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行政“两支箭”为何赶不走东京住民?

未来城市·2023年02月03日 18:01
东京连续27年净迁入, “都市圈”强者恒强

给你15万,你会选择离开大城市吗?东京的住民,这一次投了否决票。

近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基于住民基本台帐的2022年人口迁移报告(包括外国人在内)。报告显示,东京都市圈的迁出和迁入之差再次扩大,呈现出人口仍在向东京集中的趋势。

从核心单体城市来看,东京都2022年“净迁入”(迁入人数超过迁出人数的数量)人口为38023人,比2021年增加32590人,3年来首次增加。

从东京都市圈(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整体来看,净迁入为99519人,比2021年增加17820人。

尽管2021年受到新冠疫情下居家办公等因素影响,东京都市圈的净迁入比上年减少约17000人,但若观察日本人的数据,东京都市圈已经连续27年实现净迁入

可见,随着2022年新冠疫情的缓解,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甚至是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东京都市圈,进一步延续并扩大了“虹吸效应”。该效应的加剧,也意味着日本此轮“去都市圈计划”又一次宣告失败。

“逃离东京”不划算?

2019年,以前首相安倍晋三为核心的日本政府,为对抗东京都市圈一级化,阻止地方人口持续流失的问题,推行了“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也被称为“地方安倍经济学”),向地方投入了超过1千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的援助资金,呼吁地方城镇招募专家、吸引年轻人群。

“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在过去10年中,在东京23区居住五年以上的家庭,或者在东京都市圈居住,但前往23区工作的家庭。如果这些家庭愿意离开东京,政府将给予100万日元的补贴。

假设你正是一位东京家庭的一家之主,看到以下两个要求,是否愿意为了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2万元)的补贴离开东京呢?

第一,你需要前往移居地居住五年以上。

第二,你需要在当地中小企业就业(也可选择自主创业或远程办公)。

不仅如此,若你有未成年子女,还会给予额外补贴,给予每位子女约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

从实际情况来看,东京居民对上述条件并不感冒。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2019年和2020年分别只有71户和290户家庭接受了移居补助。由于新冠疫情后远程办公在2021年变得更为普遍,该年度年获补助家庭增加至1184户,该数字与官方数据显示的补助人数2381基本吻合。

尽管如此,但根据《2021年住民基本台账人口迁徙报告》,2021年东京都的净迁入人口仍为5433人。注意,这还不包括属于在东京都市圈内的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

2022年东京都市圈的净迁入人口的大幅增加,则更意味着2019年的“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已难遏制东京都市圈继续“鲸吞式”发展。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迁出东京圈的补助力度。

日本共同社报道,自2023财年开始,迁出首都圈的家庭可获得最高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5万元)的基础财政补助。未成年子女(包括满18岁但高中未毕业)的补助金则提升至100万日元。

换言之,育有两名未成年人,且符合迁出补助条件的家庭,补助金额将从过去的360万日元(约人民币18.6万元),涨至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9万元)。

但业内普遍认为,加大补助金额仍难阻止东京都市圈一家独大的发展趋势。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2021年工资结构的基本调查》(简称“《调查》”)显示:东京23区的平均年收入中,港区的平均年收入最高,为1185万日元;千代田区排名第二,为985万日元;涩谷排行第三、为912万日元;中央区排名第四,为713万;目黑区排名第五,为639万元。

可见,500万日元的迁出补助,还不及港区平均年收入的一半。1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3万元)的补助涨幅,不到港区平均年收入的12%。

《调查》同时显示,东京的平均工资为每月364,200日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而日本全国平均月收入为307,400日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

按照东京与其他城市568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的月薪差距,在东京只需2年左右就能抹平140万日元的补助金额差,而根据“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规定,迁出家庭必须自愿在移居地居住5年以上才能申请补贴。可见,对大多数人而言,为了补贴而迁出东京并不划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京的生活成本极其高昂,但与日本其他城市的差距并不算大。

有网友表示:“东京的生活成本大约比全国其他地区高出10%”。未来城市也通过一位曾在日本留学的王星(化名)验证了该数据的真实性。

王星对未来城市说到:“我当时留学的地方是在新潟县,那里更像是大农村,以农业为主,盛产大米,对标的国内差不多是东北地区,虽然因人而异,但我留学时的生活费合人民币大概8000元左右,会比东京便宜1000-2000元左右,差距不是特别大。”

事实上,受出生人口影响,符合500万日元迁出补助的二胎家庭,数量恐怕并不多。

早在2005年,日本便出现了自1899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的新出生人口为81.16万人,创造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2022年11月28日,日本政府表示,日本今年的新生儿数量可能为自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首次低于80万人。

2021年6月,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报告也显示,日本生育二胎以上的人不断减少,极大影响着近些年的人口出生率。

另外,二胎家庭的生活成本,亦十分高昂。日本京都市总工会2019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了维持“普通生活”每月至少需要48万日元(按2019年汇率约人民币3万元)。远超过了东京的平均月薪。

上述因素,使得“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的前景并不乐观。

筑波、大阪启示:从“吸”到“被吸”

回顾历史,在使用财政手段之前,日本也曾尝试用行政手段对东京都市圈进行“减量发展”,但同样收效甚微。

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国家,日本对东京都市圈的打造可谓不遗余力。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以东京都市圈为中心,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包括交通、水电、天然气等,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20世纪60年代,乘着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东风”,交通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首都高速公路,新干线都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成果,从而打通了城市间、城际间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东京都市圈的内部协同能力至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此背景下,东京都市圈迅速聚拢了产业,并实现了人口大规模聚集,进一步强化了在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地位。

大量的人口聚集,也让东京都市圈不出意外的患上了“大城市病”,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应运而生。

不过,日本政府并没有从城市规划和人口结构性调整等方面入手,而是对东京都市圈进行了“减量发展”,即以疏解东京人口和非首都核心功能为目标,在距离东京50公里的茨城县筑波市打造远郊新城---筑波科技城,并将东京都市圈的教育、科学研究职能迁入此地。

自1968年开始在筑波开展新城建设至1993年基本建设成熟,其花费预算超过2万亿日元,到2003年类似支出2.57万亿日元。

但从效果来看,迁入筑波新城的43家科研机构均为政策导向,并无市场化动力。这43加科研机构在1980年完成搬迁后,由于分属不同部委,彼此没有关联性,无法产生集群效应,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硅谷相差甚远。直到2005年轻轨开通后,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大量民间机构自愿迁入,才使得筑波科技城焕发了活力,形成了领先的高科技领域产业集群。

但若从1968年计算,整个过程耗时长达40年。

更重要的是,筑波新城的建立,并没有达到疏解东京都市圈人口的目标。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曾表示:“有一个教训非常深刻,原先(筑波)提出的分流东京人口和功能的目标实际上并未达成,东京同期在这50年时间中,人口涨幅超过200万人。”

筑波如今科技产业已有大成,而东京都市圈2022年仍然保持人口净流入的事实,也再次印证了仇保兴的观点。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在2005年轻轨开通后,筑波亦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人口迁入。

从上表可知,2005年-2015年,筑波的人口虽然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其所在的茨城县总人口却下降了2.4%,这些流失的人口究竟被哪里吸走了呢?

不止茨城,强如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都难逃被东京都市圈“虹吸”的宿命。

在1964年建成,连接东京、大阪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后,大阪不仅未如舆论预测般纾解东京人口,反而被东京吸引。

1965年,大阪人口为300万,东京人为口889万。而根据联合国人居署《世界人口评论》数据,2022年东京人口为3744万人,大阪为1922万人。

尽管两座城市的人口比例从1:3,降至1:2,但人口差距却从599万人,增至1821万人。而日本总人口在1965年、2022年分别为0.98亿、1.26亿。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占全日本人口的比例,从12%涨至45%。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口向都市圈涌入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正所谓“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在行政及财政手段均无法破除都市圈“虹吸效应”的情况下,使用更加市场化、人性化的方式,或才是根治“大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ID:caijingtod),作者:李晨,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珠宝零售回报率不稳定,珠宝大佬们盯上了买楼圈地。

2023-02-0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