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离谱、没有挂名、钱比戏大,掉落“市井”的文学组
影视项目中的文学组究竟是干什么的?
与编剧一样,文学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对剧本负责。在当下的影视市场,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网剧、网大,甚至是动漫项目都配有专属文学组。一个完整的文学组主要包含文学责编、文学策划和文学统筹,根据项目的体量、类型不同,文学组的成员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
文学组作为项目前期的参与者,既要为剧本服务,也要周旋于编剧、导演之间,更要护航制片人使项目顺利完成,可谓是整合项目的“粘合剂”。
同为幕后工作者,文学组成员们与被大众所熟知的编剧有着截然不同的薪资待遇和行业地位。编剧虽然有大小之分,但在具体在项目中还是能够署名的,有些编剧在项目中也会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文学组只有背靠大平台才会清晰划分职能,否则就会在项目制作的修罗场里沦为奴隶。
知名编剧可以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为自己发声,比如去年年底,汪海林带着111位包括琼瑶在内的编剧抵制抄袭。但即便是这些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占有一席之地的编剧大咖们,在维权这件事上也常常吃瘪。何况作为底层的文学组成员们,他们的创意或想法几乎不会被冠名,他们的智慧仿佛理所应当被项目征用。
“没毕业之前,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做好成名的代价。”中央戏剧学院专业科班出身的小k(化名)目前在某知名影视公司做文学责编,已经工作三年的他早已习惯了“无偿”奉献自己的创作能力。
然而比起做“无名英雄”,最让文学组痛苦的还是日常工作中,因内容生产链中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造成的种种矛盾。
01 文学责编:一年看的项目没一个推进的,参与的还没署名
文学责编本该为公司评估、审读、筛选合适的项目,但由于有些公司的体量不够或人员配置不健全,导致整个行业中鲜少有文学责编只对文字类内容负责。目前,这个工作岗位在大多数时候需要参与和承担策划的工作。
“我们公司按照偶像、悬疑、古装、家庭伦理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2个人配合着撰写评估报告,最后交到中台进行审批。”
小k在一家中型影视公司已经做了三年文学责编,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看”:“自主看”与“定向看”。
“自主看”是指小k需要将自己最近看到的任何有趣的任何内容进行评估或汇报,比如在抖音看到的热点、最近爆火的漫画、刚刚上线的动画等等。小k告诉骨朵,他需要在每周例会上阐述热点并分析背后的逻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编剧、导演、制片人更加了解市场,从而在项目中尽可能地避免脱离市场。
“定向看”是指小k需要在指定周期内完成指定项目的阅读或观看,这些内容大多是制片人、编剧、导演或内容平台推送到公司的文字类项目,其中包括小说、漫画、剧本、项目策划案,甚至有时候会是成品影视项目。
当看完这些内容后,小k需要和自己小组的成员进行简单讨论,撰写评估报告。“如果项目非常好,我们可以直接申请推送到中台,如果是小说,中台审核通过就会交由版权部进行购买,如果是成型剧本则是交由制片组。”
小k的工作内容已经算是很多影视公司中职责划分比较清晰的,骨朵了解的许多影视公司的文学部只有3—5人。一般这样的公司都是由导演、制片人或编剧领头的影视公司,创始人凭借代表作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023年已经过去7个月了,我已经写了200多份评估报告了,但是现在正在推进的还是两年前的项目。”小k一边担心自己的kpi,一边又庆幸自己的悠闲。
对于他来说,他只想做一个聚焦于悬疑品类的资深文学责编。但是他所在的公司对文学责编的岗位要求是选择合适的IP与项目并推进至拍摄阶段。
小k面临的推进是指为自己选择的项目寻找编剧、导演与主要演员,并且这些工作需要向公司为他指派的制片人汇报。
“像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这样的大平台才有健全的责编体系,我们公司的体量还不够。”小k告诉骨朵,虽然许多影视公司的责编会细分领域,但只有头部公司的责编才有职能划分。
与职能划分相辅相成的,还有职业规划的清晰。
目前,文学责编的升职通道有内容向和市场向两种渠道。内容向是指通过工作时间的沉淀与项目评估量的积累,让自身对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剧情发展等内容层面更加了解并轻松驾驭和把控,从而水到渠成地成为资深责编或编剧。
市场向是指通过文学责编工作让自身了解影视项目制作的周期,从而成长为一位懂内容、了解市场的文学策划来参与项目的整体推进,最后完成从内容工作者到制片人的蜕变。
小k的梦想是成为像老师倪骏这样的知名编剧。目前在工作中小k经常会遇到为编剧修改剧本的情况,因为是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小k凭借对内容的敏锐度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因此他也曾上手帮编剧改剧本。
图文无关
“刚入行的时候,正好赶上公司在改编一个比较大的仙侠剧,这个项目的导演是平台定的,所以他最有发言权。”据他所说,该项目是某平台定制剧,导演和编剧团队都是80后,虽然这个项目已经拍摄完成了,但小k的老板并没有承诺他署名。
如今小k的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他已经不再计较是否能够在他参与的几个项目里挂名,现在他最关心的是某平台的二面。对于小k这样怀揣着编剧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冲进大厂成为资深文学责编,多看多积累,早日完成职业生涯的飞升,成为一名独立编剧。
02 文学策划:内忧外患全是坑,入行五年没做成一个项目
文学策划作为文学责编的晋升岗位,不仅要懂内容和市场,更要懂人情世故。当下文学策划岗的大多数从业者都存在与编剧、导演之间出现矛盾的现象,矛盾主要来源于谁对内容有更大的把控权。
从业5年的紫零(化名)曾在某一线制片人公司做文学策划,“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那段时间的我像一个打杂的。”小到去打印店打印剧本、组织去学校选角,大到对接导演、编剧、艺人的合同,都要紫零亲手做完。
“最离谱的不是从一个文学策划沦为陪吃,而是我要帮老板的饭局准备碗筷。”基本上每家影视公司都有招待客户的餐厅,紫零就曾带着几个实习生一起在餐厅摆盘子、端菜。紫零虽然对影视行业的“吃文化”并不反感,但作为一个文学策划,在这样的场合依旧会有所不适。
对紫零来说,工作的琐碎微不足道,毕竟自己的工作属于创意类工作,难免会有一些与策划无关的工作。入行五年都没有一部代表作,才是身为文学策划的痛点。“联系的编剧、导演太多了,他们嫌我们不专业,但感觉也有甩锅的成分,毕竟他们如果真能做出内容,我也不会有那么多夭折的项目了。”
在做文学责编的这五年当中,紫零踩过的坑俯拾皆是。
图文无关
其中最多当属被编剧坑。比如编剧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最后成稿却不尽如人意。但是交不出满意的作品还不是最离谱的,有些编剧甚至会在收了定金后,因交不出剧本以各种理由拖稿。
“有个编剧跟我说他已经累到面瘫了,实在是写不出来了。”在推进一部小说改编的军旅题材项目时,紫零已经和编剧去部队采风三个多月,编剧在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信誓旦旦说已经有了具体的想法,很快就能按照大纲写出分集大纲。但后来,紫零被该编剧告知因面瘫无法写稿,再到后来不回消息,直至将紫零拉黑。
紫零始终也想不明白,一个根据小说改编的项目也会因为没有剧本而“流产”。“一般来说,原创剧本中途夭折的情况最多,因为改编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几乎不会出现剧本阶段的问题,大多时候都是资金、过审导致的无法拍摄。”据了解,改编项目在剧本阶段折戟属于极少数现象,尤其是像紫零负责的这种有一线制片人背书的项目更是绝无仅有。
除了被编剧坑,有些导演也给紫零短暂的文学策划生涯上了一课。“我觉得攻击别人出身,而不是工作水平的人最不专业。”在一次剧本会上,某导演因紫零的修改意见过多而发飙攻击紫零。“我到现在都记得,他当着整个项目组的人说‘一个新闻系毕业的人凭什么跟我聊内容,你有什么作品’时让我有多下不来台。”紫零理解导演需要有自己的权威,但并不认可他的做法。
“或许我当时的确是错的,但是他可以在内容上对我提出任何反驳,然而他并没有。”紫零知道文学策划的职能定位对从业者的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但内容工作的评判核心不应是出身科班与否。毕竟内容创作是很主观的,很多项目中导演、编剧也都是非科班人士。
至于为何入行五年没有做成一个项目,紫零认为,影视作品从创意阶段到拍摄本身周期长、变数大,“你永远想不到你的项目会在哪个阶段名存实亡。”很多时候,一个项目在没有拍摄之前要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黑夜,而大多数项目即便本身质量很好,也不见得能走出这个至暗时刻。
“上周开会老板还在要求你找演员,这周就告知你项目暂停了。”影视市场瞬息万变,受到资金、市场、公司内部动荡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影视项目随时都有毙命的可能。据了解,这种情况即便是在第一梯队的平台公司也常常出现。
对紫零来说,编剧和导演都属于外部人员,这样的明枪并不会重伤她。但公司内部资源经常分配不均匀,导致同事也会向紫零射出暗箭。“我做的选角表、项目道具对标等等居然都被同事拿给老板了,直到我离职老板才知道是我做的。”
不过这些对当下的紫零都不重要了,现在的她已经彻底远离了影视圈,准备迎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03 文学统筹:专业优先?不存在,谁出钱听谁的
文学统筹与前两个职位相比话语权相对多一些,已经能够触碰到项目的权力中心。与前两者不同,文学统筹这个岗位不仅服务于影视公司,许多艺人团队也有自己的文学统筹。
与文学责编一样,导演、编剧常常诟病文学统筹不懂内容却要把控内容。但是文学统筹却认为,导演、编剧对待市场不够客观冷静,过于主观。虽然都是为了内容负责,但他们的出发点,乃至制片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内容固然重要,但影视作品终究是商品,在保证商品稳定性、安全性的情况下,还要确保商品能够如期上市、抢占市场。
文学统筹是整个项目的把控人员之一,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不仅是话语权,还有推进项目。入行12年的渺渺(化名)最初是某头部影视制作公司的文学责编,后来进入到老领导创建的公司成为一名文学统筹。
渺渺告诉骨朵,一般大项目都是分几个阵营的。以一部S+的项目为例,最少会有3个阵营。“前段时间上线的某知名女艺人主演的小说改编时代群像剧就有3个阵营,一个是以导演、制片人与部分主要演员为主的拍摄阵营,一个是以编剧为首的剧本阵营,另一个则是以投资平台为主的资本阵营。”
据了解,一般改编类影视作品还有一个由版权方组成的版权阵营,但有的项目版权会在投资方手中,渺渺参与的这个项目便是如此。
由于大型项目投资较大,通常会出现各个阵营在利益的驱使下争夺资源,这个资源并不限于角色和职位。
“行业对S级以上的项目关注度非常高,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参与者的风评。”以编剧和导演不在一个阵营的情况为例,双方会在内容上暗自“掰头”,看似是谁更懂内容的斗争,实则是谁才是“内容一番”。毕竟一个项目以谁为主就意味着谁今后的项目更多,倘若项目在上线后大爆,这位“内容一番”的身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而对于有的演员来说,谁是内容创作的“一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谁能让自己的戏份多、谁能让自己成为戏眼,那谁就是自己的伯乐。像渺渺参与的这些大项目里,主演艺人都会配有自己的文学团队。艺人的文学团队主要负责帮艺人选择适合的剧本、解读角色,但在实际项目中,很多艺人会把文学团队当作抢戏的工具。
“我前同事目前在某艺人公司担任文学统筹,主要负责的就是为公司所有艺人加戏、改戏、调戏。”对于艺人来说,戏份多、戏份重就意味着提高了出圈的可能性。
至于资本方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既不希望各方的纠纷影响到项目的进度,更不希望自己成为被糊弄的一方,最好的状态就是资本方在袖手旁观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各个阵营的‘法官’。”这样的好处是资本方不仅可以凭借这种平衡推进项目,还能够从各方阵营的嘴里了解最真实的项目情况。
总体来说,资源争夺对艺人来说是戏份,对于导演、编剧来说是话语权,而对于制片人来说则是真金白银。“作为花钱的人,制片人最在意的就是进度。”渺渺告诉骨朵,目前作为制片方的文学统筹,最关心的就是项目的如期“竣工”。
“统筹不是一个好干的活,要眼观六路和耳听八方。”渺渺在项目推进时要周旋于各个阵营之间,在项目拍摄时还要协调艺人。曾经在推进某战争题材的项目时,她就遇到过不配合的艺人。“当时男主和剧组签了三个月的拍摄周期,剧组是不容许请假的,可是他为了参加某综艺打乱了整个项目的拍摄计划。”
而到了项目后期时,作为文学统筹的渺渺不仅要配合剪辑部门审核成片,还要协助导演调整内容。“有时候我会提出调整意见,所以一个项目从创意到成片,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作为幕后工作者,在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并不能够被观众或行业人员所熟知的时候,即便是已经工作十二年的渺渺还是会有失落。
图文无关
其实,刚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来到北京的渺渺和小k一样有着影视梦。一直以来她只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制片人,但十二年的成长让她明白了,在这一行里想要成为头部有多艰难。“影视项目说到底还是资本的‘游戏’,没有资金、没有代表作就意味着没有话语权。至于专业和技术,是行业最不缺少的。”
与早期影视行业缺少专业人员不同,当下市场中有许多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影视行业担任文学类的工作。“大家都是学了几年或者在行业里工作了几年的,对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许多时候不是不懂内容,而是阵营、身份决定了说话的人懂不懂内容。”渺渺知道,在一个项目里,利益或许是高于对错的。
说到底,影视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资本造就的产品,对于市场来说,能不能“成”,有时远比讲好一个故事更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GuDuo骨朵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