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研究院院长邹萍:轻量化、一站式、生态级协作是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共性需求|WISE2023 新风向
邹萍“WISE2023新风向大会”演讲 (图源:作者拍摄)
编辑|李金珊 许璧端 廖尧
9月22日,“WISE2023 新风向-36Kr × 金苗行动专精特新大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大会由36氪、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特别支持。
经过了12年的发展,2023年的“专精特新”已然具备一定规模,企业不断释放出企业想要做大、做优、做强的时代声音。“专精特新”已迈向全新的时代,一个生态重构的时代,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在实际发展中能够实现资金支持、创新协同、市场拓展、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破题、让“专精特新”不再受困的新生态。
而广东作为国内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截至今年,全省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525家,跃居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量最多、发展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
去年,我们针对“专精特新”的发展机遇、转型难题和融资堵点进行深入共创讨论;今年,我们以“筑基服务生态,链接产投风口”为主题,与政府、券商、投资机构、律所和各企业代表一道,解读专精特新新政策,探讨大湾区商业资源的流向,深度助力“专精特新”新生态构建。
本次大会上,36氪研究院院长邹萍以“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洞察”为主题,分享了中小企业如何加快融入当下的数字化进程中。
以下是邹萍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大家好,我是36氪研究院邹萍。36氪研究院从事新模式、新经济、新业态和新产业的研究,其中“专精特新”是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邹萍“WISE2023新风向大会”演讲 (图源:作者拍摄)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数字中国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其实也非常明确地表明,十四五期间要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来增强经济韧性和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数字化正在成为我国5200多万家中小企业进阶成“专精特新”和“专精特新”企业升级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必由之路。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共同探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之路。
先和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总体的研究结论,那就是在多方利好的驱动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而中小企业其实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较大企业而言,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和人员规模都相对较小的,我们将其划分为中小企业,具体可以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
根据工信部的划分标准,中小企业经过相关部门的认定,就可以升级为专精特新,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这些企业实现进阶的过程当中,数字化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比如等级越高,数字化要求就越高,所以就要求这些“小巨人”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等环节当中至少有一项核心业务要采用数字化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在生产制造关系当中使用APS、ERP、MES等系统软件;也可以在供应链环节采用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1万家“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任务。
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数字经济成为了我国主要经济形态,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数字化的转型。再加上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国博弈进一步聚焦在制造业当中,而“专精特新”主要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中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也就是说“专精特新”的高质量发展,将会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
为此国家也从顶层的战略设计、人才支持、资金支持等细分维度上发布了系列支持政策,而各地方政府则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形成各有侧重、错位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
下面讲讲“专精特新”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从市场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和PMI,均表明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了“专精特新”企业的生存压力。2022年中小企业PMI是全年位于荣枯线之下的,2023年只出现了非常短暂的回暖情况。而自2022年以来,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均低于100。
外部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对内寻求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转型的共识,而数字化可以在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等方面,以数据为驱动,推动企业实现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帮助企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当数字化转型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共识时,底层技术的应用则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存在,以5G、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端-边-云-网-智能一体化的新IT架构革命和AR/VR等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从数字化连接条件、计算力支撑、商业模式拓展等维度,进一步扩大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空间。
5G可以将海量、多元、异构的数据汇聚平台之上,人工智能则基于数据、算法来为业务端提供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2023年最火的赛道莫过于人工智能,其实人工智能被提及了很多年,为什么在今年爆火?主要是因为在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能力的加持之下,AI具备主动服务意识。
ChatGPT从3.5升级为4.0也让我们见识到生成式AI为产业变革带来的力量。后续更多的技术实现突破和创新后,将会被应用到“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当中。比如随着机器学习技术、强化学习技术的不断成熟,AI可被用到产品检测、根本原因分析和产品的滚动寻优当中。
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技术支撑的共同作用下,“专精特新”企业在信息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1%的“小巨人”企业能够非常成熟地应用各类数字化软件,来为业务端提供一定的支撑。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超过80%的“专精特新”企业还处在数字化的初步探索阶段,尤其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
而从区域分部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达、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较为活跃的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和广东。和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化发展,制造业基础良好,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像江苏和浙江,也在“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行业分布来看,就可以看到盈利水平较好的行业,像计算机、通信、仪器、仪表、汽车等领域,更愿意为数字化转型买单,通过加深数字化应用的方式,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盈利-数字化投入-更大盈利”的正向循环。
“专精特新”企业涉及到的数字化转型的环节是非常繁杂的,大类主要包括四类:研发设计、制造生产、供应链、营销及售后服务。而具体到小类就包含更多,包括用户调研、仿真优化、高级排产、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等等。
而对于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专业化的生产水平和精准获客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愿意以100%的资源来推动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以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而现在消费端高度碎片化、多元化,还有流量成本不断高企,这就导致企业愿意以71%的资源,来推动销售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以期实现精准投放和高效转化。
数字化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加快新品的研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我国仍然有超过80%的“专精特新”企业处于数字化探索的初步阶段,只有找到转型的共性需求,才能在横向数量和纵向深度上实现一定的突破。
投入产出比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到的ROI,是“专精特新”企业衡量是否要加大资源投入的关键所在。受限于人力和资金等因素,“专精特新”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更多的营收。
存活才是第一要义,对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往往会望而却步,即便有所投入,也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较为重要的环节当中,比如像数据收集环节。可以看到“专精特新”企业已经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进行了数字化的探索和摸索,但是渗透率不高,超过30%的企业其实都寥寥无几。
转型动力的不足会导致企业虽然有数据,但是无法跨部门共享,难以打破数据孤岛为业务端提供决策赋能;而长线转型战略的缺失,又会导致“专精特新”企业仅仅处于数字化的初步探索阶段。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未来仍然有59%的企业愿意加大数字化投入,其中33%的企业愿意投入的涨幅超过了15%,也就是说“专精特新”企业对于数字化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
经过调研以后,我们发现轻量化、一站式、生态级协作是“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共性需求。其实也不难理解,“专精特新”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基础是较为薄弱的,必然会对性价比高、部署门槛低、能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和触达更多生态级的合作伙伴提出一定的需求。
换而言之,“专精特新”企业要求自己的供应商或者说合作伙伴,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才能够帮助企业链接到更多重量级、生态级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端的资源,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共性需求来看,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未来有两种方式可以为其转型提供一定的支撑。
第一种是以企业自身为主导,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二种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来实现整体产业链的迭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方式,以企业自身为主导,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全链路、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市场上能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众多,大家心里都有名单,但是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需求来看,未来能够为其提供定制化、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将会是其重点的合作对象。他们能够从交付体验、部署门槛等帮助企业解决成本受限、转型动力不足和转型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具备产品服务化和服务生态化的供应商,将会是“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合作的对象。
第二种方式其实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以大概小,即以政府为主导,根据工信部提出的“3+1+N”工作机制与“链式”转型路径,“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加入到同行业的大企业生态当中,大企业通过开放技术平台和数据资源的方式,来加深“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合作,用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的产业链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以及成熟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加快“专精特新”企业融入到数字化场景当中,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效率的整体迭代。
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企业开放什么资源?什么时间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根据大企业自身的发展节奏来决定。
总体而言,数字经济时代,“专精特新”企业唯有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脚步,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赢得一席之地,可以跟拥有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合作,也可以以政府为导向,加入到同行业的大企业生态当中。
两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来进行综合选择。无论何种选择其实都是为自身实现进阶和降本增效做好充足的数字化准备。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众号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广东 抖音:湾区会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