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参与,中原农谷如何打造千亿级种业“硅谷”?

中原独角兽·2023年07月22日 19:22
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

文 | 刘玉坤

中原农谷展览馆

中原农谷,这一众人瞩目的“种业高地、农科芯城”,正呼之欲出。

自2022年1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重大决策部署后,中原农谷频频得到顶格聚焦,其建设可谓火力全开。

先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原农谷”成为河南焦点。

6月《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发布,为中原农谷建设指出“路线图”。

再到7月21日,“央企省企中原农谷行”签约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13亿元,河南省中原农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可见,农谷“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标的正在坐实,郑州南北建设正齐头并进。

为深入了解中原农谷的最新进展,近日,36氪来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

愿景:世界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中原农谷发展愿景

中原农谷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

据新乡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海峰介绍,中原农谷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区,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独特的区位、气候形成了极具生态价值的天然粮仓,孕育了“中国第一米”、“中国第一麦”等叫响全国的农业品牌。

作为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先后在这里扎根,全国唯一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在这里建成。

“中原农谷”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河南省长王凯对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一次调研。

2022年春天,中原农谷在黄河北岸破土而生。

同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省长挂帅、12位厅级领导组团,中原农谷成为全省关注的焦点。

接着,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两个重磅文件。一个是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一个是加快建设种业基地的意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提出3个全团建议,中原农谷独占两个。

6月21日,《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

《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部位、重要环节“卡脖子”、短板技术取得标志性突破,“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初步建成,成为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引领区。

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战略力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培育实现新的突破,打造形成千亿级种业、粮食产业集群。

底气:产业优势及创新基因

雷达监测

“中原农谷”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总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

其中“一核”指平原示范区全域,342平方公里,瞄准世界前沿,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农科“芯”城。

东区位于延津县,498平方公里,擦亮“中国第一麦”品牌,打造粮食产业/经济集聚地。

西区包括新乡县、获嘉县,473平方公里,以良种繁育为核心,打造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区。

南区位于原阳县,299平方公里,以中央厨房产业园为依托,打造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地。

据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商务局局长程丽介绍,中原农谷打造千亿级种业优势明显——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中原农谷位于北纬35度,农作物资源种类丰富,光热水气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全部为8等以上高等地,主要农作物品种超过30种,原阳大米、延津“中国第一麦”享誉全国,是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黄淮海地区育种繁种、开展农业科研的优势区域。

科技创新蓄能增势。

农业科研平台加速汇集,神农种业实验室挂牌成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创新研究,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签约入驻,黄河实验室、平原实验室落户运行,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

先正达集团、中农发种业、心连心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获嘉县花溪科技智慧农机挂牌上市。张新友院士、喻树迅院士、许为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教授等一大批重量级种业专家汇聚于此,300多名科研人员常年驻地开展科研工作,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3%。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贯通研发、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平原示范区现代种业、延津县粮油加工、原阳县中央厨房、新乡县小麦制种、获嘉县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载体平台在区域内集中布局,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基础扎实,科技引领、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战略区位优势突出。

中原农谷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郑新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五纵五横”骨干交通网络完善,京广高铁、郑济高铁、京港澳高速、G107、S101南北联通,沿黄高速、晋新高速、G327、黄河大堤路、原武线(幸福渠路)东西贯穿,在集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深化农业科技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政策体制优势形成。

按照“省级主导、市级主责”的原则,中原农谷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采取“管委会+公司”的架构体系,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聘请农业、科技、金融、公司运营等领域一流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中原农谷决策把脉问诊。省直各厅局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金融、人才、科技、要素保障等政策,中原农谷“1+1+2+N” 的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路径:重点突破与协调创新

科研人员

中原农谷渐成河南“头号工程”,其产业基础已经形成,创新基因正在凸显。

但也必须认识到,河南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科创资源集聚度不够、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有待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亟需以高标准推进中原农谷建设为战略抓手,加快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同时,《规划》容纳几乎全部农业要素和发展目标,而在短期内集中资源要素,实现生物育种突破才是《规划》的核心要义。

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是头号工程。”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曾介绍,中原农谷的首要目标就是打造形成千亿级种业、粮食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种业“硅谷”和农科产业新城。

紧盯这一目标,中原农谷需要在做大做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基础上,积极链接“世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创新平台、技术及人才优势,围绕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产业发展升级痛点,在种业底盘、粮食增产、畜牧水产养殖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坚,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专利自有、技术自主。

好在《规划》厘清了发展的空间、功能布局,提出“谷城院”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将中原农谷建设、城市转型与科研院所发展“一体化”推进,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整合集聚农业创新要素,贯通产学研用关键环节,促进种业、粮食、食品聚合发展,引领带动河南乡村全面振兴;并指出要聚焦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全力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

具体而言,《规划》重点围绕“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重塑产业新优势、延伸产业新领域、塑造开放新平台、提升综合服务新能级”等5个方面展开,共安排了搭建生物育种和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做强大粮食产业、发展农机装备、培育农业服务、布局现代生物经济、畅通开放通道、夯实基础支撑等24项任务,并围绕农业科技、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培育等领域,明确了需重点实施的20项工程。

《规划》的出炉,为中原农谷的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实施规划将助力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加快构建“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发展格局,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中实现“弯道超车”。

了解更多,请关注36氪河南微信公众号

+1
6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