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骂越赚,眼科赛道疯狂造富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近视防控等相关话题引发了一大波讨论。受惠于此,今天爱尔眼科(sz300015)、普瑞眼科(sz301239)等4家A股上市眼科医院的股价,也都得以小幅拉升。
这还不足以体现眼科医疗板块在资本市场的热度。近一年,何氏眼科(sz301103)的股价累计上涨超过50%;而普瑞眼科自去年7月5日上市至今,股价涨幅已超132%。
今年一季度,普瑞眼科和华厦眼科(sz301267)还获得了医药女神、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的带头加仓(其中葛兰重仓普瑞眼科,成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五一节前夕,华厦眼科更是迎来超300家机构调研,普瑞眼科也迎来逾180家机构的调研。
业绩层面分析,今年一季度,这四家A股民营眼科上市公司也都是大幅增长。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爱尔眼科一季度的营收增幅均超20%;净利润方面普瑞眼科同比增长335%,何氏眼科增幅超过117%,华厦眼科同比增长34%。
股价狂飙、机构热捧、业绩飙升,眼科消费医疗板块的表现,只能用炸裂才足以形容。不由得使人感慨一句:金眼银牙,诚不我欺。那么,在资本市场相对低迷的大背景下,眼科赛道为何会成香饽饽?
壹
一切还要从民营眼科赛道的第一大霸主——爱尔眼科的创立和发展说起。
爱尔眼科的创始人叫陈邦,其创业经历颇为神奇。资料显示,陈邦196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7岁参军入伍,退伍后进过国企,做过椰树牌椰汁的总批发商,在海南从事过地产投资,遇上了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二十几岁就经历了大起大落。
1997是他经商生涯的一个转折,这一年,创业失败的他拿出仅存的3万元积蓄,采取“院中院”的形式与传统公立医院捆绑合作,在公立医院中设立眼科专科做近视检查和白内障等常规眼科手术。依托公立医院优势资源,他很快赚到了眼科的第一桶金。
不过好景不长,后来国家开始大力整治公立医院“院中院”。2002起,陈邦开始筹建自己的眼科医院,他选中了濒临倒闭的长沙钢厂职工医院,将其变更为首家爱尔眼科医院。第二年,爱尔眼科在沈阳、长沙、成都、武汉等地又相继开出了四家规模不小的医院。此后,爱尔眼科开始将触角向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和湖南地级市等三线城市延伸。
2009年,爱尔眼科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第一家IPO上市的医疗机构,开启了资本市场与医疗行业对接的先河。之后,爱尔眼科的连锁模式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迅速扩张,三年规模翻番。
梳理陈邦的创业经历,可以发现,他的成功主要踩中了二个关键点:一是,创业初期恰逢国家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此前门槛较高的医疗领域;二是,采取分级连锁机制,重分利用金融杠杆大肆扩张,把大城市司空见惯的眼科治疗仪器带到中小城市,通过不断的并购+猛烈的营销策略,将体量迅速做大,而后再依靠体量优势不断融资。
数据为例:2014年,爱尔眼科即通过“自建+并购”方式扩张到42家医院,从这一年开始,公司通过设立并购基金,以“上市公司+PE”的模式,专门收购并孵化新的眼科医院。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在这些与PE机构共同设立的并购基金中,爱尔眼科均作为有限合伙人(LP)出资,出资比例都未超过20%。其财务杠杆大多超过6倍,给了其更大更快的资本运作空间。
部分爱尔眼科参与出资的产业并购基金
从2014年至2017年,爱尔眼科累计通过基金并购医院数量121家(年均40家新增),而截至2021年底,并购基金内的医院数达到318家,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共有723家。
上市之初,爱尔眼科发行价28元,股本为1.335亿股,总市值仅为37.38亿元。而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爱尔眼科实现全年营收161.1亿元,扣非净利润29.19亿元。目前公司总市值为1869亿,完美演绎了“十年三十倍”的投资神话。
贰
与陈邦的发家史类似,国内的民营眼科医院大多源于院中院或者小诊所模式,而且大多数落脚在小城市,有些创始人有着医生或体制内经历,通过开连锁医院、收并购逐渐走向巅峰。
比如华厦眼科的创始人苏庆灿,便来自因民营医疗而闻名的莆田。苏庆灿出生于1969年,1988年毕业于莆田仙游一中。公开信息显示,他曾在企业工作,1990年代辞职,先后创办了欧陆商贸、欧华进出口公司,主要做建筑模板贸易,由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苏庆灿与眼科医院产生关系,是在2004年,当年厦门眼科中心改制时,他成功入主。这就是华厦眼科的前身。凭借长袖善舞的本事,华厦眼科于2010年开始福建省内连锁化扩张战略,先后于福州、泉州开展眼科医疗业务,并于同年12月,控股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正式迈出了向福建省外发展的步伐。
普瑞眼科的创始人徐旭阳是安徽黄山人,1971年出生,大学毕业后曾在黄山市人民医院当一名临床医生,1995年辞职到上海闯荡,曾效力于美国眼力健公司,不久后又跳槽至美国科医人医疗激光公司。直到2006年,他与一家名为广州鑫视康的医疗器械公司,创办了普瑞眼科。创立之初,徐旭阳只是一个持股10%的小股东,之后通过增资、收购等方式,逐步获得企业控制权。
与上述3位创始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何氏眼科的创始人何伟。他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过眼科博士,曾是一名医术精湛的眼科医生。1995年,他和同为眼科博士的弟弟何向东一起回国,创立了何氏眼科。
凭借有限的媒体报道,比较难以追溯这几位创始人在眼科赛道的第一桶金。根据财报信息,医保几乎兜底的白内障手术业务,在很长时间内,曾是民营眼科医院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不过随着医保政策的变化,这一支柱业务收入增速放缓,屈光业务和视光业务成为新的财富密码。以普瑞眼科为例,2021年其屈光业务收入8.72亿元,占总收入的51.23%。
去年,国家卫健委披露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成为社会各方重视的问题。由此,未纳入医保的验光配镜和近视治疗等视光业务也成为眼科医院的新风口。2022年,爱尔眼科视光业务收入37.7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3.46%;何氏眼科2021年该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26.28%,占营业收入的35.97%。
2022年及2021年爱尔眼科业各项务营收占比
与此同时,这几家医院采取的“打法”基本类似:跑马圈地、进军全国、做大规模、抢占高地。截至2022年上半年,普瑞眼科拥有23家专业眼科医院,3家门诊部;华厦眼科共拥有57家分院;何氏眼科通过“三级眼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拥有3家三级眼保健服务机构,32家二级眼保健服务机构,55家初级眼保健服务机构。
叁
再回到眼科赛道为何如此火爆这话题。这个行业之所以被称为“黄金赛道”,首先体现在利润率上。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眼科净利润13%,约为专科平均净利率的2倍,居于各专科的利润率之首。而根据财报,2021年,华厦、何氏、普瑞的毛利润率分别为45.56%、40.3%和43.4%,爱尔眼科更是达51.92%。
除此,中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用户基数大,决定了眼科市场具有高成长、高天花板特征。资料显示,我国约7亿人近视、约3亿人干眼症、1.6亿人白内障,三大患者人群撑起了眼科医疗市场的规模,促进了如耗材人工晶状体等细分赛道,以及落地到线下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赛道。
2022年上半年,眼科赛道利再次传出利好消息,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趁此风口,何氏、普瑞、华厦三家眼科医院,相继于这一年纷纷上市,并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在消费基数无比庞大的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可能成为一笔大生意,眼科也不例外。随着何氏、普瑞、华厦的上市,其创始人也纷纷成为一方富豪。比如华厦眼科的苏庆灿,目前华厦眼科市值368.98亿元,苏庆灿持股55.99%,对应的财富超过206亿元;何氏家族对何氏眼科的持股比例超过50%,目前对应财富也超过了35亿元;持普瑞眼科42.66%股份的徐旭阳,目前对应财富超过49亿元。
至于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更堪称是眼科造富的传奇。十几年时间,他的财富暴涨近百倍。《2021年胡润中国百富榜》中,他以1350亿身价,位列榜单第26名,蝉联湖南首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财富高升的过程中,有关于民营眼科医院的争议也层出不穷。以爱尔眼科为例,2020年最后一天,抗疫医生艾芬自述在爱尔眼科遭遇医疗事故,自此拉开了她和爱尔眼科的“战争”。与此同时,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医保、收转介费、医疗事故多发等负面新闻,也时有发生。
希望部分眼科医院,加码扩张、闷声发大财的同时,也要做好质量把控。甘蔗没有两头甜,连锁模式是一把双刃剑,顺境时几十家连锁店都可享受到“光环”,放大其品牌价值,一旦发生安全及质量问题,亦可能祸及全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人物”(ID:biz-leaders),作者:杨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