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华西“一校四院”项目精选 | 探索机理、寻找靶点,为尘肺病治疗提供卫生经济学手段
职业性尘肺病是一种因职业原因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发的以弥漫性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目前,由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尘肺病的临床治疗以对症为主,除对终末期患者进行肺移植外,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尘肺病病程长、难以根治、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损害严重、已造成国家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
12月29日,第五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发展论坛暨“一校四院”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与病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项目获得者,张凌博士代表华西职业性尘肺病防诊治技术与药物研究团队介绍了“尘肺分子病理研究及治疗用高端制剂及中药组方开发”项目,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
张凌博士代表华西职业性尘肺病防诊治技术与药物研究团队介绍“尘肺分子病理研究及治疗用高端制剂及中药组方开发”项目
从原理到应用:病理研究与高端制剂同步推进
尘肺发病是由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但迄今为止,其发病敏感因素和病理进程机制依旧不明确。治疗方面,目前可减缓肺纤维化或抑制肺纤维化进程的尘肺专用药物数量很少,且多由其他纤维化药物增加适应症而来,常有成药性差、利用度低、缺乏肺靶向性等缺点。
面对这些痛点,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院长,张本教授领导的职业性尘肺病防诊治技术与药物研究团队,拟通过建万人规模的尘肺病临床专病队列,基于人群队列的生物样本,深入研究尘肺病分子病理与疾病机制,基于机制研制治疗尘肺病的药物。目前,已建立回顾性尘肺队列入组人数约5000人,前瞻性尘肺队列约1000人,根据已采集的样本,团队开展了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先进手段的多组学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病理过程探索。这些工作为疾病靶点定位、尘肺疾病预防和初期干预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基于病理研究,团队进一步鉴别新治疗靶点,利用已有的纤维化病治疗药物开发高端制剂,在增强已有药物治疗效果、降低毒性的同时,建立了尘肺高端制剂开发平台和形成针对尘肺治疗的成套高端制剂技术,如基于治疗用多肽和药物敏感释放的自组装纤维肺靶向系统等。
中药治疗方面,团队结合中药与高端制剂技术,正研究开发以汉防己甲素为核心的新型肺靶向制剂。同时,中药新组方“宣肺化尘颗粒”已准备开展中药临床,实现从原理到应用的落地。
从防到治:为健康公益事业贡献专业力量
根据尘肺病救助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调研数据显示,尘肺家庭普遍医疗负担较重,55%受访家庭表示医疗支出占家庭总支出40%以上。我国大部分尘肺患者由于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工伤保险,难以诊断为职业病,因而缺乏有效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一旦罹患尘肺病,很可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华西第四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直属唯一一家国家级职业病防治院,医院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两院合一,在职业病“防、诊、治、康”和研究方面有雄厚的基础。医院职业病科有专门的尘肺临床诊疗团队、具有国家药监局认可的临床试验团队、一流教研团队、拥有一流的临床诊疗和前沿研究设备设施。
华西职业性尘肺病防诊治技术与药物研究团队的目标就是要开发一些具备卫生经济学优势的尘肺治疗手段,“这个治疗手段一定要是尘肺病人可以负担得起的,或许谈不上商业收入,但我们一定要解决尘肺患者的治疗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