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之父Linus获颁英特尔首个终身成就创新奖
Linus Torvalds 大名鼎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程序员之一,三十多年前开创了 Linux 内核,写出了一款大获成功的类 Unix 操作系统。这款使用最广泛的软件早已渗透进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表等物联网嵌入式设备、到桌面 PC 至超级计算机。称其“开源教父”绝不为过。但同时,他这也常常因为过于个性的发言与评论而饱受争议。
英特尔,一家创始于 1968 年的企业,在半导体行业和计算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先,至今仍是计算机行业巨头。在英特尔 2022 创新大会上,Linus Torvalds 公开接受了 Pat Gelsinger 向他颁发的首个英特尔终身创新成就奖,并表示感谢,但这让不少开源圈的人表示:活久见!
图片来源:英特尔新闻编辑室
要问为什么?还得从微软与开源跌宕起伏、数十年相爱相杀的关系说起。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微软与开源的往事
35 年前,微软比尔·盖茨用一封《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挑起了商业软件对开源软件前身自由软件的战争。微软将开源视为假想敌,认为开源会切实伤害微软利益。
《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
2000年,鲍尔默接任微软 CEO 后,在公开媒体上称开源操作系统 Linux 为“癌症”。
2004 年,微软却挖来了前 IBM 开源战略负责人比尔·希尔夫成为微软开源最早的布道者,指导微软的人学习开源,并建立了微软开源实验室。
但微软高层对开源的敌视仍然没有停止,2006 年,微软 CEO 鲍尔默接受采访时声称,微软三大敌人分别是开源应用、谷歌、苹果。
2009 年,微软向从前的“死敌” Linux 贡献了两万行以上的代码,在短时间内成为了 Linux 内核排名第一的贡献者。
2014 年 10 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云业务发布会上喊出的“微软爱 Linux !” 带领微软拥抱开源:在 GitHub 建立官方账号,在雷德蒙德总部成立开源项目办公室。
2018 年 10 月 27 日,微软宣布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宣告“ all in 开源”。
到今天,我们能看到,微软 CEO Pat Gelsinger 在英特尔 2022 创新大会表示:“Linus 是我几十年来一直钦佩的人,没有比开源教父和 Linux 的创造者更支持开放、协作系统的了。”
开源早已用它的大势所趋,将无数开发者、企业、组织联合在一起了,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拿奖这件事儿
抛开这些陈年往事,单单获奖这事儿,对“开源教父” Linus 而言并不新鲜。翻阅他的个人经历,不少荣誉都是很多开发者终其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2012年,获千禧年科技奖( 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 )。
这是芬兰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创立的 The Technology Academy Finland(TAF) 颁发的一个奖项,被誉为是“工程界的诺贝尔奖”。Linus Torvalds 的获奖理由:是他创造了被广泛使用的 Linux,对开源软体的开发模式、Web 平台都有深远影响,估计全球用户数目超过三千万人。
2014,获IEEE计算机先驱奖(IEEE Computer Society Computer Pioneer Award)。
这是计算机界 ACM 图灵奖之外另一个顶级的技术荣誉,由 IEEE 计算机学会自 1981 年开始颁发。这是该奖项第一次授予一位芬兰人,并且还是在他学生时期取得的。
《时代》周刊二十世纪 100 位最重要人物排名第 15 位。
当时比尔盖茨位列第 17 位。美国《时代》周刊对“ Linux 之父”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开源教父”的开源愿景
如今,Linus 早已不再写代码,主要工作是将其他人的工作合并到内核中。在英特尔 2022 创新大会,当 Gelsinger 向他询问对未来 20 年的设想时,Torvalds 回答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着远大目标的人,最多也只能规划到六个月之后。
上一个表示自己不是个未来主义者、更专注当下的人是 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详情参见——独家对话Python之父:人类大脑才是软件开发效率的天花板
开源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产生巨大成果,在这一领域里已经有太多人在默默贡献,希望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开源、了解开源、参与开源,共同助力全球开源生态健康繁荣发展。
参考来源: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newsroom/news/2022-intel-innovation-live-blog-day-1.html
https://linux.cn/article-12265-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ID:CSDNnews),作者:何苗,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