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一加打起来了,1TB 手机卷到两千多
8 月 16 号,被一加称为 “安卓硬件天花板” 的一加 Ace 2 Pro 正式发布。
这部手机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全球首发 24GB 超级内存,配 1TB 超大闪存。凭这巨无霸存储,一加直接说“ Ace 2 Pro 可能是目前最流畅的手机”。
科小编注意到,今年来,一加、红米、真我都推出或官宣了24GB + 1TB存储版本,最近还有消息说iQOO新机也会跟进。
看看隔壁苹果九月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最高也才 6GB 内存,而国内手机厂商已经卷到了苹果的4倍。
今年,手机厂商不出个1TB的版本,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卖。
说到底,还是因为生意不好做了。
01 卷无可卷,轮到内存开卷
这几年,大家都捂紧钱包过日子,不愿意换手机了。
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消费者的手机换机周期将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全年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
时代变了,手机市场早已从做点什么都能卖掉,变为你多卖一台别家就少卖一台。
要抢客户,就必须拿出独家的优势。
但在手机市场,除了几个有技术壁垒的巨头,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只能算供应链整合商。供应链上的技术没有突破,手机也玩不出什么花。
技术受限的厂商,就只从各种“刁钻”的角度开卷:
先是抢首发:抢处理器首发、抢摄像头首发、抢外观首发、抢材料首发……
抢完首发,就卷电池、快充、相机……
这些卷上去了,就开始搞屏幕,什么高刷屏、护眼屏、调光屏……把能卷的全卷了一遍。
看起来已经卷无可卷时,又有业内人士提出:存储容量不足,往往是消费者换机的重要原因。
确实,越来越多人觉得手机存储不够用了。
先说闪存,光是手机系统和预装APP就有十五六个GB;
一个规模大一点的游戏能有几十甚至上百GB;
喜欢拍照的,高清照片能占几十个GB;
平时需要用到的APP,每个都会产生一堆临时数据,加起来又是几十个GB。
还有被喷了无数遍的微信,不仅占闪存,运行的时候也非常吃内存。内存不大的手机,多开几个小程序就能卡到闪退。
而那些大型的游戏,例如“知名手机性能测试软件”《原神》,对内存的要求更高。
于是,迫切想刺激销量的手机厂商们,开始在存储上“内卷”。
举个直观的例子,今年好多新手机砍掉6GB + 128GB的存储配置,直接8GB + 256GB起步。一加还官宣要普及大内存,Ace 2 Pro 甚至12GB + 256GB起步。
光有大存储还不够,价格也得打下来。就拿今年3月小米发布的Redmi Note 12 Turbo举例,16GB + 1TB配置的定价直接打到2599元。
你想想,2021年那会,1TB的iPhone 13 Pro得上万!现在花2000多就能买到个相同容量的手机。
厂家们打价格战,消费者肯定是乐意的,但是内存的成本真能压到这么低吗?
02 存储芯片降价,开卷的底气来了
今年来,制作手机的成本下降了,更准确的说,是手机用到的存储芯片降价了。
疫情初期,电子设备的需求有所上涨,各大消费电子厂商以为春天来了,都加大了芯片购入量。为了积极应对,全球的存储芯片厂商也加足马力,大力扩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的购买力下滑,消费电子行业出现历史性的疲软。
但由于芯片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对市场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下游需求减少时,上游供应仍在持续增加,芯片厂商和渠道商出现了大量的芯片淤积。
为了尽快清理库存、减少亏损,芯片厂商们只能下调产品价格。
手机的闪存芯片一般不面向零售市场,但是从隔壁的PC市场,我们能明显感知到存储芯片的价格崩盘。
在2022年上半年,一块500GB的凯侠(东芝)RC10固态硬盘价格仍在350元左右,而到了年底,一块1TB的凯侠RC20(前者的升级版)固态硬盘便也降到了这个价格。
业内人士表示,电脑的固态硬盘和手机的闪存芯片,都会用到闪存颗粒。
近年来闪存颗粒的价格下滑,就导致固态硬盘价格一路向下,手机闪存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手机闪存我们买不到,所以对于价格没有这么敏感。
手机厂商们的成本压力得到减少,因此大存储机型得到快速普及。
反正对咱们消费者来说,大存储手机越来越便宜了,买了没坏处,不如早买早享福。
03 干死你,才是中国手机
总结一下,手机厂商卷存储的核心,在于品牌没有独家优势,而独家优势是靠技术提供的。
国内的手机玩家就剩下这么几个,手机越做越同质化,处理器不是骁龙就是天玑,手机屏幕不是三星就是京东方、华星、天马,快充速度也大差不差。
而存储就是目前最能抓的差异点。在这种情况下,谁不跟着卷,别说独家优势了,销量都保不住。
或许,汽车圈还能“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但在手机圈,“干死你,才是中国手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每日推送”(ID:apptoday),作者:大碗,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