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邦资本」合伙人杨冷羽:深耕氢能赛道,做中国式新派产业投资人

余慧玲@36氪广东·2023年04月28日 14:26
“我是扭过氢燃料电池螺丝,开过氢燃料汽车,一路踩过氢能产业链各种坑的投资人。”

文|余慧玲 

编辑|刘晓潼 许璧端

2023年,光伏退补已五年,电动汽车正式退补第一年,政策层面需要找一个未来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氢能产业,正是未来之选。

目前中国已是产氢大国,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预计到2050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中绿氢生产占比稳步提升,交通、建筑、电力等领域氢能应用前景广阔,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

从投资角度看,氢能产业的投资额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氢云链统计,2023年1-2月,中国新增氢能产业投资项目49起,分布在中国14个省级行政区,至少9家氢能企业获得超17亿元的融资,投资项目规模达1047亿元,新增绿氢产能43.7万吨,推动建设风光12GW。

显然,2023年氢能发展仍维持欣欣向荣之势,而与如今这番光景相比,7年前的氢能赛道却略显落寞。

时间拉回至2016年,那时氢能刚被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杨冷羽告别自己十几年的码农身份,联合高中同学创立了一家基于Web3D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公司「及目科技」。

彼时的氢能赛道,还不像如今这般火热,《“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刚提出。而此时,作为创业者的杨冷羽正为企业融资和发展四处奔走。从参加阿里巴巴全球诸神之战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的路演,到对接上百家投资机构及投资人,对股权投资的接触让他开始思考投资人在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入局:与中国氢能发展共命运的新派产业投资人

正当杨冷羽在为转型到投资领域而韬光养晦时,国家政策的接连发布,让氢能赛道逐渐火热起来。这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将氢能列为15项能源技术革命重点任务之一。

隔年,全球的氢能发展也在悄然壮大。邻国日本就在2017年底发布了《氢能基本战略》,确定2050年“氢能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到2030年的具体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实现氢能燃料发电商业化、2050年氢能燃料汽车全面普及和燃油汽车全面停售等目标。

2018年,是杨冷羽下定决心做产业投资人的一年,也被业内人士定义为中国氢能发展的元年。

氢能一改往日无人问津的境况,渐渐走进大众视野,而各大企业也开始扎堆进入氢能行业,氢能项目一时火热得千金难求——国电投、中石化、东方电气、航天科技、中船重工、宝武钢铁等中国能源行业的龙头、央企切入氢能产业链各个环节。除此之外许多国际氢能和燃料电池企业,也通过各种途径争相参与到中国氢能市场的竞争,表达着想要分羹中国氢能市场的诉求。

“我扭过氢燃料电池螺丝,开过氢燃料汽车,一路踩过氢能产业链各种坑,虽然走到今天,氢能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期,但是如果没有当初敢于投身氢能的伙伴们不断尝试,这个’初期’也许还遥遥无期。”

杨冷羽表示,他是国内较早专注于氢能赛道的投资人,一路追随氢能在中国土壤发展壮大,因氢能的命运走向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他也冥冥之中成为与中国氢能发展共命运的新派产业投资人。

“我对自己的定位从来不是纯财务投资人,而是一名坚定的产业投资人,我坚定地认为投资赛道必须和国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募资给企业只是最浅层的投资,后续不断为企业赋能做好投后工作才是核心论。”

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氢气产量保持连续增长。2020年9月,“双碳”目标的提出带动氢产量快速提升,2021年我国氢能产量达3,300万吨,同比增长32%。与此同时,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下游需求强势增长,带动氢能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预计至2025和2035年,氢能行业产值将分别达1万亿和5万亿规模。

两年时间的沉淀,让中国逐渐迈向世界第一产氢大国,而与此同时,杨冷羽也完成了从创业者到产业投资人的角色转换。

“这几年我个人参与投资了液氢储能独角兽「中科富海」、氢燃料电池独角兽「国鸿氢能」以及国内氢能细分核心零部件龙头如「鸿基创能」等。我和氢能最重要的渊源,是我参与了中国第一代商业化巴拉德氢能产业链(参与方包括东风汽车,中通客车,重塑科技,国鸿氢能以及氢车熟路等)。”

杨冷羽认为,所谓的创投“低谷期”和经济曲线的发展其实是一致的。既然有“低谷”,必然也有“高峰”,每一次的“低谷”都是政策更新和产业重整等因素影响的结果,而“低谷”导致的危机常伴随着机会,对于深耕国家大产业赛道的投资人来说,应当抓住机会,在做好充分的风控合规基础上,勇敢进取,这才是回归投资的本质方法论。

深耕:“绿氢+储能”是未来氢能领域应用的重要板块

2022年3月,就在杨冷羽作为氢能产业投资人入职「恒邦资本」的两个月后,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

「恒邦资本」是位于深圳的一家央企战略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坚持“不熟不投”“非绿不投”和“非硬核不投”的投资理念,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氢能)和数字产业等领域。近两年投资的典型案例包括哪吒汽车、中科富海、国鸿氢能、祥邦科技、中科闻歌、中科兴业和云天励飞等。

今年2月份在深圳主板上市的亿道信息、3月份在北交所上市的安达科技、4月份在上海科创板上市的独角兽云天励飞、还有6月份即将在港股上市挂牌的国鸿氢能,悉数由「恒邦资本」投资,直至2023年上半年,「恒邦资本」所投企业完成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港交所的四所上市。

“目前我除了专注投资一些氢能赛道优质项目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助各地方有基础、有意向发展氢能的地方政府规划氢能产业方案落地,打造氢能产业园、塑造氢能全产业链集群等。”

提起氢能,就必须要提到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3060”双碳目标。从宏观来讲,其他投资人更关注“碳中和”及“减碳降碳”等概念,但杨冷羽更关注双碳目标背后最底层的逻辑:“我们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能源革命,能源才是支撑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基础。”

麦肯锡前段时间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报告》预计,从2020年到2050年,全球能源整体消耗量增幅不大,约为14%,但能源结构却大有变化。电和氢能有望在2050年占据整体能源消耗量的50%,相应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占比将逐渐缩小,到2050年将减少近40%。

从创业者到产业投资人,让杨冷羽对国内新能源(氢能)新材料产业发展赛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和投资人问我‘氢能的应用场景只有汽车吗?我现在可以很郑重地告知:我认为未来氢能领域应用将凸显'绿氢'+'储能'这两个板块。

杨冷羽认为,氢能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商用车领域率先尝试商业化,是因为当下的汽车产业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大产业。从汽车产业率先进行氢能应用商业化,可以快速完成我国氢能产业从0到1的布局,也能让更多科学家创业者快速进入这个赛道,推进技术革新发展。

展望:“当前氢能产业泡沫较多,关键要看2025年后”

业内人将目前国内氢能赛道投资情况总结为三点: 阶段早、市场慢、估值偏高。 在氢能投资赛道面临挑战和诱惑时,如何辨别真假风口? 

杨冷羽建议,当前关注氢能赛道的投资人,可以重点研究以下三个政策文件:第一个文件是五部委在2021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该项政策的推出,将取消以往“国补+地补”的补贴模式,由地方自主制定并实施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避免了以往“大水漫灌”式补贴。

第二个文件是国家发改委在2022年4月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里面明确了国家未来十五年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坚定了社会各界对国家发展氢能的决心。

第三个文件是国家九部委在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推动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

“借用一句行业前辈的总结:当前氢能产业泡沫较多,关键要看2025年后。国家预计2025年制造10万辆左右的氢燃料汽车和千座加氢站,相信顺利完成此目标后,氢能产业发展也会有一番质的变化。”

目前整个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制储运、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和下游终端应用构成,当前投资热潮主要集中在中游,因此未来上游和下游会逐渐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

根据全球氢能项目公告、实现各国政府生产目标所需的投资、支出等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的投资总量将超过3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能源投资的1.4%。鉴于氢能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这些投资中的绝大多数(75%)未公布投资总额,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800亿美元的成熟投资,其中包括处于规划阶段的450亿美元,和已承诺的项目或在建、已投产或已投入运营的项目380亿美元。

杨冷羽表示,对于项目,除了看重团队技术背景外,最重要的是甄别项目是否真实拿到了市场订单。“当前国内氢能订单较少且非常‘内卷’,能真正凭硬实力拿到市场订单,特别是海外订单项目的企业,可以积极去对接。”

“在深耕氢能赛道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从质疑、摇摆到如今的坚定,我非常幸运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以产业投资人的定位深耕在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赛道,也非常感谢过往和现如今一直支持我的各位行业前辈。”

杨冷羽表示,他的投资逻辑是将资金投资放在第一位,达成合作后会和项目实控人或主要经营管理者成为伙伴,为他们或他们的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全面的投后赋能服务,投后陪伴是其认为仅次于资金投资的极具重要的环节。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众号ID:gd36kr官方微博@36氪广东抖音:湾区会氪

+1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广交会不仅让广州热闹了起来,也让中国外贸看到了晴天。

2023-04-2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