能城市创新指数,是反映城市人工智能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论文、学者、机构和国际合作。具体来看,西安能进入全球500强并且位列23,上述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84.5、85.5、76.2、94.7。

市场分析机构IDC近日预计,未来5年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落地应用关键期。西安在这条赛道中,当下已具备明显的身位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些头部城市,在角逐人工智能方面极其敏锐。

以《分析报告》中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二的北京而言,早已形成了千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同时今年又相继发布《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二十一条”和“伙伴计划”、《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加速抢滩人工智能的风口。

在系列文件中,北京明确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要“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全力夯实底层基础、加快构建产业方阵、加快推动场景建设、持续构建产业生态”五大方向的主要内容及16项重点任务,同时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等具体目标。

创新指数位列全球前十的上海,则于今年3月发布了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其中提出到2025年要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西安人工智能的“肌肉”

虽说在技术和人才上有着明显优势,但西安并未停止追赶超越。

在硬科技创新大会期间,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打造西安人工智能城市新名片,分论坛中国(西安)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以“数智聚合 共创行业新价值”为主题,汇聚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企业、行业组织代表,共同探讨算力产业集群建设、应用推广、人才培养与引进等领域,共谋算力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挑战,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场会上,西安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也秀了一把在该领域的“肌肉”。

据了解,在人工智能领域,西安有国家级的平台13个,省部级的36个,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无人系统等领域形成了26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人工智能算力在全国排第10位。

如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的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建成运营,产业研发中心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该中心已与全国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孵化方案212个,举办生态活动230场,院所联合创新61个,企业联合创新151个。

论坛上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西安人工智能发展有着明显的校企联合特质。国内多所人工智能企业与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合培育人工智能菁英人才。

以在论坛上成立的遥感数字经济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为例,该基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高分中心、华为公司以及国内领先的遥感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合作伙伴联合成立,未来将聚合海量遥感数据、强大算力设施与丰富应用场景技术的优势,探索遥感大模型商业模式,打通产业上下游,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聚集地。

有报道称,西安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是以高新区为核心,经开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为承载,“一核三区”空间布局区域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其中作为核心区的高新区建立了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形成了“1个综合孵化器+N个专业孵化器”协同模式,如瞪羚谷创业社区、创途秦智汇等新型特色创业平台,瞄准人工智能产业,精准发力。目前,已汇聚了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大疆等领军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总计超100家,产值近60亿元,从业人员超5000人。

百尺竿头的破局之道

人工智能市场是个潜力巨大的蓝海,有机构预计,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亿元,等到2028年,规模将有望超过1.4万亿元,2023-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

一边是AI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一边却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即AI人才的紧缺。早在2019年,人社部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中提到,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5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1000万。

虽说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分析报告》中,西安的论文、学者、机构和国际合作指数均位列靠前位置,但与西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既定目标来看,固有优势如果不得以强化,依旧难以长期维系。

在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西安发布加快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10条措施,也对外展示了这座城市对于人才、技术、产业的广招天下宾朋决心。10条措施涵盖了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创新生态化、产品产业化方面,像其中明确提到“加大产品应用场景供给,发布人工智能、智慧园区等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验证、迭代和示范推广”。

更为科学开放的政策引导,是聚焦要素不可或缺的前提。西安次然出台围绕硬科技产业全周期的政策引导,显然又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作为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的高新区,更是在三年前提出依托陕西、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力争到2025年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从业人数突破50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突破30亿美元,打造“中国程序员之都”。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资深编辑

打造陕西新商业资讯高地,约稿加微18681815454

下一篇

截至2022年底,西安全市获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3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81.3亿元。上述所提及的一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突破,其中便有不少企业是这些措施的受惠者。

2023-11-0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