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氪点评 | 九洲药业:被市场看空的CXO缘何业绩暴涨?
文 | 黄绎达
编辑 | 郑怀舟
2022年8月4日,九洲药业(证券代码:603456.SH)披露了今年中报业绩,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54亿元,同比增长58.15;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4.68亿元,同比增长70.31%;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录得4.68亿元,同比增长90.37%。
再看Q2単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1亿元,同比增长56.20%,环比增长15.08%,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単季收入再创新高;利润方面,公司在Q2単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样刷新历史新高,同比44.24%,环比25.24%。
CDMO业务的强劲增长是公司业绩的保障
九洲药业以原料药业务起家,过去以特色原料药原料药业务见长,随着业务的发展,先转型为外包生产性质的CMO;之后,建立了自己的CRO研发中心,加码研发,逐步将CMO业务再转型为兼具外包研发与生产的CDMO业务。
公司业务的真正腾飞是在2019年收购了苏州诺华之后,不仅实现了CDMO产能的快速扩张,CDMO项目亦得到了扩充,而且还进入了诺华产业链。凭借CDMO本身上下游高度绑定的关系,诺华相关药品的放量增长,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进入2020年后,公司CDMO业务开始放量增长,并超越原料药成为了公司第一大业务。再之后,公司采用自建产能和收购资产的方式来继续快速扩CDMO产能,并提升研发能力,在浙江、江苏、北美拥有多个研发和生产基地,推进CDMO业务的再转型与全球化布局。
产能扩张的重点事件包括,于2021年收购了以色列仿制药企Teva的杭州工厂,提升CDMO业务能力;2022年收购康川济医药51%股权,由此完成了从CDMO到CDMO-制剂一体化的再度转型。自建产能方面,近年来主要是对苏州、台州两个基地的扩产。
无论是自建产能还是收购资产,CDMO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直接兑现在业绩上。在今年上半年,公司CDMO业务实现收入19.72亿元,约占总收入的66.73%,同比增长92.56%。近年来,在亚太CXO持续高景气,公司CDMO业务亦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持续释放业绩弹性。
在公司收入的地区占比上,2022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录得24.27亿元,约占公司收入的82.14%,远高于同期国内收入的5.28亿元。以海外业务收入为主的结构,亦反映了公司服务全球的业务取向,尤其是近年来公司一直在深化与诺华、罗氏、吉利德科学等大客户的合作,同时还开拓了不少新的大小客户。
因此,需求增长与产能持续扩张并举的CDMO业务是目前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动能,而服务全球的业务取向,亦符合定位偏中上游的CDMO持续从欧美向亚太迁移的行业趋势。
公司项目储备上,呈现出健康的漏斗形态。截至2020年6月末,临床2期和1期项目662个,临床3期项目55个,商业化项目23个,各阶段项目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同比增加,品种则涵盖了抗癌、抗心衰、心脑血管、抗病毒、抗呼吸道感染、免疫系统等众多治疗领域。
特色原料药业务稳健增长
作为公司第二大业务的特色原料药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收入7.7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26.32%,同比增长18.35%,延续了近年来的稳健增长。
根据过往的公开信息,公司的特色原料药主要为抗感染、中枢神经类、降糖类和甾体抗炎类等品种。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特色原料药的供需格局通常好于大宗原料药,但业绩弹性也相对有限,公司特色原料药业务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符合预期。
投资九洲药业需要关注什么?
CDMO的高景气为行业带来了颇高的beta,同时CDMO这种“研发为魂、生产为骨”的业务形式,不仅确定性极高,而且项目一旦实现商业化,收入通常会实现量级的跨越。正值CDMO产业从欧美向亚太迁移,公司通过一些列的业务转型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CDMO的产能不同于普通化工品,在GMP的加持下,合规产能一直是稀缺资源。在最近的这几年里,药品的研发生产需求保持旺盛,尤其是抗新冠药物带来的大订单,助推了许多CDMO企业的业绩暴增。
所以,在这个阶段,谁掌握了越多的合规产能,业绩也就会越好,从CDMO企业过去的业绩,以及已经披露的2022H1业绩中,均能看到这个趋势,对于九洲药业亦是如此,从2020年以来,公司CDMO业务始终保持着强劲增长。
因此,CDMO企业在现阶段是有足够的动力来扩张产能。但是,疫情终将终结,而目前国内的创新药在一级市场已经遇冷多时,海外的创新药的需求在未来是否存在变数也很难预测。所以,CDMO企业在现阶段扩张的产能是否会在未来过剩,已成为市场的一大担忧,这对于九洲药业预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的时代背景下,公司以海外业务为主的收入结构在汇兑损益上具备一定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财务费支出用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43.69%,主要系汇兑收益增加所致,利好公司业绩。
总的来看,随着CDMO的高景气延续,叠加公司产能扩张加速,公司业绩在短期内依然具备较强的爆发力,且确定性极高。至于产能过剩的负面预期,还需要从长期的角度来关注行业景气度的边际变化。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36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