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左右为“难”
“终于知道小蓝车为啥越来越难骑了!”刚在工位上坐稳,空空就开启了吐槽模式。早高峰期间她“抢”到一辆共享单车,骑行一会儿后却发现刹车出了问题,于是打算向平台提交报告。但由于赶时间,她并未对这辆车的损坏部位拍照,导致这次报修以失败告终。
01 共享单车的服务之殇
空空向掘物君表示,某共享单车平台的报修功能实在不敢恭维,用户提交报告时必须拍照上传故障区,且不能自己描述故障问题,只能在平台已有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有一次遇到车铃损坏的问题,但平台既没有车铃报修的选项,自己也不能填写文字注明。另外车铃与其它部件不同,从外部很难看出问题,因此拍照也没有用。
报修难是共享单车一直存在的问题,在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网友的相关吐槽。
此图片来源于社交平台
“报修是用户的义务不是责任,平台要求客户必须拍照上传,占用了客户太多时间;其次,平台设计的不合理性也加大了用户报修的难度,难怪某单车的故障率能排到第一。”空空表示。
在空空看来,这个牌子的共享单车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坐垫软、很舒服,新车骑起来很流畅,但就是故障车太多。”空空对该品牌共享单车的评语中,带着怒其不争的感慨。
02 骑行回潮,带动共享单车第二春
空空租房的地方离公司12公里,每天骑行上班要花费1小时。在她看来,骑自行车上班既能避免来回换乘的麻烦,还可增强体质。她也曾想购买一辆自行车,但又担心会丢失,因此骑共享单车就成了她的最优解。
近些年骑行回潮,和空空一样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数正在悄然增长。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共享单车累计骑行量达4.1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3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4.52%。在某社交平台上,上半年与“骑行”相关的笔记达94万篇。
在公园里骑共享单车也比较常见。位于东小口的贺新公园,去年门口还竖着“禁止自行车入内”的牌子,如今摇身一变开辟了骑行通道,加入了昌平区42公里绿道,成为周边居民周末骑行的重要打卡地。在公园的自行车道上,不乏共享单车的身影。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一线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大量专供居民骑行的路线陆续开通。对于偶尔骑行的人们,共享单车成了他们周末享受骑行的最好选择。
和自发的骑行不同,还有部分用户是在不得已下选择了共享单车。由于疫情影响,老韩的公司要求员工不得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多年未摇到车号的老韩,只得选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
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曾一度沉寂的共享单车焕发了第二春。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37.9%的中国共享单车用户每星期平均使用3至4次,36.0%的用户每星期使用1至2次,有少部分消费者每星期使用高达5次及以上。
03 为监管,相关部门想尽办法
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性与社会价值不可否认,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难题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
2017年是共享出行最火热的一年,当年全国共有2300万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超过77家。以北京为例,共享单车在京运营企业曾一度达16家、投放车辆超235万辆。而如今,在北京运营的共享单车企业数仅3家,数量也收缩至约100万辆。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各地陆续制定了不少规定,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自行车停放区设置导则》《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子围栏”建设试点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
而在共享单车“瘦身”后,用户乱停乱放共享单车的行为,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整治的首要对象。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推广共享围栏技术,以加强对共享单车的集中治理。以北京为例,车辆入栏率已达到90%左右,并计划将在年底前完成核心区轨道站点的电子围栏全覆盖。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电子围栏”指的是虚拟的停车区域,用户必须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内,否则就无法结束行程。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舒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全市道路范围内已施划了2.6万余处路面停放区,虽然共享单车的总量在逐渐压缩,但考虑到逐渐增多的私家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仍存在一定停放缺口。”
同时,企业运营调度不力、调度人员不够、现场处理不够快、车辆定位精度有待提高、“电子围栏”响应不够及时,这些因素也加剧了共享单车停车管理的问题。
社交平台上一篇坐标上海的笔记显示,“还车时不告诉地址在哪里,地图也不导航,只说距离多少米,一会距离120米,一会儿距离300米,但你就是找不到停车点。最后‘逼迫’你缴纳30块钱的调度费。”在这篇笔记中,还有一家三口还车时发现要给100多元调度费的情况。
此图片来源于社交平台
04 涨价与亏损,共享单车变得“骑不起”
在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中,最大部分来自对自行车的采购。据《中国报道》新闻显示,以3年为产品使用周期计算,一辆共享单车成本约为800至1000元。而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超10%,进一步推高了共享单车的采购成本。
同时,日常运维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中国报道》新闻显示,目前共享单车单辆调度人力成本接近单次骑行价格,有平台运维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天大概能清理、运送200多辆单车到平台指定的地点,用户每扫走一辆车,我们就有一辆车的钱到账,平均下来一天差不多能挣200多块钱。”
此外,共享单车还面临其他费用支出。在《新民晚报》的一则报道中,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在当地投放的约49.5万辆单车中,超过15万辆备案车长期被扣在第三方扣车场地。平均每天约有2.2万辆单车,因各种原因被第三方公司扣车,需要付费取回,企业每年因此付出的取车成本超过1亿元。
为提供更好的服务,今年初,几大共享单车平台不约而同选择了涨价。对此,许多消费者纷纷表示“骑不起了”。不过即便如此,共享单车平台依然长期亏损,据几大共享单车平台的招股书和财务报告显示,平台每年的亏损额动辄以几十亿计。一边是巨额亏损,一边是消费者的抱怨,共享单车正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05 政府再出手,整治费用乱象
相较于共享单车涨价不停,用户对于“办卡容易退费难”的容忍度更低。自ofo退场无法清退押金始,共享单车行业就陷入了信任危机,至今无法摆脱。据传网上仍在等待退押金的ofo用户多达1600万人,金额总计16亿。11月8日,ofo共享单车关联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被执行信息,执行标的50万。目前,该公司累计被执行总金额已超670万元。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加强对共享单车预付费的监管。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布《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卡买卖合同》。根据该合同示范文本中注明,单个账号内骑行卡预付金额度不得超过100元。用户可购买多张骑行卡,单车平台默认结算时使用针对当前骑行最优权益的骑行卡。用户自购买骑行卡之日起7日内未使用的,可向单车平台申请全额退款,平台应在用户申请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退回。
从停车乱象到预付费监管,共享单车在用户体验与监管之间左右为难。未来,共享单车还面临更多来自用户及监管的挑战,而像空空这类共享单车骑行爱好者,也还会继续一边“吐槽”,一边把共享单车当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本文中的“空空”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掘物新消费”(ID:JWXXF2088),作者:掘物君,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