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内卷”的中国创新药企,转场欧洲 | 焦点分析
文 | 周鑫雨
编辑 | 苏建勋
2022年,不少中国药企的热钱不约而同地涌向欧洲。
11月29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拟收购「Cenexi」集团99.84%的股权,并提供股东贷款。本次转让对价和股东借款总额不超过2.1亿欧元(约15.5亿人民币),也意味着,复星医药计划以15.5亿人民币的最高总额拿下「Cenexi」集团。
2004年成立于法国的「Cenexi」是一家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医疗领域的一种外包模式)企业,专注于无菌产品、生物制品的技术开发和制造。
通过对「Cenexi」的收购,复星医药能将部分药品产线转移至欧洲,实现欧洲市场产品服务和CDMO能力的拓展提升。
Cenexi总部。图源:Cenexi官网
这并非是国内药企和欧洲的首次联袂。早在今年8月,「博腾制药」发布公告称拟在斯洛文尼亚建设研发生产基地,意在更好地为全球客户提供CDMO服务,并有利于公司在欧洲引入相关人才,提升公司竞争力。「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旗下的多款创新药物也绕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获批上市的首站定在了欧洲。
在国内集采价格和肿瘤治疗药物不断“内卷”的情况下,国内创新药企面对的是美国FDA愈发严格的审批——寻找新大陆,也成了不少企业的破局之道。
欧洲成为国内药企出海的“香饽饽”,并不出人意料。EvaluatePharma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五国(英、法、德、意、西)占全球创新药销售额的16%,是次于占据53%销售额的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市场。算上其他国家,欧洲的整体市场体量能与美国相当。
同时,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一直较高。德勤的数据报告显示,2015-2020年,EMA批准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新产品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平均每年占批准药物总数的33%。
无论是相对美国FDA更友好的创新药审批政策,还是较为广阔的市场与深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沉淀,欧洲都成了国内药企的目光所至之地。
价格、技术双“内卷”,创新药企日子不好过
创新药,相对于仿制药,指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首次获得上市的药物。没有其他厂商专利的束缚,创新药能够给原研厂商带来巨大的收益。
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国内创新药企长久苦价格战已久。
最严重的竞争发生在政府集采上。曾经,这项通过政府控价提高消费市场议价能力的制度,是为了保证患者能以较低的价格用上救命药。中标企业可在政府的推动下迅速吞下大量市场份额,但代价是给出最低的价格。
为了得到有限的集采名额,不少药企选择主动降价。2019年,「信达生物」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自主降价63.73%,率先被药监局纳入了医保目录。随后进入医保目录的「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的PD-1单抗,平均降价幅度在78%左右。
政府控价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若是肿瘤治疗周期超过一年,集采价格直接将患者年均所需的药费从60多万人民币,降低至不到10万元。
但“以价换量”策略的代价,甜了患者,苦了药企。以2018年由政府在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实施的“4+7”带量采购为例,被纳入集采范围的25种药物中,21种药物销售量增长显著,但仅有7种药物在2019年实现了销售额的正向增长。
“4+7”带量采购药品2019年销售数据。图源:36kr制图;数据来源:药智网
国内利润难提,但在作为全球最大创新药市场的美国,创新药企也屡屡碰壁。
为了在专利布局和抢占市场上获得先发优势,不少药企选择在技术上“内卷”。以“重灾区”——癌症治疗药物PD-1抑制剂——为例,2014年以来,在美国FDA获批的7种PD-1/PD-L1靶点抗体,已经获取超过85种肿瘤适应症的审批。换句话说,7种抗体,与各种联合治疗方案、肿瘤适应症之间不断“排列组合”,就能尽快上市。
然而,获批上市,并不意味着药物的疗效得到质的提升。2018年,FDA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分册中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93个获得加速批准的肿瘤治疗药物中,仅有55%在上市后证实了其疗效;而加速获批的适应症中,仅40%完成了确证性临床试验。
这也招致了美国FDA的不满。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创新药市场,是不少药企争相布局的理想国。2021年12月16日,美国FDA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在Prevision Policy的采访中公开指责:目前“Me-too(指已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靶点泛滥,且国际头部创新药企PD-1/PD-L1同质化竞争严重。
美国FDA的示警,意味着愈发严格的创新药监管和审批流程。2021年5月,「信达生物」向美国FDA提交了一款单抗的上市申请,基于的是在中国展开的三期临床数据。然而,美国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最终以“单一国家来源的临床试验数据不准确”为由,给出了拒绝获批的建议。
但在不远的2019年,美国FDA对中国创新药还充满包容。Richard Pazdur曾公开支持中国企业将低价PD-1/PD-L1药物带到美国。当被问及美国FDA是否会接受只在中国产生临床数据的申请,他回答:“如果质量好,答案是肯定的。”
欧洲等待中国的“活水”
在中美两国都不利好的环境下,转场第二大创新药市场欧洲成了不少企业的破局之道。
2014年,欧盟批准了新的《欧盟公共采购指令》,允许采购商根据最具经济效益的投标的标准进行采购,这也意味着以价格作为采购的唯一标准转向基于价值的采购。比如部分国家的集采模式从按次数付款,转向依据患者就医后的效果付款。
与此同时,欧洲本土药企在创新药研发上的疲软,让国内药企的License Out成为了双赢的合作。
今年11月,法国媒体Echo在报道中指出,欧洲在药品创新上已经失去了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到2020年,欧洲新药临床实验占全球的比例从26%下滑至19%,同时20年以来,欧洲在新药研发的投资占比从41%下降到了31%。
拥有70多年历史的欧洲老牌药企「Almirall」,则选择对中国药企打出合作的直球。9月29日,「Almirall」靠1500万美元的首付,拿下了「先声药业」自研的临床前自身免疫疾病创新药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益。在协议中,「先声药业」能获得的总里程碑付款最高能达到4.92亿美元,是目前国内自身免疫领域临床前项目海外授权的最高记录。
在审视自身创新药政策的同时,欧洲对外来创新药企的态度变得包容。2020年6月,法国商务投资署董事局主席帕斯卡尔·卡格尼接受采访时提及,法国还有八成的投资空间等待中国的活水。
受不了内卷的PD-1单抗行业,率先向欧洲投掷了热烈的目光。不少业内人士对36氪提及,即便美国FDA获批含金量更高,但对药业来说最为首要的是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因而,对药品审批较为宽松的EMA成了不少企业的首选。
今年4月,「百济神州」旗下产品「替雷利珠单抗」针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上市许可被EMA受理,成为首款在欧洲递交上市的国产PD-1单抗。11月15日,「君实生物」也宣布旗下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已经向EMA提交了两项上市许可申请。
但啃下欧洲市场,也并非易事。以欧盟维系起的欧洲各国,在市场上也具有复杂而分散的特点。生物制药上市既需要通过EMA的审批,也要让符合各成员国市场准入的法规和标准。若是贸然铺大盘子,很容易导致水土不服、入不敷出,难以建立扎实的供应体系。
不过,即便落脚欧洲,国内药企是找到真正的破局之路,还是在异国他乡再卷起一股“内卷”之风,目前还未可知。
36kr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