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星物种系列报道④ |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元气农场开启新零售订单农业模式
当一波无法抵挡的浪潮袭来,站在潮头的人,总是能率先定义新物种。
2020 年 9 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成为国家战略,“双碳”的发展潜力已经让业界有目共睹,而与“双碳”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也成为巨头企业、明星资本、媒体机构等关注的焦点。
双碳理念深入人心,能源革命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36氪携手东方证券举办“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大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四大赛道,共同挖掘更具潜力的创新型企业。
“双碳星物种”大赛于2022年初启动,我们收到了共计120余份创业公司商业计划书,在初筛后留下了32个初具规模的创业团队,并邀请他们参与了5月底复赛的线上路演。
经过精彩的路演角逐与大赛评委团的谨慎评判,我们在32个团队中评选出12家企业,他们将参与今年下半年举行的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决赛)暨主题峰会 决胜时氪|12进3“巅峰对决”,并最终诞生“双碳「星」公司 Top3”。
这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复赛的创业团队,是名副其实的“双碳星物种”,在此,我们将围绕这些优秀的创业团队,推出“双碳星物种系列报道”,以此记录他们在行业中的创新与突破。
以下是“双碳「星」公司 Top 12强”之“上海冠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气农场”)
上海冠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总部位于上海,目前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公司定位于用生物技术和新零售订单农业模式,修复利用因化肥滥用而闲置或低效的土地,做农业科技的saas+供应链。
冠鲜团队成员在农业生产、农产品供应链、农业科技方面均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创业经验,公司人员精简,总计仅10人。其中创始人王高翔为南洋理工EMBA,在农业生产及生鲜销售方面具有10年经验,全面亲力亲为一线操作,包括租地种菜、会员制送菜、开店卖菜、生鲜供应链;担任公司CEO,并负责销售渠道。合伙人徐贺金具有生鲜供应链方面10年的经验,熟悉生态农业科技;担任公司科技总监,负责引进各种农业科技技术和产品。合伙人刘振雷具有农业传感器硬件开发及运营方面6年经验,熟悉生产基地;担任公司生产总监,负责基地加盟、生产管理。合伙人赵太盛在SaaS系统及软件开发方面具有20年经验;担任公司技术总监,负责SaaS系统软硬件。
目前,生鲜农产品是一个万亿的市场,而科技的应用、订单农业的模式普及度都有较大空白。同时,化肥滥用导致土地效率降低几乎是所有土地的共性问题,改良提升的空间广阔。
但现阶段行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即农产品品质难以判断,因为过程无法管控,环节多不透明追溯难;总体盈利难,因为供需匹配错位,生产损耗和流通损耗吃掉了绝大多数毛利;科技应用难,科技水平低,因为成本高且市场效益体现慢。
因此在双碳政策下,越来越多的的目光转向元气农场模式,渠道、基地和农业科技是参与平台合作的三方。元气农场通过SaaS+供应链的平台模式,一方面对接渠道实现订单农业,一方面组织管理基地按订单生产,同时将农业科技有效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从而让各方都能从更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中获益,通过软硬件结合的SaaS平台组织基地生产,解决生产过程的管控问题;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损耗,提升各方总体收益;通过基地+订单有效落地农业科技,并通过农业科技反向带动基地生产能力和促进订单。
目前,已有6个基地加入了元气农场的基地,种植蔬菜,合计2000亩,集中在上海,合计总产能(产值)2000万元;已对接了盒马、叮咚、钱大妈、大润发、本来生活等渠道,目前订单额为2000万元;已对接了一项土壤改良技术、两项微生物菌群技术和两项有机肥技术。
以某会员店为例,位于上海嘉定区江桥镇火线村的320亩基地(元起农场加盟基地)原本已荒废3年,荒废的主要原因是订单不稳定、生产盲目因此亏损严重,以及地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会员店订单为矮脚青等绿叶菜3种,年订单量250万斤,订单额1000万元。由元起农场规划种植、提供种子肥料等农资、提供saas软硬件,并包收产出、供应给该会员店。该基地合作社在元起农场的管理规范、种植计划下进行耕种,迅速扭亏为盈并获得了政策支持。
商业化与融资进展上,元气农场在2021年得到了创之达和有之格合计700万的天使轮融资。估值为3300万的元起农场目前计划融资1000万,用于SaaS开发,平台拓展,市场营销,基地-渠道履约能力建设,投后估值5000万,出让股份 20%。