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引入708家首店,成都如何讲述“首店经济”故事 | 新消费浪潮
文 | 尹子璇、李霜霜
“首店经济”中的“首店”是指在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如全球首店、中国首店、城市首店;又或指传统老店通过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形成的新店,如新物种店、概念店、体验店、定制店、旗舰店等。
因此,首店在创新消费模式、激发消费欲望、引领消费提质升级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的着力点和提振消费的新增长点。
今年3月,《2022年成都首入品牌研究报告》显示,成都2022年全年共计引入708家首店,过去五年引入首店超2500家,稳居首店经济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作为西部城市,却能取得如此成绩,毫无疑问,成都给市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在浓厚的消费底蕴、强劲的商业运营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多个首店在成都纷纷落地,成为拉动成都消费的新动能。
首店为何选择成都?如何让首店选择成都?首店的落地代表着什么?怀揣着这些问题,36氪四川和相关从业者聊了聊。
不仅仅是首店,也是营商环境“试金石”
交子大道上,一个个时尚潮流的街边“盒子屋”中,便伫立着VERTU VBox的全球首店。
VERTU VBox
去年,VERTU在伦敦发布旗下全球首款Web3.0手机“METAVERTU”。作为一个以高端手机闻名的奢侈品牌,VERTU旗下的VERTU VBox却与人们概念中的手机卖场完全不同。
这里被VERTU副总裁马琳定义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进入VERTU VBox,一楼是VERTU的产品展示区域与咖啡区,会举办一些Web3.0相关活动;二楼则是一个小剧场,摇摆舞、话剧、脱口秀等艺术活动定期在这里举行。36氪到访时,因为二楼即将举办一场话剧首演,等待的观众让一楼在工作日也门庭若市。
马琳告诉36氪:“一直以来,奢侈品牌都会关注艺术,而VERTU身上还有除了奢侈品以外的另一个基因——科技。”
在这两大基因之下,VERTU VBox并不会过于强调商业化,而是要去打造一个社区型的体验空间:“首先,我们有极具特色的演出,可以为我们链接年轻人和艺术家;其次,我们去年推出了Web3.0手机,VERTU长期看好这一赛道,也希望为这一赛道的从业者提供交流空间,并持续关注其中的优质项目。”
如果说,VERTU Vbox首店是对VERTU品牌含义的空间实体化解释,那还有不少落地成都的首店是希望基于这里的消费能力和产业基础更好地延展市场。
这代表着,当首店选择一个商场或者城市时,便是对该商场或城市的一种认同。
“拿下首店几乎是每个做招商的追求。”一位不具名的商业综合体工作人员告诉36氪四川。
对于综合商业体而言,通过餐饮/零售/3C类首店的引入,对外进行宣传引流,可以利用首店的价值为商城带来话题讨论度和客流流量从而转化为销售额,带来极大的宣传及经济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首店自己会根据商场的地理位置、客流、口碑来达成合作情况,如果有越多的首店来选择,就是对这个商场另一种综合价值的提升”。
这样的概念放到城市身上依然适用,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首店经济”已成为检验区域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城市商贸活力的“晴雨表”。
产业基础、消费潜力、政府支持,首店落地开花
S.O.E coffee成都首店坐落在高新区铁像寺水街,作为成都“2021-2022年度影响力首店”之一,这家店起步于北京烟袋斜街的「咖啡沙龙」,在2017年改名为S.O.E coffee,开始品牌化运营。
S.O.E coffee
S.O.E coffee创始人魏凌鹏是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国际评委和中国区主审,多年来专注于专业级咖啡培训,创始人的专业基因也让S.O.E coffee更专注于精品咖啡。
谈及为何将西南首店落地成都,S.O.E coffee成都负责人告诉36氪,成都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咖啡消费基础,更适合精品咖啡店的发展。
近年来,成都独立咖啡馆呈飞速增长。据统计,2021年上海咖啡馆达7,585家,彼时成都有3,601家,而截至2023年3月,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咖啡店,上海咖啡店数量为11,290家,成都咖啡馆数量为7,900家。据媒体和美团发布的数据统计,成都的独立咖啡店总数现在达到了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而为了接上成都的地气,S.O.E coffee成都铁像寺水街店拥有大量的外摆空间,也在设计上运用全开式大玻璃窗户,完全满足了爱晒太阳的成都人。
去年10月,S.O.E coffee成都铁像寺水街店正式开业,开业期间也推出了具有成都特色及北京特色的两款产品——用青花椒酱调制的「花娇」及搭配老北京二八酱的「二八DIRTY」。
开业前,S.O.E coffee所在商业区也给了其充分的支持。“本来是打算8月份开业,但是疫情原因导致开业时间不明朗,而这边则给我们免了很多房租。开业时配合商业街的开放,大量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客流。”
在S.O.E coffee落地成都的故事背后,也展现出了多数品牌首店落地成都的原因:市场基础以及政府支持。
据四川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万人,成为第7个超大城市,能带动辐射四川省乃至西部省份的人口消费。作为西南地区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成都更偏重于休闲和娱乐消费,具有餐饮零售、生活娱乐、休闲配套、高奢消费等潜在市场,适配多数首店品牌,同时,国际化是成都的底色,在保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兼容并包各国文化。
而在政策方面,2022年初,成都印发《成都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全球消费资源融合聚集、标志性消费场景影响力提升、全球消费潮流引领、便民舒心消费环境营造、国际消费政策制度优化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联动六大行动;2022年末,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又首次提出将围绕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核心功能。
具体落到相关部门,以成都交子金融商务局为例,其商贸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告诉36氪:“基于成都的高包容性,年轻人对新事物的高接受度,让企业不约而同将眼光转向成都市场,高新区的优良营商环境加持,进一步吸引多方企业落地开拓商业发展。在招引首店的过程中,交子金融局持续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理念,坚定投资企业扎根交子商圈发展定力。”
正是在产业基础、消费潜力及多方的努力之下,才让成都从2018年入局首店经济以来,实现数量的飞跃:2018年引入200家、2019年引入473家、2020年引入386家、2021年引入801家、2022年引入708家。
如何让首店经济发挥更大价值?
细细梳理成都首店经济发展脉络,可以发现,2019年起,成都就成为了品牌首店青睐的城市,基于“美食之都”的称号,彼时成都首店主要品类以川菜、火锅、特色餐厅等正餐首店为主。2020年轻餐、烘焙等小型餐饮首店持续发力,2020年12月6日正式揭幕的成都万象城二期凭靠TED BAKER、GENTSPACE、温野菜日本涮涮锅十余家首店,在开业当天引客45万人次。
同时,成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商业气质,在城市的加速发展和愈发成熟的商业氛围中,成都的消费潜力也吸引了更多目光。
在去年底开业的SKP引入的品牌中,涵盖化妆品类、珠宝类、餐饮类等亚洲首店、全国和西南地区首店以及成都首店。除了新兴商业体,成都老牌核心商圈“春盐商圈”通过IFS、太古里等载体,一直不断吸引着奢侈品、顶级珠宝、潮流品牌及高端餐饮等多业态的高能级首店进驻。
这种集聚度进一步投射到消费市场上,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6.5亿元,消费品市场逐步恢复,消费升级加快推进。
回看首店的发展历程,自2018年“首店经济”概念被提出后,如今,首店的队伍在越来越壮大的同时,其概念、种类也在被不断地解构和定义。首店经济也在持续反哺市场和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引入了大量的首店后,成都的消费潜力和城市营商环境已经得到证明,但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在交子金融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一个首店的落地不仅仅是一个门店的落地,更多的是背后的产业落地可能性:“有的品牌落地后觉得这里营商环境和市场很好,就认为可以把整个西南地区的总部给搬过来。我们在招引时,也会关注一些龙头企业,希望可以慢慢聚集上下游左右岸企业过来。”
对于品牌和商业体而言,如何能够在引入首店之后让其发挥长尾效应?对于城市而言,又如何通过首店的落地进一步拉动产业上下游的集聚?这一切,36氪四川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