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商用车安全,「鹰驾科技」打造“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应该走“专精特新”之路,已经成为从政府到企业界、投资界的共识。36氪广东重磅推出“‘专精特新’们的晋升之路”专题,记录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史,探索“隐形冠军”的晋级之路,探讨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 廖尧
编辑|许璧端
商用车道路安全保障,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并且随着商用车行业的目标从“做大”变为“做强”,智能与安全早已成为产业发展关键词。
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用车道路运输安全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主动安全及智能驾驶发展,同时伴随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改进、道路数据集的扩增、运输需求的不断扩展,主动安全系统在商用车道路运输中的应用加速推广。
如今,如何通过软硬件结合,使得车辆实现与人、车、路、后台等多终端的实时交互,让车辆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的能力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换言之,商用车安全是既要实现单车智能,又要实现网联交互,实现“车路云一体化”。
2015年成立的鹰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鹰驾科技」),便是基于对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车路协同V2X技术和云端大数据技术的开发,提供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凭借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鹰驾科技」在今年年初,获评2022年度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让商用车安全智能化、无线化
「鹰驾科技」是国内最早一批专业开发商用车安全领域应用的企业。在2015年,因为看到商用车视野盲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危害,创始人郑智宇选择从乘用车安全产品领域,转入商用车领域,最早以360º全景环视系统的研发展开。
“当时基本没有企业在做商用车的360全景环视。”郑智宇直言,彼时成立「鹰驾科技」除了看到市场的空白,也因为对比乘用车,商用车对技术的要求会更高,通过技术创新的机会比较大。
仅就360环视系统而言,对比起乘用车,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更为复杂,技术要求也更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乘用车车身尺寸相对固定,但是商用车尺寸小到6米,大到22米,并且由于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在商用车上安装位置并不统一,定制化程度极高。即如果想要好的环视效果,视频拼接技术要求非常高。
「鹰驾科技」创始技术团队将医疗影像设备的经验、技术,运用到车载设备中,使得公司产品在环视的拼接速度、范围、效果等多方面,相对市场更具优势。凭借技术的累积,「鹰驾科技」单车智能安全产品可以适配从0.5米到22米的车辆。
“我们不断迭代360环视技术,不管是4个、6个还是8个摄像头,或者是固定单体车体、多节车体,公司都具有核心拼接算法。”郑智宇称,“同时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为主要的核心技术,在单车智能上实现疲劳驾驶、前车预碰撞、车道偏移等功能集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单车智能上,除了智能化迭代方向,郑智宇重点提及一项「鹰驾科技」创新做法——无线化。这是一项基于华为主导开发的SparkLink(星闪)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硬件设备互联的技术方向。
在今年7月1日,「鹰驾科技」首次发布了鹰驾星闪无线360全景环视以及首套星闪SLB模组,下一步将加速拓展,在车载、船舶、建筑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推广。
无线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少设备安装成本。“传统有线设备,安装布线非常复杂,安装时间长,国内安装成本接近800元/次,欧美国家需要800~2000美元,并且使用时间长,线束易老化、折断。”郑智宇表示,“无线化极大程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并且,因为星闪技术具有低时延、高可靠、高同步精度、高信息安全、多业务并发等多方面特性,使得车载设备无线化在具备高可靠性的同时,有效地满足商用车定制化,灵活、轻量化部署的要求。
而无线化技术的想象空间,是突破了无线化技术后,更多安全硬件设备可以直接并入,譬如车道偏移、行人检测等多种功能的车辆控制信号,都可以抛掉传统线束,通过无线技术连接。
网联赋能单车智能
然而要让车辆真正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的能力并非依靠单车智能就能完美解决,单车智能+网联赋能,使得“车路云一体化”,才能实现前述能力。
“我们一直坚信未来自动驾驶是‘车路云一体化’,而不是单车智能。”郑智宇表示,“除了车载设备,路端也铺设智能化感知设备,比如载桥梁、隧道、码头等特殊路段,通过设备边缘计算能力,让司机或监管者拥有超视距监管、动态感知、提前预警能力。”
通过道路设备实时获取车辆周边交通环境信息,并与单车智能设备的感知信息融合,综合形成各决策与控制端口的输入口。“我们讲三个看得见,司机看得见、道路看得见、监管看得见。”
事实上,“车路云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智能技术解决方案,有望解决城市或特定场所的运行效率等众多问题,并建立高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据了解,「鹰驾科技」目前已在北部湾防城港、贵州等地进行试点应用。其中,在北部湾防城港,「鹰驾科技」为北港大数据公司的码头作业设备进行全方位安全驾驶系统的安装配置,后者承建了防城港港区大型流机360全景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在该项目,除了为车辆安装安全智能终端,还通过云平台实现车辆定位、DMS(疲劳驾驶预警)报警、报表统计、多摄像头数据采集等多方面功能。
而在贵州,「鹰驾科技」旗下贵州鹰驾于2022年9月启动“贵州省道路运输货运车辆安全管理平台”自主研发工作,2023年1月系统通过相关测试后正式上线试运行。目前该平台已经接入近5000台车辆数据,其中智能视频报警设备约1716台。
不过,这也只是“车路云一体化”前期的初级阶段。郑智宇指出,目前「鹰驾科技」在贵州正在持续推进车端、路端的感知系统,即雷达、视觉设备的铺设,后续要实现车端、路端、云端信息互通。“各种设备要实现交互,目前已经进展到路端设备的安全和调试。”
「鹰驾科技」在贵州投入大量成本,以期打造一个范本。“每公里造价不菲”,郑智宇表示,贵州桥隧比在全国高速公路中是最高的之一,如果能在贵州跑通“车路云一体化”模式,基本上全国各地可以使用公司产品、系统。
“公司要在智能化、网联化、无线化深耕。针对细分领域的场景,把智能化算法做到更加优化、平台更加智能强大,通过无线化解决成本、设备故障、制造生产难等问题。”郑智宇称,“「鹰驾科技」要将产品从前装推向后装,从国内推向国外。”
从1到N,造一家上市公司
前述模式可以称为「鹰驾科技」从0到1的过程。公司产品真正上市,时间点是2019年,在2019年至2022年,「鹰驾科技」主要将单车智能设备与商用车前装车厂对接,以获取供应商资质。
“目前为止,公司拿到了超过20家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资质。”据了解,「鹰驾科技」累积获得专利40多项,生产通过IATF16949、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认证。“2019年第一次拿到16949认证,就开始做前端业务,并通过案例和设备,催熟产业。”郑智宇说道。
实际上,虽然郑智宇看好产业的发展前景,但是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鹰驾科技」也花费了很多精力跑通产业模式。“商用车有个特点,叫生产工具,造成只要不强制,就不愿意花钱安装的情况。”
为了让客户,包括驾驶者、拥有者、监管者等多方能看到,「鹰驾科技」做了许多试点。比如深圳的渣土车,「鹰驾科技」是第一批进入推广、安装的,让事故率下降80%~90%。“通过宣传,的确在整个行业引起比较大的影响。”
据介绍,虽然2019年才推出产品,期间还经历三年新冠大流行的特殊时期,但「鹰驾科技」依然在2021年实现过千万元营收。郑智宇表示,商用车安全设备领域会有很大的爆发。“若实现贵州车辆覆盖,就能产生过亿元的营收。”
值得一提的是,「鹰驾科技」在商业模式上也有所创新。在贵州,其与贵州公路集团合资成立贵州鹰驾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此落实平台设计和运行设计等多方面的部署。设备购买安装模式更是其中重点,这是一种保险公司买单、车主免费安装、数据集成至平台的模式。
“这个模式在广东首先推开,在全国范围是一个创新的应用试点。”简言之,安全设备能有效解决事故率高的问题,但直接使用者价格敏感度高,直接收费安装推广难度高。而上述模式,既解决了保险承保商用车后运营面临的高风险,又为车辆使用者免费提供了安全设备,更进一步,也让监管部门能对特殊车辆形成有效监管。
“先把内功打好,产品做好,市场验证了商用车安全是强需求,我们也验证了自身的竞争力,现在就是等行业需求量起来,从目前可能不到1%的渗透率,到后期30%~40%。”跑通产品模式、商业模式,「鹰驾科技」目前已经开始“1到N”的复制。
据郑智宇透露,目前「鹰驾科技」正在准备新一轮融资,接触对象包括行业头部企业、地方产业资金等。“我们处于如何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大批量保证和很大降低成本的阶段。通过上市公司、地方产业资金,提升公司的生产、品控、规模化的能力。地方产业资金我们瞄准三个地方:广东周边、浙江、江苏。”
“我们今年刚获评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希望明年能够申请专精特新‘小巨人’,在3~5年内能够走上上市道路。”郑智宇说道。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微信公众号ID:gd36kr官方微博:@36氪广东抖音:湾区会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