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观察:让治理赋能“AI+”

江木南@36氪·2023年04月27日 17:33
如何运用好技术“座驾”去服务社会和大众?我们与技术究竟是何种关系?“座驾”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一个世纪前,海德格尔曾将技术喻为人类的“座驾”,这微妙的洞见启示着人类前行的多种可能——新的事物如同潮水般涌入社会,我们需要应对种种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人机互通的时代,社会治理变得既简单,又复杂: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但却无法感知每一个细微的节点。

如何运用好技术“座驾”去服务社会和大众?我们与技术究竟是何种关系?“座驾”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在智能·文明·道路|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百位重磅嘉宾、专家学者以及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了新技术发展条件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智能·文明·道路|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

 

 01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今,再没有比投身AIGC这类人工智能赛道更为重要的事情。在智能·文明·道路|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中的产业生态论坛环节,来自通讯、供应链、视觉渲染等多个领域的业内人士,也结合公司的具体业务,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在城市建设方面,浪潮新基建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赵俊波认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让“智慧城市”成为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未来;在通讯领域,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华说,手机信令大数据在空间治理、经济治理、民生治理等场景中的诸多成熟应用,已有效赋能城市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物流领域,京东云副总裁/大交通业务部总经理关佳欣表示,数字化韧性供应链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正融入城市治理、乡村振兴、能源领域等千行百业。

京东云副总裁/大交通业务部总经理关佳欣做报告

 

02

 

可以说,不论是设计导向,还是结果导向,智能化让整个社会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个“非人类”的行动者,在网络治理方面,起到了很强的辅助建构作用。然而,新技术狂飙突进的另一面,是高速进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以及相伴而生的伦理问题,这让不少人踌躇。

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消息一经发出,对当前AI发展乱象多有不满的人们反响强烈。值得一提的是,3月29日,一封公开信在互联网上流传,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应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6个月,并共同开发和实施一套高级人工智能设计和开发的共享安全协议,由独立外部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包括马斯克、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 Stability AI 首席执行官埃马德·莫斯塔克等1000名各行业大佬,都在这份公开信上署了名。

在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的智能技术论坛和人文社会论坛上,也有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宋国杰做报告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宋国杰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以神经网络为骨架的ChatGPT,它的输出过程和内容呈现是不可调控的,这就造成了“脑雾”的问题。“以前互联网有很多不良信息,但我们至少知道它们的信源。但由ChatGPT生成的文档则不同,其生成过程是有大模型参与的。如果ChatGPT无限生产这样的信息,我们的孩子将来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模糊的。”此外,宋国杰对ChatGPT的使用途径也有担忧。作为硅基产物,ChatGPT可以不知疲倦的生成信息,但缺乏对事实的检验,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无效和同质化信息,甚至出现被恶意利用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张毅表示,现在的很多算法存在异化的问题。比如,一名外卖骑手发现,他在北京送外卖,2公里是32分钟送到。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系统已经把32分钟缩短至30分钟。这其实是变相提高了劳动强度或者劳动效率,被算法控制的行为其实就是数字控制,是数字异化的一种表现。

此外,类人化的人工智能将挑战或者取代人类在传统信任体系中的中心主体地位,从底层改变传统的信任机制;利用智能算法进行精准推送,增强了人们原本因自身兴趣及态度选择信息内容的倾向性,进而使人类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机会等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03

 

令人欣喜的是,针对这些问题,论坛上也探讨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算法不透明性的问题,可以采取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算法进行再解释,让用户了解算法是如何做出决策,从而提高算法的公开透明性。换句话说,就是“用算法打败算法”;针对人工智能的科技伦理问题,可以遴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科学的把控下,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

从农业社会的锄头,到工业社会的蒸汽机、到信息社会计算机、再到数字社会的AI,它们带来的技术浪潮虽然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工具,是中性的。前哈佛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项目主任梅赛纳曾说,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朱松纯做报告

然而,目前的技术发展速度,使得治理方式的创新也在提升速度。正如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朱松纯在智能·文明·道路|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上所说的那样,人类即将迈入人机共存的智能时代,智能体将普遍出现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是“为机器立心”,给机器赋予价值观,从数据驱动转化到价值驱动,避免认知的眩晕,使得人工智能更广泛的取得人类的信任。

而要做到这点,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探讨社会治理中来。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智能·文明·道路|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于4月22日-23日在武汉光谷成功举办

2023-04-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