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联资本产业研究院5月新能源车月报:初步回暖,期待企稳
目录
《2022年5月新能源车追踪分析月度报告》
1、2022年5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
1.15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表现较4月初步回暖
1.2南北大众恢复产能,比亚迪位居总榜第二
1.35月有6款新能源车型进入到车型销量排名Top25榜单
1.45月插电混动车型占新能源车比重提升至25.6%
2、2022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厂商及车型表现
2.1 5月11家车企新能源销量破1万辆,比亚迪突破11万
2.2 在4月低基数下,5月新能源车型普增
2.3 5月30万以上价格带复苏,10-15万区间新能源渗透率最低
3、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比较
3.1一线造车新势力除蔚来外均破万
3.2今年1-5月份国产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不一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和技术成熟,2021年内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销售渗透率突破20%,乘用车电动化趋势正在逐渐明朗。
凯联资本为及时、快速、有效追踪乘用车电动化节奏,并理解车企在车型、价格、功能上布局和选择,将在中汽协、乘联会等官方权威数据基础上,结合易车APP车型销量、价格、功能(智能化)数据收集,以月度时间维度推出新能源乘用车持续跟踪报告。
本次将结合2022年5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数据做观察和总结。
1、2022年5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
1.1 5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表现较4月大幅回暖
2022年5月乘用车零售达135.4万辆,较上月104.2万辆有29.7%的增长,环比表现大幅回暖;但与去年同期的162.7万辆相比,仍有16.9%的下滑。
5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数据36.0万辆,从上月的谷底增长27.7%,相比于去年5月的18.7万辆接近翻倍,但距离今年3月44.5万辆的高点仍有8.5万辆的差距。5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为26.6%,在3月份新能源渗透率的高基数对比下,尽管5月份新能源车的表现超预期,但仍然连续两月下滑。
5月随着疫情缓、各地陆续解封,以及稳工复产措施的落实,乘用车产销两端都有明显改善。当月国内乘用车产量达167.1万辆,较4月98.6万辆增长68.5%,生产端已经基本恢复。同时批发端数据达159.1万辆,较4月94.8万辆增长67.8%,各地4S店等经销渠道积极铺货,积极保证终端零售的畅通。
具体到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增速对比上,尽管燃油车99.4万辆较上月76.0万辆增长了30.8%,优于新能源车27.7%的环比增速,但燃油车仍处于严重的同比衰退中,较去年5月144万辆减少31.0%。
燃油车的消费自今年2月份以来的大幅减少并不是由新能源车替代而产生的,而是由消费信心和能力不足带来的整体车市危机。
为应对冲击,刺激汽车市场的消费, 财政部、税务总局5月31日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单车(不含增值税)30万元以下,排量2.0升及以下车型占我国乘用车消费的主流,从今年1-4月的数据来看,减免购置税的目标车型销量占燃油车总销量的80%以上,占乘用车总销量的60%以上。
由6月1日开始的减免购置税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国内燃油车的消费,而对新能源乘用车造成的影响仍未知。正面积极来看,新能源车本身购置税全免,且在油价高企的现阶段具有使用成本优势;负面消极来看,燃油车的购置税减半,及其他由车厂提供的补贴优惠,将有可能吸引到一批在油电之间摇摆不定的价格敏感型客户。
1.2 南北大众恢复产能,比亚迪位居总榜第二
5月随着南北大众的生产恢复,一汽大众零售量从4月8.1万辆(位居第2)提升至5月15万辆(位居第1),上汽大众零售量从4月5.2万辆(位居第8)提升至7万辆(位居第6)。
比亚迪、奇瑞、广汽乘用车取得了同比增幅为正的成绩,其中比亚迪同比增速高达159.5%,5月位居零售排行榜第二的位置。
1.3 5月有6款新能源车型进入到车型销量排名Top25榜单
5月有6款新能源车型进入到乘用车销量Top25榜单中,较4月减少1款。6款新能源车型中4款由比亚迪贡献,1款由上汽通用五菱贡献,1款由理想汽车贡献。
相较于燃油车型出现大范围同比负增长,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速基本为正,其中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同比大增592.4%成为本月车型销售冠军。
1.4 5月插电混动车型占新能源车比重提升至25.6%
5月纯电车型销量26.8万辆,环比增速为25.8%;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为9.2万辆,环比增速为31.4%。今年以来,插电混动车型的表现较纯电动更稳定,5月插混车型销量占新能源比重也提升到25.6%。
2、2022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厂商及车型表现
2.1 5月11家车企新能源销量破1万辆,比亚迪突破11万
5月排名前11位的车企新能源销量实现破1万辆,较4月仅5家破万大幅提升。比亚迪继续夯实领先地位,首次月交付破11万,背后是产能和交付能力在订单驱动下的稳步提升。以五菱、广汽埃安、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相对突出。造车新势力5月的零售数据在1万辆左右纠缠得难解难分。
从新能源核心品牌及其主力车型价格、销量分布来看:
比亚迪5月继续保持在10-30万黄金价格带的领先地位,汉、宋Plus两款车型的发力分别对中大型轿车及紧凑型SUV市场形成冲击。
五菱、奇瑞、长安在10万以下微型电动车竞争激烈,奇瑞的QQ冰淇淋和小蚂蚁对宏光MINIEV造成分流。
除比亚迪外,10-20万的重要玩家还有广汽埃安、吉利和哪吒,AION S及AION Y目前在该价位的轿车和SUV上领先于几何A、哪吒U等车型。
25万元及以上的SUV市场,主要由理想ONE、问界M5、Model Y、ID.6组成,问界M5作为发售半年内的新车型,销售增长势头明显。
2.2 在4月低基数下,5月新能源车型普增
5月有7款明星车型实现月销破万的成绩,分别是宋PLUS、宏光MINIEV、汉、秦PLUS、元PLUS、理想ONE和AION S。
由于4月的低基数,重要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均出现环比增长,仅比亚迪的3款车型和零跑一款车型出现环比减少的情况。
现阶段产能是限制比亚迪实现交付的主要瓶颈,高价位车型如宋PLUS破3万交付、汉破2万交付实现了大幅增长,由此占用了其他车型的生产交付能力。
理想ONE、Model 3、Model Y等车型的环比大增源于4月基数太低。
2.3 5月30万以上价格带复苏,10-15万区间新能源渗透率最低
新能源车型在各价格带的渗透并不均衡,以5月数据来看,15-20万价格带新能源占比高达44.5%,10-15万新能源占比仅13.7%。
10-15万价格带的爆款新能源车型有秦Plus新能源、AION Y、海豚、驱逐舰05、比亚迪e2等,但相比于燃油车型中朗逸、轩逸、宝来、速腾、卡罗拉等月销破2万的爆款车型,均有相当差距。10-15万是目前国内乘用车销量最高的价格区间,13.7%的新能源渗透率意味着该价格带未来潜力巨大。
5月从新能源车各价格带销售数据来看,30万以上复苏明显,在理想ONE、Model Y、极氪001和Model 3的生产恢复带动下,30万以上豪华电动车市场逐渐恢复到3月份疫情冲击前水平。
3、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比较
3.1 一线造车新势力除蔚来外均破万
5家一线造车新势力均实现了较4月的环比正增长,其中理想、哪吒、小鹏、零跑月销过万。
由疫情及供应链不确定性带来的产能波动是造车新势力们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今年1到5月,小鹏累计销量达到53688辆,哪吒为49974辆,理想为47379辆,零跑为40735辆,蔚来为37866辆,能够通过积极的供应链管控实现22年内交付破10万辆,乃至突破15万辆是一线造车新势力在接下来的半年内的目标。
3.2 今年1-5月份国产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不一
区别于造车新势力All in在新能源领域,国内自主品牌目前仍处于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同步发展,以燃油车销量为主阶段。从重点自主车企1-5月份销售数据来看,新能源转型大致可分为3个梯队。
第一梯队的新能源转型已推进至50%以上,有比亚迪和五菱两家。其中比亚迪1-5月销售破50万辆,99.1%都是新能源车。五菱1-5月份销量破30万,新能源占比达到53.1%。
第二梯队的新能源转型已推进至30%以上,有广汽乘用车和奇瑞汽车两家。广汽乘用车1-5月销售20.8万辆,其中广汽埃安贡献7.9万辆,占比37.7%。奇瑞1-5月销售24万辆,其中35.3%由新能源车型(QQ冰淇淋、小蚂蚁)贡献。
第三梯队新能源转型推进至10%以上,包括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上汽乘用车和一汽乘用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在燃油车上表现优秀,1-5月分别销售了45万辆、42万辆和31万辆,但在新能源领域迟迟无法推出有影响力的爆款车型。
以上内容是凯联产业研究院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尝试,我们将长期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发展,扩展、更新、迭代分析角度与范围,后续还将发布关键零部件与动力电池等月度报告,也期待和产业界、研究界、投资界同仁探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联资本”(ID:Capitallink_KLZB),作者:凯联产业研究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